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盾」是什麼?賴清德要的台版「鐵穹」

「台灣之盾」是什麼?賴清德要的台版「鐵穹」 已簽下美國秘密武器


◎張曜麟

總統賴清德在雙十國慶演說中,宣示要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建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防空系統。但因中國威脅,台灣早已飛彈齊布,防空密集度名列世界前茅,如此之下,賴清德要做的「台灣之盾」到底是什麼?

目前台灣擁有愛國者、天弓、標準、刺針等多種防空飛彈系統,飛彈密集度排在世界前三,是毋庸置疑的「飛彈島」,在這情況下,賴清德突宣示打造的「台灣之盾」,和以色列的鐵穹有什麼不一樣?究竟是要再開發一套新的飛彈系統?還是另有其他作為?


▲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見圖)一戰成名,總統賴清德於國慶文告宣示要做台版鐵穹「台灣之盾」。(美聯社)

打造台灣之盾 建立網狀化防空概念

據透露,賴清德所稱的台灣之盾,其實是從體系整合的角度出發,即感測器到射手要「完成整合」的概念,舉例而言,以後不見得是愛國者的雷達發現後由愛國者飛彈打,也可以由天弓飛彈接戰,以此形成一個網狀化的整體防空概念。

另外,據指出,由空間概念來看,從大概打10公里左右的近迫野戰防空系統例如刺針飛彈,一直到中空、高空、高高空,必須建立有層次的防空攔截,目標對象上也要有所區分,例如來的是戰機、飛彈、無人機,要有不同的攔截手段。也就是說,從體系整合、層次的防空攔截、區分目標對象這三個面向,來形成綿密且完整的防空網。

台灣防空密度雖高 各打各的整合不易

軍方人士說,台灣之盾並不是在另外單獨做一套系統出來,只是要將現有的防空網進行整合,而未來不論自製還是軍購的飛彈,都要能納入。

該人士表示,台灣的防空密度非常高,現在要做的就是整合,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牽涉到國產、美製等各個系統的技術,要整合並非一蹴可及;另一方面,該人士指出,台灣現在低空、中空這塊都有,但於高空跟高高空方面還要再持續發展,同時還要有共同圖像的概念,才能去分辨倒底是誰、並判斷用什麼武器接戰。這位人士說,整合的確有難度,但也並非無法突破,尤其現在AI的發展快速,是有利於整合的。

以色列鐵穹聲名遠播 台灣之盾是什麼?

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包括「鐵穹」、「大衛投石索」和「箭」式,其中,「鐵穹」是以色列最著名的系統,用來攔截4至70公里範圍內的短程火箭、炮彈和迫擊炮。三個系統組合成高密度攔截網,美軍甚至會幫忙提供訊號,那麼台灣呢?

若按照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對照台灣的防空系統,射程部分「鐵穹」可達70公里、「大衛投石索」300公里、「箭」式2400公里;射高部分「鐵穹」可達10公里、「大衛投石索」15公里、「箭」式100公里。


台灣之盾不是另外單獨做一套系統出來,只是要將現有的防空網進行整合。圖為強弓飛彈防空系統。(顏麟宇攝)

攔截高度從低空到高層 愛國者與天弓互補防護

台灣方面,「愛國者二型」飛彈防禦距離170公里、防禦高度50公尺到25公里,「愛國者三型」可用於攔截彈道飛彈,防禦距離約可較愛國者二型增加1.5到2倍距離,防禦高度由50公尺到22公里;國產的「天弓」系統部分,天弓二型射高可達30公里,射程達200公里以上,天弓三型攔截高度則是45公里、射程同樣超過200公里,而最新公開的「強弓」飛彈系統,截高度則是提升到超過70公里,飛彈則有兩個衍生型,A型彈目標攔截高度100公里,達到與美國薩德反飛彈系統同樣的攔截高度,B型彈為傳聞中的新型地對地彈道飛彈,射程估計可達1000公里。

據指出,台灣從遠到近的防空網中,最遠的部分,空軍的防空部隊還是會接收美軍的衛星訊號,因為雷達波是直線,但地球有曲率問題,在直線距離上會很難發現遠距目標,而紅外線感測衛星在導彈打出後,推進器的紅外線訊號非常大,當進入資料庫後就可以判定是何種東西,只要確定是導彈,經訊號傳遞給美國太空司令部後,會進一步轉給印太司令部,再由印太司令部轉給台灣的聯戰中心。


▲愛國者三型(見圖)用於攔截彈道飛彈,防禦距離約可較愛國者二型增加1.5到2倍距離,防禦高度由50公尺到22公里。(資料照,蘇仲泓攝)

防空系統無法聯合作戰 砸3千億預算整合

據指出,美方並不會將所有訊號都告知給台灣,會判斷是否對台灣造成威脅才告知,而台灣的長程預警雷達也隨時都在監控,當中國的飛彈發射後到了最高點,這時候才有可能看到,並作持續的追蹤,直到開始墜落時,才可以計算出落點,進而交由愛國者或者天弓接戰。據指出,目前台灣的防空上,最高空會交由強弓飛彈進行攔截,接著於20、30公里左右的則交由弓三,另外還有愛國者飛彈進行分工,看各自的責任區進行接戰攔截。

