文.鄧桂芬 醫師,你會不會開脊椎手術?」一位老太太在門診問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院長黃炫迪,眼裡含著淚。 她多年飽受脊椎疾病所苦,常拜託兒子接送就醫。某次聽朋友介紹,執意到一家醫院開刀,儘管兒子極力反對,她仍花了近60萬元接受手術。沒想到術後症狀未改善,兒子冷冷地說:「看吧,就叫妳不要做。」讓她連開口請兒子載她回診都不敢。 每當親友問:「手術開得好嗎?」她總是勉強笑著回答:「還可以啦。」直到走進黃炫迪的門診,準備注射膝蓋玻尿酸時,才忍不住提起自己的脊椎毛病,話還沒說完,眼淚就撲簌掉落。 老太太的故事,反映出台灣就醫資訊的不對稱。我們認識的醫師有限,看病找醫院,不是靠親友口碑推薦,就是查網路評論,或打開Google Map看醫療院所評分。 由於在台灣看醫生既方便又便宜,多數人迷信找名醫或大醫院,根本不會先了解醫院的特色、疾病治療經驗或照護品質表現。甚至有人求神問卜,把就醫選擇交給「老天」。

▲陳德信攝
看病選醫院 不是花錢就能保證結果 看診前沒做功課,就醫交給運氣,真的好嗎?看病從來不是花錢就能保證結果。手術或治療結果差那麼一點,代價可能是併發症,甚至影響生命安全。 黃炫迪指出,許多病人在選醫師時,只靠一般親友推薦,而非醫師意見,往往容易誤判,「更麻煩的是,有些人因拉不下面子,會隱瞞治療後的真實狀況。」 品質和安全是醫療的重要核心,但絕大多數人卻不知從何查核。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執行長方震中指出,醫院必須建立完善的制度與措施,達到醫院評鑑的基本要求,才能減少病人不安全的事件。 不過,醫院評鑑只是「基本門檻」,方震中補充,若醫院自我要求更高,還可主動申請參加醫策會辦理的「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通過認證的醫院名單可在醫策會網站查詢。 但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涵蓋的疾病別,目前僅有18項,對照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總計有15.5萬種疾病代碼,僅有萬分之一。
醫療品質公開有限 資訊不透明且艱澀難懂 民眾要怎麼知道哪家醫院的照護品質較好?以目前而言,幾乎是緣木求魚。 《康健》從公開資料中尋找答案,除了醫策會之外,能查到的只有健保署公布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但該網站涵蓋的疾病別更少,僅有12項,而且指標艱澀難懂,呈現方式過於複雜,一般民眾幾乎看不出端倪。甚至有醫師打趣說:「這是一個公開的不公開網。」 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曾參與該網站的介面改革,他坦言改版前的介面「更是悲劇」。最大的問題是,健保署宣導不足,許多人根本不知道網站的存在,錯失查詢醫療品質的機會。 方震中不諱言,不論是健保署、醫策會,甚至醫院本身,對公開醫療品質仍保守,「主要是擔心被批評,不想做傷感情的事。」連健保署的「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也是在醫病團體要求下才建立。 「有些醫院說自己做得很好、超過平均水準,但沒有一個直接且具公信力的數據能告訴你,醫院真正的水準到底在哪裡,」方震中直言。

▲陳德信攝
美國示範透明制度 醫療品質、成果都能查得到 反觀美國,聯邦政府的Medicare醫療保險推出「Care Compare」網站,讓民眾能查詢全美醫院的醫療品質與治療成果。多數醫療機構也會主動公開醫療品質數據,形成透明制度。 以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為例,院方在網站上揭露心臟血管外科的30天存活率、出院返家比率、病人收治量、護理人力配置等資料,不僅一般人都可以據此比較、選擇,院方也同步提交數據給相關醫學會進行登錄。 哈佛醫學院外科副教授、麻省總醫院健康照護研究與政策發展中心主任張智威表示,醫療品質確實不容易定義,數據蒐集也充滿挑戰。而且量化的結果一公布,常會被醫師質疑這裡不專業、那裡不完善。 「但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家醫院都能透過數據自我檢視、持續進步。若沒有透明的公開比較,是難以成功的,」張智威認為,台灣具備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若醫界能更謙虛、更民主,並建立讓病人了解醫院品質的管道,使民眾能透過透明的數據,更知情並且自主地選擇醫療服務,也有機會惠及全球,成就世界典範,會是邁向更成熟醫療文化的重要一步。
用科學數據為民眾找答案 讓看病不再靠運氣 為了讓民眾在就醫前有更可靠的參考依據,《康健》首度針對常見的8大急慢性疾病:氣喘、肺阻塞、糖尿病、腎臟病、人工關節手術、子宮肌瘤手術、心肌梗塞與腦中風,進行「2025特色醫院」評選。評選方式採分層分組並不做排名。 記者團隊諮詢臨床專家,訂定指標與權重,並結合「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及健保就醫人數等公開與半公開資料,提出全台第1份有數字依據的「年度特色醫院」名單。 從名單中可以看出,屬於慢性病、處置相對單純,或自費項目較多、較具經濟誘因的疾病,眾多中小型醫院照護都有很好的表現,包括糖尿病、腎臟病、人工關節手術及子宮肌瘤手術。 相對地,屬於急性疾病、需跨專科團隊或人力密集追蹤的照護項目,則以中大型醫院為主力,包括氣喘、肺阻塞、心肌梗塞與腦中風。 此次調查雖然力求具備信度和效度,但仍有若干限制。由於健保資料屬「申報制」,若醫院未申報或資料不完整,數據會失真;自費項目不會登錄在健保系統,卻可能影響醫院在疾病照護上的數據表現。因此,讀者在參考名單時,應搭配專家導讀,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事實上,醫療品質不該只是醫院內部的數字,應成為全民可查、容易理解、具公信力的信任指標。唯有如此,民眾看病的選擇才能更有依據,不再只是靠「運氣」。 就此而言,政府和醫界都責無旁貸,作為媒體的《康健》也會持續監督。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站立辦公與微量運動減脂、控糖兼提神
康健雜誌
2025/11月 第31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