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危老 全台五百萬戶老屋只能靠撐?

營建成本暴漲五倍 重建卡關淪居安未爆彈


文/翁嘉妤


▲台中清水某處6層樓住宅突然發生坍塌意外,雖然無人傷亡,不過也間接讓國內的居安危機,浮上檯面。圖/住戶提供

「睡到一半突然砰一聲,整棟樓開始震動,我以為是飛彈打過來,直接抓著妻小往門口衝,逃出大樓後,回頭一看,最上面兩層樓垮掉了。」凌晨一點多,沒有地震,也不是豪雨,台中清水這棟六層樓建築物,五、六樓無預警塌陷,這聲巨響劃破寧靜夜晚,不僅摧毀經濟弱勢的唯一避風港,更敲響了台灣的老屋警鐘。

伍先生一家人躲過劫難後餘悸猶存,小孩甚至一連做了好幾天惡夢,但更棘手的還在後頭,「我們是低收入戶,這間房租非常便宜,三房一廳一衛每月租金只要四○○○元,但現在被判定是危樓禁止使用了,我很苦惱能不能再找到下一個能負擔得起的房子。」

你不說、我不報 危樓出租成隱患

事實上,伍先生在承租這間房子前,就已經看到頂樓的鋼筋嚴重裸露,甚至通往頂樓的門也詭異的上了大鎖,詢問房東後才知道原來這棟五十年屋齡的大樓是爛尾樓,只有一至四樓有拿到使用執照,五、六樓則只有未完工的鋼筋混凝土,但站在便宜租金面前,只好硬著頭皮住下來,且一住就是七年。

「其實這邊的住戶都知道是爛尾樓,而且外牆的磁磚時不時就會剝落,但我們都是經濟弱勢也住不起其他地方,所以只能暫時在外牆架護網遮擋,甚至不敢跟政府通報這棟是爛尾樓。」伍先生語氣無奈的說,禁聲不通報、靜悄悄的用低租金承租爛尾樓,似乎是這棟大樓所有住戶的默契。

直到意外發生後,這棟藏了五十年的爛尾樓才紙包不住火,甚至還檢測出是海砂屋,因坍塌被判定為「危樓」禁止使用,終被政府列管。然而,這不禁讓人反思,國內還有多少隱藏的未爆彈,被知情、甚至不知情的人繼續使用?每當颱風、地震來臨時,屢屢發生磁磚剝落、鐵皮飛落、外牆鋼筋裸露,都令人擔憂是否就是未被發現的「居安未爆彈」?

依照國內現行規定,建物僅有「災後」才會被政府「主動」檢測是否有危險,並依程度貼上紅、黃單,但在全國超過九○○萬戶的住宅存量當中,有多少是未被發現的海砂屋,或是有結構安全疑慮的危樓?而這些可能有風險的住宅,就因為在一次次天災來臨時,皆未造成重大損傷,因此被政府略過檢測,成為居住安全的「漏網之魚」,但誰也難保下一次意外來臨時,還能全身而退。


震後老屋看不見的傷痕

「一般鋼筋混凝土會隨時間慢慢老舊,且耐震度也會因為地震而耗損。」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汪俊男直言,位在地震帶的台灣,每年平均發生逾千起有感地震,建物一旦經歷地震後,內部可能發生鋼筋變形、混凝土微裂縫、結構接頭處疲勞,或是非外觀可見的隱蔽性損壞等狀況,通常結構性能已顯著下降。

而全台目前屋齡三十年以上的老屋已超過五○○萬戶,當中又有一二三萬戶是在尚無耐震規定下所興建(編按:即屋齡五十年以上,我國針對建築物耐震設計的法規,是從一九七四年起才正式納入法規中),這些老屋經過多年風化、地震折損,岌岌可危。

營建成本暴增 衍生「類」危老爛尾

面對不容忽視的老屋問題,政府於二○一七年推動《危老條例》,有別於都更冗長的行政流程,大幅縮短辦理時間,希望能加緊趕上房屋變老的速度,但重建市場的真實情況,似乎有些危機。

