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星到「三退」 于朦朧之死點燃中國人覺醒潮

文☉哨聲角落


▲中國男星于朦朧生前宣傳照。于朦朧微博

2025年9月11日,中國頂流男星于朦朧墜樓身亡,終年37歲。官方迅速將死因定調為「酒後意外墜樓」,強調「排除刑事嫌疑」,試圖以一句定論平息輿論。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隨之而來的大規模刪文、封鎖與約談行動──相關討論在短時間內被全面清除,連粉絲悼念帖也接連消失。但這場突如其來的封控行動,非但沒有止息爭議,反而點燃更大的懷疑與憤怒。

結果,于朦朧之死迅速成為中國社會集體焦慮的引爆點,成為一場圍繞「真相、權力與制度信任」的輿論風暴,甚至在海內外引發新一波民眾「三退」(指退出中國共產黨、退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退出中國少年先鋒隊)潮。

官方火速「蓋棺定論」 網路維穩欲蓋彌彰

2025年9月11日凌晨,曾出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兩世歡》等熱門劇集的中國「頂流」男星于朦朧,被發現陳屍於北京朝陽區「陽光上東」住宅區外。消息傳出後,工作室迅速發布聲明證實死訊,並表示「已排除刑事嫌疑」。

然而,就在官方說法出爐的同時,網路上已出現自稱「知情人士」的貼文,透露更多現場細節,甚至直指這是一宗「不尋常的自殺案」。

隨著輿論熱度攀升,警方和家屬的回應反而讓疑雲加深。五天後,于母再次透過工作室聲明,重申死因為「飲酒意外墜樓」,並呼籲外界停止猜測。同日,北京警方發布官方通報,強調「酒後意外墜亡」的結論,並表示已對多名「造謠網民」採取「強制措施」。

結果這種過於迅速,卻缺乏具體事實的澄清舉動,不僅無法阻止網友的質疑,反而引發輿論更大的反彈。官方的急切闢謠像是一種「欲蓋彌彰」的動作,反而挑動了長期被言論控制的中國網友心中最敏感的神經。

紅色權貴黑幕?當局越封殺 謠言越沸騰

短短數日內,關於死因的「非官方版本」鋪天蓋地。其中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于朦朧因拒絕演藝圈的「潛規則」而遭虐殺。另有傳聞指,他掌握了涉及「紅色權貴」的黑幕資料,因此遭到滅口。

海外社群更出現極端傳言,聲稱暗網流傳疑似錄影片段,並將事件與中共高層家族扯上關聯。雖然這些說法多未獲證實,但其流傳速度與輿論熱度,遠超出官方公告。

面對沸騰的輿情,當局選擇了更強硬的手段。中國網信辦宣布開展「清朗‧ 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新聞平台被限流、社交媒體刪帖、關鍵字被屏蔽,連粉絲悼念文都難以倖免。

但這種高強度的輿論管制,反而激起眾人更強烈的好奇與不信任。無數網友化身「鍵盤偵探」,試圖從零碎線索、被刪的貼文,甚至海外論壇中重構真相。輿論的焦點也從「于朦朧的死因」漸漸轉為「是誰試圖掩蓋真相」?


▲事件發生後,全球公民平台AVAAZ 上出現「為于朦朧討公道」連署活動,短短數日內已有逾56 萬人簽名聲援,成為中國網路輿論管控下罕見的國際集體行動。網路截圖

得不到正義的恐懼 引爆全民「三退」浪潮

人們想知道的,不只是他為何而死,而是為什麼連死亡都不能被公開討論?

于朦朧之死對中國社會的衝擊在於,它暴露出一個令人無法迴避的事實:即便身為擁有千萬粉絲的「頂流」,在這個體制下也可能成為一樁無法公審的祕密。對多數中國人而言,若連明星都不能獲得透明與公正,那普通人的安全感又從何而來?

這種深層的恐懼迅速轉化為對權力階層的集體憤怒。據海外中文媒體《看中國》報導,許多民眾是從此事件開始,看清了中國社會的悲劇根源,是權力不受制衡的體制。就連香港娛樂大亨、一向在演藝圈具有極大話語權的「向太」陳嵐,在直播中被問及此事時,也僅以一句「這個講不了」回應,更間接證實了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加深公眾對「權貴可以為所欲為」的猜測與憤怒。

在官方高壓管制、「越控越反」的效應下,輿論的反彈不僅在國內發酵,更蔓延到國際──英國《BBC》中文網等國際媒體將此案列為頭條、海外媒體陸續擴散報導。同時,全球公民平台AVAAZ 上的「為于朦朧討公道」連署,截稿前已突破56 萬人。網友說:「持續為于朦朧發聲,這是我們的責任,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不會成為下一個于朦朧。」

《看中國》指出,于朦朧事件引發了一波中國人集體聲明「三退」(退出中共黨、團、隊)的浪潮,顯示該事件對民眾思想層面帶來的衝擊,已達到與「鐵鏈女事件」相當的高度。

一位來自河南省的年輕人張奇生表示,自翻牆接觸外部資訊後,認為于朦朧事件揭示了「國家機器庇護惡行」;天津的李帥則寫道,他曾是「超級愛國者」,但在多次發聲被刪、被壓制後,終於無法再對現狀保持沉默。他們選擇宣布「三退」,表達對中共體制的徹底幻滅與否定。


▲于朦朧之死成了一面照妖鏡,映照出中共體制的不可信任性與司法失靈。于朦朧微博

失控只是時間問題 照妖鏡下的「體制末日」

于朦朧之死成了一面照妖鏡,映照出中共體制的不可信任性與司法失靈。對外界而言,這不只是一場娛樂圈悲劇,而是中國體制崩潰的最新警訊。

這次事件,也暴露出中國「網路維穩」體系的根本矛盾。當局每逢輿情危機,幾乎都沿用同一套模式──以「淨網行動」之名啟動全域封控,刪文、限流、關鍵字屏蔽並行,試圖在資訊層面抹去事件存在。然而在社會信任早已透支的情況下,這樣的封鎖反而成為「心虛的證據」,讓原本零散的疑問迅速聚合成對體制的集體不信任。每一次封口,都等於為謠言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意是維持穩定,最終卻成為激化不滿的催化劑,讓世人再次看見中國網路維穩的極限──當控制成為日常,失控就只是時間問題。 閱讀完整內容
看雜誌2025/11月 第272期

本文摘錄自‎

從追星到「三退」 于朦朧之死點燃中國人覺醒潮

看雜誌

2025/11月 第2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