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仕祥

19死、5失蹤、157傷,這是截至10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潰決造成的悲劇數字。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區還在密集救災、清淤階段,沒想到10月17日,太魯閣燕子口也因為立霧溪邊坡崩塌而出現一座堰塞湖,且有隨時溢滿潰決的可能,緊急疏散下游近千人。
近期的堰塞湖事件,顯示台灣的多山地形與極端氣候互相加乘,這類緊急災害恐將愈頻繁,影響也愈嚴重。
9月23日下午2點50分,馬太鞍溪上游一處大小宛如台南南化水庫的堰塞湖溢流潰決,瞬間湧出1540萬噸的水量;40分鐘後,泥水如萬馬奔騰般,接連淹沒人口稠密的光復市區、農業重鎮鳳林鄉、阿托莫等原鄉……。
這座堰塞湖,台灣其實早在7月下旬即發現,從發現到潰決近兩個月來,包括農業部、內政部、經濟部、國防部、交通部、花蓮縣府等多個政府機關均關注,也做了減災工程,為何這場悲劇仍避免不了?
多次空拍、網路攝影監測到位
7月26日,林保署花蓮分署委託內政部空勤總隊空勘,確認馬太鞍溪上游確實出現巨型堰塞湖,當天發了第一次緊急通報單,示警包括花蓮縣府在內的下游單位,並委託陽明交大防災中心緊急調查堰塞湖。
林保署集水區治理組組長劉忠憲指出,至8月中旬,空勤總隊、農業部遙測分署合計共進行17次航拍任務,提供陽明交大團隊進行推算,發現這座堰塞湖真的是巨無霸。壩體加計旁邊的崩塌地,土方量體破三億立方公尺,等於一座小山,蓄水量則來到9100萬噸,量體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
第一時間,陽明交大團隊推算得出這座堰塞湖壩體的DBI(堰塞湖穩定度指數)為1.8,屬於穩定壩。除了頻繁的空拍,林保署也在這座堰塞湖的周邊布滿監測儀器,包括在湖區及下游區域密布水位計;同時,為了觀察壩體是否出現管湧,光復林道多處也裝設網路攝影機,即時監控。
「它是一個很寬、很胖的壩,長度有2.5公里,高度約200公尺,」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志平說,這麼胖的壩體,不但耐震度高,管湧破壞的機率也低,潰決大多數是溢流造成,估算時間點落在10月底。然而,再精密的監測與再準確估算,都比不上一場颱風的驟降豪雨,堰塞湖潰決的悲劇提前降臨。
儘管9月21日,監測團隊提供給林保署的資訊,就修正預估時間點在23至24日間,但是仍然來不及做到超過8000人規模的疏散。
悲劇問題不出在監測上面,難道是減災工程出了包嗎?…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