「上路八年至今,市場上出現不少危老爛尾的情形,像是房子已經拆除動工,蓋到一半卻因成本漲太多,不堪負荷而停工,且每一年至少發生一起,目前皆走法律途徑。」住宅消保會顧問吳翃毅揭露,面對年年上漲的建材成本,小建商扛不住、地主也無力承擔,最終工程停擺、走向法院對簿公堂。

此外,政府打炒房的政策也出現副作用,「雖然央行說不會影響危老都更的貸款,但現在確實聽到很多建商受貸款集中度影響,申請不到土建融,這對小建商來說,風險一定會更劇烈。」專精於都更危老的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觀察到,近幾年營建成本難掌握,當上揚幅度變得無法預期,貸款成數又充滿不確定性,口袋較淺的小建商便不敢輕舉妄動,貿然開工。


▲天花板無預警塌陷,住戶自行檢測才驚覺買到海砂屋。圖/住保會提供


▲危老核准後180 天內要開工,過期可重新申請,但若碰上建築法規修訂,計畫書就得更動,因此大多數人重跑流程的意願較低。圖/ Photo AC

危老核准件數 進入倒數計時

根據國土署統計資料,危老案件雖然核准數量穩定累積,但實際開工比例卻明顯偏低。以台北市為例,核准數將近千件,最終順利動工的僅約一半,台南與高雄更不到五成。全台已有超過一五○○件案件屬於「已核准、未開工」狀態,其中甚至多達九十八件,因超過一八○天未開工而失效,核准資格自動作廢。這些案件若在期限內無法找到願意承作的建商,或未能順利取得土建融貸款,恐將淪為另類的「危老爛尾」,形同城市更新路上的定時炸彈。

「危老過期失效雖是可以重新申請,但除了重新跑流程費時費神外,若剛好碰上建築相關法規有做修訂,整份計畫書就必須大幅度更動。」汪俊男表示,危老核准過期不打緊,最關鍵的是,大多數建商和地主重跑流程的意願並不高,導致不少危老案一旦過期便形同石沉大海。


「重建孤兒」危老走不動 都更沒資格

台北市危老推動師協會理事長駱璋玲向本刊揭露,位在台北萬華區的一處五○○多坪的住宅,符合危老重建資格,期間舉辦四次說明會,每次出席人數也都將近一○○%,但卻因細部計畫導致容積獎勵限縮,致使建商利潤空間變小,因此找不到建商願意承作,最終走向破局。

「為了避免又要重新申請,我建議他們改走都更,代價就是得多花三至五年的時間成本,但其實並不是每一個案子都還有希望能夠轉成都更。」駱璋玲無奈的說,經手的所有案子當中,有五成都因基地太小,不符合都更規定,但同時危老又走不下去,因此卡在中間進退兩難。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卡關的危老案,已明確被判定為需重建之建物,代表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在都更和危老都「不收留」的狀況下,這些「重建孤兒」,彷彿成了一顆顆埋在居住安全下的未爆彈。

「規模獎勵」接棒 恐仍難解老屋重建阻礙

事實上,《危老條例》上路的八年來,不只持續龜速前進,更因過去早鳥獎勵催生出不少小基地建案,甚至還導致鄰損事件,台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長蔡漢霖直言這是「危老後遺症」,因為危老改建並無限制最小基地面積,再加上須全數住戶同意,進而間接使城市開發破碎化,施工難度和成本雙雙增加。因此政府為了挽救破碎市容,於今年五月十一日起,改以「規模獎勵」鼓勵合併鄰地、提高基地面積才予以容積獎勵。

然而,即便制度修正方向明確,未來執行上仍充滿變數,因為在國際建材價格波動與全球供應鏈不穩情況下,國內大量仰賴進口的鋼筋、鋁門窗與衛浴設備價格恐難下修,若川普祭出的關稅政策,持續增加不確定性因素,對營建成本影響將更為劇烈。此時,一旦央行延續資金緊縮基調,將進一步壓縮危老重建的財務可行性。 閱讀完整內容
住展 2025/5月 第 510期

本文摘錄自‎

等不到危老全台五百萬戶老屋只能靠撐?

住展

2025/5月 第 5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