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白襪隊球迷 也敢嗆祕魯獨裁者
梵蒂岡選出有史以來第一位美國籍教宗良十四世,他複雜混合的血統、國籍與傳教經歷,讓他被賦予調和與團結各地天主教會的期待。 撰文‧徐采薇 四月二十一日,在位十二年又三十九天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聖瑪爾大之家嚥下最後一口氣。 隔了幾天,在大西洋彼岸不斷攪動世界局勢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維持著他的狂人風格,不甘寂寞地說想當教宗,更在社群媒體貼出自己扮成教宗的AI合成影像。 美國總統是世界最強大的世俗權力掌握者,教宗則是梵蒂岡和天主教屬靈國度的領袖,無論面對關稅、移民,川普都是個「築牆者」。二○一六年,方濟各就曾針對川普指出,「無論是誰,只想築牆不願搭橋,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對他來說,天主教應該是「搭橋者」。

▲達志 Profile: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出生:1955年 現職: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 經歷:教廷主教部部長、拉丁美洲宗座委員會領導人 學歷:羅馬宗座聖多瑪斯大學教會法博士、芝加哥天主教神學聯盟神學碩士
信念》傳承方濟各 來搭橋而非築牆 過去,因為美國擁有強勢的地緣政治權力,教廷長期以來一直避免選出美籍教宗;不過,梵蒂岡時間五月八日下午,西斯汀教堂象徵新教宗出爐的白煙冉冉升起,宣告為期兩天、四輪的投票會議結束,現年七十歲的樞機主教普瑞弗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成為領導十四億天主教徒的第二六七任教宗,更是第一位美國籍教宗,並以「良十四世」(Pope Leo XIV)為名號。 梵蒂岡廣場前方的協和大道,被人潮塞得水洩不通,十多萬人擠進聖伯多祿廣場爭睹新教宗風采,良十四世穿著傳統紅色披肩、白色教宗長袍,用義大利語一字字說出,「如同人類需要祂(基督)作為通往天主和其慈愛的橋梁,我們要透過對話和會晤搭建橋梁,成為一個永久和平共處的民族!」 即使良十四世出身美國芝加哥,還是支持芝加哥白襪隊的忠實棒球迷,但他的信念顯然更靠近方濟各:他是來「搭橋」的,不是來「築牆」的。 良十四世曾指導過的聖奧古斯丁騎士團神父法爾科內(Michele Falcone)認為,他是一位「 有尊嚴的中間人」(dignified middle of the road)。這或許能說明良十四世被選為教宗的理由,他的身分,早已不能被「美國人」概括。 在祕魯服務二十年並成為公民的普瑞弗斯特,並不服膺於世俗權力和地理疆界,就如同他過去說的:「當一種意識形態成為我生活的主人時,我就不能再與另一個人對話或互動,因為我已經決定了事情會如何發展。」他也不服膺於極端的意識形態,無論它多麼強勢。 其實,從良十四世一路走來的歷程,就能看出他在血統、國界、階級之間取得「平衡」的姿態。
出身》美國混血家庭 童年熱中扮神父 時間倒回一九五五年,普瑞弗斯特出生在美國芝加哥南部一個混血移民家庭,是三兄弟的老么,父親是二戰的海軍英雄,混合法國、義大利血統;母親則是圖書館員,有西班牙血統。 他們一家人都是虔誠天主教信徒,耳濡目染下,小學一年級時,他就立志成為一位神父,高中時便進入神學院就讀,再到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的奧斯定會(Augustinians)學院學習。 二哥回憶,當兄弟在玩警察抓小偷時,么弟卻熱中於「扮演神父」遊戲,一會兒把燙衣板當祭壇,一會兒又模仿神父分發聖體聖事的麵餅。 普瑞弗斯特的神學院同儕安加羅拉(Marianne Angarola),也觀察到他的與眾不同,「我們以前在祈禱時會把手指指向天國,一段時間後就會累了,想把手放下,但他從來沒有這樣做,他真的很虔誠⋯⋯,這成為他的一種氣質,就像他是特別被選中的一樣。」 