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淺比擬台灣安全與烏克蘭危機?美智庫:台灣有2課可學

美國智庫學者:別再膚淺比擬「台灣安全」與「烏克蘭危機」,但台灣有兩堂課要好好學習!


◎閻紀宇

俄羅斯軍事威嚇、侵犯烏克蘭,許多關注台灣安全的人士擔心中國會有樣學樣,以類似手段憑藉武力奪取台灣,亦即「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不過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研究員何瑞恩指出,這種比擬相當膚淺,台灣民眾既不必因此焦慮,領導階層也不必措意,但台灣仍然可以從這場危機中學到兩堂課。


▲烏克蘭首都基輔( Kyiv )。( 美聯社)

何瑞恩(Ryan Hass)是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e)外交政策研究員,並在耶魯法學院(Yale Law School)任教,他日前撰文指出,烏克蘭危機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一手促成,但冰凍三尺非一旦之寒,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J. Burns)2005 至2008 年擔任駐俄大使時就曾警告,為烏克蘭開啟成為北約(NATO)成員國的路徑, 對俄羅斯而言是一種戰略挑釁,俄羅斯會以各種方式侵擾烏克蘭,試圖將它留在自家勢力範圍。

2008 年4 月,北約領導人布加勒斯特峰會(Bucharest Summit),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公開宣布支持烏克蘭(與喬治亞)有朝一日成為北約成員國,讓美國陷入兩面都極不討好的處境:一方面小布希9 個月後卸任,難以履行承諾;另一方面普京更加堅信美國不把他的警告當一回事,不在乎俄羅斯國家認同受到的重大威脅。接下來的十多年,美國與歐洲領導人信誓旦旦支持烏克蘭,但卻口惠而實不至。2014 年就是如此,歐美的嚴辭警告與撻伐無法阻擋普京併吞克里米亞(Crimea)、挑起烏克蘭東部內戰。

第一堂課

那麼,從這場危機與其來龍去脈,台灣可以學到什麼?首先,言詞無法取代強化國家嚇阻力量與韌性的紮實工作。烏克蘭的經驗應該要讓台灣更積極地克服官僚與黨派障礙,打造一套適合台灣威脅情勢、資源條件的防衛戰略。以兩岸的國力差距而言,台灣不可能與中國打消耗戰,而應該集中各項資源,鎖定入侵解放軍最脆弱的層面,建立能在台灣近岸打擊對方的軍力,藉此強化台灣的嚇阻態勢。

第二堂課

其次,台灣各界不應理會缺乏事實根據的「烏克蘭情勢與台灣安全」類比。烏克蘭接壤俄羅斯與其鐵桿盟友白羅斯(白俄羅斯),容易被俄軍威脅宰制, 台灣則有一道160 公里寬的天然護城河。台灣是美國第9 大貿易夥伴國,烏克蘭排第67。台灣在全球價傎鏈(value chain)佔據核心位置。烏克蘭的人均GDP 排名全球第135,台灣第40。台灣是個堪稱典範的自由民主繁榮國家, 烏克蘭在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清廉印象指數(CPI) 排名第122(台灣第25)。無論如何, 烏克蘭不應受到俄羅斯的威脅侵犯,但它與台灣實在是天差地遠的兩個國家。

何瑞恩指出,拜登(Joe Biden)政府層峰對此一差別了然於胸。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去年底受訪時指出:「《台灣關係法》是一套非常獨特的工具,我們與其他國家之間沒有這樣的工具,與烏克蘭也沒有。這一點也說明了美國對於台灣的支持。」 拜登政府早早就排除「出兵烏克蘭」的可能性,部分原因就在於必須對付印太地區的威脅。就印太地區而言,華府最關注的安全議題正是台灣安全。

強化台灣的嚇阻態勢

如果烏克蘭危機為台灣安全議題帶來意外的結果,那可能會是讓各方加緊腳步強化台灣的嚇阻態勢(deterrence posture)。何瑞恩建議華府與台北謹記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輕聲細語,手執大棒(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的訓誨,以穩定、堅決、紀律嚴明、和衷共濟的方式來鞏固台灣的防衛能力。

最後,何瑞恩提醒,對於台灣現今與未來的領導人而言,此時此刻是一個機會,為台灣未來灌注信心的機會。北京一直企圖讓台灣內部產生一種宿命論, 台灣最強而有力的對抗方式,就是持續強化自身的政治團結與國家安全。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3月 第1826期

本文摘錄自‎

美國智庫學者:別再膚淺比擬「台灣安全」與「烏克蘭危機」

新新聞

2022/3月 第18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