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T LINGERS
閱讀《追憶似水年華》不只能感受時間的藝術,更可以發現觀看世界的方式竟如此豐富。 text_YUANPU CHIAO realization_ANGELINE HSIAO editorial assistant_MOLLY CHIANG photographs_GETTY IMAGES 
▲《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二冊《在花樣少女倩影下》法文版,該冊助Marcel Proust 榮獲龔古爾文學獎。
本月臺灣出版盛事之一,在於經過四年組織、譯稿、開會、修稿、做稿,由臺灣七位譯者、每人一冊合力完成的《追憶似水年華》,終於出版囉。
領悟外在的時長 這是臺灣第一套本地全譯本,也是中文世界中的第二套,雖然不少人看到出版消息即表示,30 多年前買的前一套,至今都沒看完——唉,沒辦法,它實在太長了:全書將近130 萬個法文字,譯成中文可達230 萬字。全書完整地讀一遍需要多少時間呢?若以Thélème 出版社請專業演員錄製的有聲版本估量,單純讀完,就至少需要127 小時又47 分鐘。Marcel Proust 的女傭曾善意提出警告,她雇主的小說可「不是為了在火車上閱讀而設計的」。她的判斷十分正確:地表上里程最長的非換乘鐵路之旅,從莫斯科開到平壤的俄羅斯號列車,也「才」10267公里,旅程「只需」208 小時25 分鐘。就算你搭了它,扣掉睡眠與飲食,像準備學測一樣一天花12 小時研讀,你仍然看不完。人生太短,Marcel Proust太長。若非沒有其他事好做,到底誰有這樣的時間?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更要問,就算有時間,我們能從閱讀《追憶似水年華》學到什麼呢? 答案是:能學的可多了! 《追憶似水年華》是華美的記憶宮殿,壯麗的時間大教堂。它本身極其豐富,又教給我們諸多人生智慧,特別是學著以不同眼光看世界。在社群媒體時代,這點格外振聾發聵。多少次,我們看著不同的人在同樣的京都寺廟或比薩斜塔前,以同樣的笑容或姿勢,拍下構圖相同的照片,搭配同樣的文句張貼(並收到同樣的回饋)。「假如我們帶著同樣的感官登上火星或水星,這些感官會為一切我們所能見到的景象套上和地球事物一樣的外觀。」藉由討論音樂,Marcel Proust 在第五冊《女囚》(如果你能看到第五冊),給了世人最具洞察力的建議: 唯一真正的旅行,唯一的青春之泉,或許不是走向新的風景,而是擁有不同的眼睛,是用某個他人、用100 個他人的眼睛觀看宇宙,是去觀看他們每一個人所看到的那100 個宇宙,而每個宇宙就是他們自己。

▲《追憶似水年華》(1-7 冊),聯經出版。
縱身意識的流動 我們親愛的作者說到做到。就以最少人讀過的第七冊《重現的時光》來說吧,當小說時序推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敘述者和好友Saint-Loup 談及巴黎的空襲。這麼一件敵國進犯之事,他們卻從飛機起降和警報鳴笛中,從兵臨城下的死亡威脅裡,感受到慶典般的美麗: 他對我說,「我同意飛機起飛的時候的確美麗……但你不覺得更喜歡那種飛機與星星完美融合後,從星星中脫離,去執行任務或完成在軍號吹響後返回的時候嗎?那時候,飛機製造『啟示錄世界末日』的時刻,就連星星也不再保持原位。還有這些警報聲,不也像Wagner 的歌劇嗎?……」他似乎對飛行員與女武神的融合感到愉悅,並從純粹音樂的角度解釋了這一點:「唔,因為警報聲的音樂真是像一場《女武神騎行》!果然只有德國人逼進,才能在巴黎聽到Wagner 的樂曲。」
接下來的事我們就很清楚了。啟示錄、空襲、Wagner《女武神騎行》,這些意象在50 多年後被Francis Coppola 搬到1979 年的電影《現代啟示錄》,成為影史最震懾人心的血腥一幕。現在它已成為廣為人知的文化公共財,甚至在《瘋狂亞洲富豪》都可見到對它的諧擬致敬——有趣的是這個新加坡貨櫃派對場景,確實是個「夜晚慶典」。華美意象意義幾經改變,天涯海角繞了一圈,最後又回到Marcel Proust,成了另一種「重現的時光」。 那麼,你準備好接受Marcel Proust 的訓練,擁有不一樣的眼光了嗎?
焦元溥 國小時因Brahms的《悲劇》序曲而沉醉於古典音樂的魅力,自15 歲起於報章雜誌撰述樂評。曾專修於國際關係領域,但無法割捨對音樂的傾心,爾後取得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其作品涵蓋甚廣,從樂曲研究解析、音樂家專訪到國際大賽報導,都能看到他的獨門之見。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重現的時光:又見追憶似水年華
Harper’s BAZAAR
2025/10月 第42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