小小年紀就如此虔誠老成,家人和鄰居時常笑他,「未來你有可能會當上第一位美國人教宗喔!」想不到六十多年後,這句玩笑話竟然成真。 一九八二年,二十七歲的普瑞弗斯特順利晉鐸。從小他就想當神父,但成為神父後,他的旅程才要開始。八五年,作為奧斯定會的傳教士,他首次被派往祕魯,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三年後,他再次被派往祕魯北方沿海城市特魯希略(Trujillo)服務,一待就是十年;九九年,他返回芝加哥,後移居羅馬。但他和祕魯緣分極深,二○一五年,又被前教宗方濟各任命為祕魯奇克拉約(Chiclayo)教區主教長達八年,這段期間,他也成為祕魯公民。 他前後深耕祕魯二十多年,待在那裡的時間,比待在美國還長,因此他也常稱祕魯是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在當地推動多項慈善事業,包括支援貧困家庭糧食和托育服務,新冠肺炎爆發時,更四處奔走購置關乎人命的氧氣設備。 二二年,祕魯遭遇洪災,他跋山涉水運送物資。塞薩(Janinna Sesa)曾在教會旗下的慈善組織工作,她當時參與救災,親眼目睹豪雨成災之際,普瑞弗斯特親自開著一輛白色皮卡,將食物與毛毯送往偏遠的安地斯山村,夜裡則隨意睡在地板的薄床墊上。 此外,他更積極練習當地語言,因此能夠掌握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和葡萄牙語,甚至還能讀懂德文和拉丁文。不時能在祕魯寓所外看到他,用努力學習的西班牙語與民眾寒暄。

▲良十四世擔任祕魯奇克拉約教區主教期間,曾騎馬奔赴當時受暴雨和洪水重創的災區,親民作風讓他在當地備受愛戴。取自Vatican News網站
歷練》深耕祕魯 照看著窮人和移民 外界評價他的性格謹慎而內斂,但面對議題,他也能展現出剛強的一面。二二年,他挺身反對祕魯總統博魯阿爾特(Dina Boluarte)的暴政,當時博魯阿爾特剛取代遭彈劾下台的卡斯蒂約(Pedro Castillo)擔任總統,卻有四十九名抗議者在反政府示威中喪命,他對此事表達強烈悲痛,並譴責這場動盪反映出當局對祕魯窮困者的巨大忽視。 方濟各被稱為「人民的教宗」,這輩子同情並總是照看著窮人和移民,普瑞弗斯特也繼承著這樣的信念,他在去年的一場訪談中說道:「主教不應該是坐在自己王國裡的小王子,而是被召喚時要態度謙卑,貼近所服侍的人民,與他們同行、一同受苦,並尋找能在人群中更好地活出福音的方式。」良十四世在面對弱勢、移民社會議題上,沒有意外將延續方濟各的改革路線。 義大利《共和國報》(La Repubblica)即指出,「良十四世無疑吸引了跨越意識形態與地理的廣泛支持,樞機會議中,他是最不像美國人的美國人。」 篤信天主教的前副總統陳建仁也評價,「作為第一位美國出身的教宗,他的當選,象徵天主教的普世性和全球化,天主教世界將會更多元、更平等、更共融。」 不過,在面對性少數族群、女性聖職的議題上,良十四世態度相對模糊、保守。他一方面提倡讓女性參與教會治理,卻不認同女性擔任聖職;雖允許神職人員祝福同性伴侶,卻批判西方媒體對同性伴侶和家庭過於同情。 無論如何,這位「有尊嚴的中間人」或許正是教會內保守派與改革派的最大公約數。他擁有歐洲血統,美國、祕魯國籍,在祕魯和梵蒂岡都擔任過要職,且走中間路線,有望成為團結歐洲和美洲教會、地方和中央教會,以及保守派與改革派的「橋樑」。 等待良十四世的路注定不好走,他必須處理天主教會內的派系分裂、性侵醜聞,也必須對「政教合一」的中國愛國教會踩好立場;此時,世界更被同為美國人的川普解體重組,如何撐起精神國度的平靜,是他必須扛起的責任。 「每當被請求服務時,我總回應『是的』,懷著這樣的精神,我從祕魯來到羅馬開始新的使命。」兩年前升任主教部部長時,他曾如此描述決心。 扮演神父的小男孩,如今成了領導全球天主教徒的教宗,有了新的使命,但不變的是,他還是那位拚命指著天國、不肯輕易放下指頭的虔誠信徒。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首位美籍教宗良十四世 國界與階級的「搭橋者」
今周刊
2025/5月 第148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