儘管台灣有一堆防空飛彈系統,但事實上仍是「自己打自己的」,無法達成聯合防空作戰。據了解,國防部提出破兆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條例草案」,其中在強化防空方面,金額就高達約3000億台幣,有一部分就是用於整合現行各種防空飛彈系統,並計畫採購新的愛國者飛彈營,以及搭配新式愛國者飛彈所用的LTAMDS雷達,和IBCS「整合戰鬥指揮系統」。

中科院攜手美商開發IBCS 連美軍、友軍防空也能整合

在2025年9月剛落幕的航太國防展,中科院與美商Northrop Grumman公司規劃合作開發「整體作戰指揮系統」(IBCS),整合國軍外購與自製、現役與未來的防空系統,往後希望透過網路化、模組化、高相容及可擴充性之能力,介接所有的雷達偵獲訊號,成為即時、精準、實用的全領域戰場情資。

前愛國者飛彈營長周宇平表示,IBCS是美國陸軍正在發展的新一代防空與飛彈防禦指揮控制系統。它的目的在於取代過去各防空系統(例如:薩德、愛國者、國家先進飛彈系統的各式雷達)之間各自獨立、無法互通的狀態,讓不同的感測器與攔截器能夠整合在一個共同的作戰網路中,並接受整合計算。簡單來說,IBCS就是要把「分散、封閉」的防空系統,轉變成「整合、開放」的網路化作戰平台,讓美軍及各友軍體系的防空飛彈戰力能夠真正發揮,達到更佳的攔截效果。


▲目前台灣防空最高空交由強弓飛彈進行攔截,20、30公里左右交由弓三(見圖)處理。(資料照,陳昱凱攝)

飛彈系統難「A控B導」 整合難題待解

周宇平表示,現在空軍寰展計畫提升的「寰網系統」是洛馬公司、愛國者系統是雷神公司、天弓系統是中科院,在整合過程中就會面臨一些廠商的系統介面不同問題,但IBCS是要整個都能看到,不過,雖然透過IBCS在空軍戰情中心可以看到所有的訊號來源,可是愛國者系統只能看到200公里,因此可能敵導彈還在500公里外,可是連級部隊還是看不到,因此要如何將戰情中心的訊號發給愛國者系統、天弓系統,就是問題。

周宇平指出,現在狀況就是自己的飛彈系統看到後,自己去打,還沒辦法做到「A控B導」,白話文來說就是A飛彈連的飛彈不會是B飛彈連的雷達導控,當同一個系統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時,不同系統的複雜度就會更高。

周宇平表示,未來台灣對美採購的「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SAMS)來台部署後,屆時可能麻雀飛彈、35快砲就會裁撤,台灣防空就會交由愛國者、天弓、NASAMS,這樣整合上雖然還是會有難度,但系統就不會到太過複雜。


▲2025年9月剛落幕的航太國防展,中科院與美商Northrop Grumman公司規劃合作開發「整體作戰指揮系統」(IBCS)。(資料照,張曜麟攝)

台灣之盾要能發威 防空指揮官是關鍵角色

周宇平強調,現在要做台灣之盾的目的,應是要建立sensor-to-shooter(偵攻一體)的指管系統,將偵蒐與反敵機、反飛彈的能力整合在一起,並執行作業權責分責,即反機、反彈分工,這也是IBCS計畫所要達成的目的。而倘若在戰時,戰管雷達第一波會是被攻擊的對象,接下來勢必要靠飛彈雷達,未來IBCS整合上,可能就不會有戰管雷達訊號,但要如何讓飛彈雷達訊號進入,這就是軍方需要規劃的。

「重要的是人,也就是防空指揮官」,周宇平說,未來應該還是要反彈、反機分開指管,反機相對容易,因為屆時搞不好都躲山洞;反彈指揮官則需要完整的歷練,懂得各類型的偵搜(雷達)與攔截系統,清楚知道什麼導彈,在什麼落點、需要哪種攔截系統,甚至於可以直接下令射擊法(單枚/二枚/二枚同時),才可以真正地有效攔截。

目前據傳破兆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條例草案」將在10月底、11月初左右送進立法院,而賴清德宣示要打造「台灣之盾」,似乎也是在為這筆史上最高的特別預算進行預告。

當軍方於國防展公開強弓飛彈後,代表台灣空防進入新領域,如今,要再進行IBCS的整合,無疑是加強對中國的嚇阻力道。國防部則表示,依總統賴清德「台灣之盾」(T-Dome)的政策指導,將持續籌購新式防空系統;並整合現有自製、外購等防空飛彈(shooters),以自動化C5ISR系統,鏈結各式雷達等高效感知裝備(sensors),融匯為多Sensor搭配多shooter的擊殺網,形成多層次、嚴密的空防之盾,確保我空防安全…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5/10月 第2015期

本文摘錄自‎

「台灣之盾」是什麼?賴清德要的台版「鐵穹」 已簽下美國秘密武器

新新聞

2025/10月 第20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