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外交突困,台灣可以這樣做…

中國砸大錢,外交玩錢鬥愈來愈難

外交突困 台灣要找到自己的國際定位


此次部分輿論認為多明尼加與我斷交,可減少我援外預算,並不盡然。扁任內掉了九個邦交國,但仍暨守且攻,付出近百億元新台幣,可見外交現實可能逼著台灣付出更多金援。蔡政府上任後,金援外交也略見勢頭,從機密預算編列可見一斑。

撰文/張家豪

蔡英文(左二)出訪非洲,行前布吉納法索卻婉拒。

「自從橋頭堡巴拿馬淪陷,我加勒比海友邦無一安全。」前立委、國策基金會外交及國防組召集人林郁方上周主持記者會,探討多明尼加五月一日與我國斷交,做出上述警示。

蔡政府上台後「一年一斷交」

「兩岸愈緊張,邦交國對我敲詐勒索空間愈大。」出席同場記者會的前外交部長歐鴻鍊也如此說道。令人想起前總統陳水扁時代拚「烽火外交」,為了「留人」與「搶人」付出昂貴代價;而今蔡英文執政再次面臨「一年一斷交」,錢潮洶湧的外交戰似乎山雨欲來。但台灣這次要再「撩落去」,抑或創造外交的「典範轉移」?

台灣剩餘十九個邦交國還有誰不穩,可說「 人人有機會, 我卻個個難把握」。

據《上報》引述外交人士消息指出,多明尼加與我斷交,下個拉警報的邦交國為瓜地馬拉──去年聯合國大會,唯多明尼加及瓜地馬拉沒有致函,也未發言支持台灣,我友邦宏都拉斯及薩爾瓦多則未發言;中國與我加勒比海友邦日漸增加的商貿交流同為關鍵。

前海地大使楊承達也在記者會指出,中國應該會瞄準我分量較足的邦交國,瓜地馬拉及宏都拉斯面積三倍於台灣,人口為一千五百萬人及九百萬人;海地人口近一千一百萬人,皆在「優先拔樁」次序。林郁方則表示,與中國互設經貿辦事處的加勒比海友邦就是巴拿馬、多明尼加及海地,已有兩國斷交。

非洲情勢方面,歐鴻鍊也提醒,總統蔡英文四月出訪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以另有安排婉拒,這也是警訊。布國國土為我七倍多,人口有兩千萬人,不可不慎。我另一邦交重鎮南太平洋相對穩定,林郁方分析,除了澳洲以南太平洋強權自詡,不會容許中國大陸將手伸進南太小國,美國也不會准許中國藉建交突破第二島鏈。

但楊承達點出殘酷事實,加勒比海友邦對彼此外交動向心照不宣,海地總統莫伊斯(Jovenel Moïse)最快六月來訪,「肯定會有所求,所牽涉金援金額可能是天文數字。」他同時強調,儘管台灣與各邦交國穩定情形不一,「但任何友邦只要開口,我也不易推辭。」

翻開我國烽火外交這一頁,也早已寫滿不時需要對邦交國加碼金援的血淚史。

恐被外交現實逼著付出更多金援

二○○○年,南太友邦索羅門群島就鬧邦交不穩,索國外長曾赴北京密談。後來索國要求上千萬美元援助及兩千五百萬美元紓困貸款才擺平;同年,巴拿馬總統莫絲柯索(Mireya Moscoso)訪台,向我要求一千七百萬美元援助;○四年,台灣同意援助巴拉圭三千萬美元、援助馬紹爾群島二十年四千萬美元、援助海地經費從每年六百萬美元提升至一千萬美元。

中國與多明尼加建交,蔡政府上台後「一年一斷交」還在持續。

○六年,阿扁出訪南太平洋友邦,簽署「帛琉宣言」,推動八項大型合作計畫;同年,扁政府更針對中南美洲友邦開始實行「榮邦計畫」,由開發基金與國合會共籌二.五億美元,與私人企業合作投資友邦,公股不超過四九%。

除了撒銀彈給友邦「固樁」,阿扁任內也主動出擊拓展邦交國。二○○○年,時任外交部長田弘茂曾在立院祕密會議透露,努力接觸、推動建交的國家有五至十國,包括厄瓜多和玻利維亞,但事涉敏感,急得外交部事後以部長在「擾敵」澄清沒這回事。扁任內也成功與吉里巴斯、諾魯及聖露西亞三國建交,但「聘金」自然高昂。

像是允諾援助吉里巴斯每年數百萬美元;諾魯○二年與我斷交,○五年又復交,隔年台灣也允諾金援諾魯近一三○○萬美元;扁政府○六年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商談建交,匯出三千萬美元援助,但最後建交不成,錢也收不回。

可見部分輿論認為斷交多明尼加,可減少我援外預算,並不盡然。扁任內掉了九邦交國,但仍在邦交上暨守且攻,付出近百億元新台幣,外交現實可能逼著台灣付更多金援。雖外交部長吳釗燮八日與媒體餐敘強調,沒有爭取建交國家的口袋名單,民眾也不會支持金錢外交,但蔡政府上任後,金援外交略見勢頭,從機密預算編列可見一斑。

○八年度,外交部仍編列四十多億元機密預算。


以機密預算應對不對稱戰爭

前總統馬英九上任後,兩岸氣氛緩和,外交休兵,馬政府遂將機密預算逐漸轉換為公開預算「政府開發援助」(ODA);但一八年度外交部預算較上年度增列二十二.六億元,其中又有十二.五七億元編為機密預算,機密預算從四.六四億元攀至十七.二億元,成長三.七倍;僑委會也前所未見編列一.一六億元機密預算。

立委蔡適應曾對增列機密預算解讀,這是為了面對中國不對稱的戰爭。但楊承達強調,蔡政府可能委由公股銀行策略性貸款給友邦,但友邦及斷交國欠我貸款不還大有先例可循,呆帳由政府編列預算吸收,因此他呼籲:「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透明。」

海地總統莫伊斯(右)即將來台,可能又會要求大筆援助。

不過近二十年後,台灣也面對更強大的中國。此次中國以三十.九四億美元利誘多明尼加建交,這筆投注於單一國家的數額,數倍於我國一六年用在所有友邦、非友邦的三.三億美元ODA。

因此,若兩岸情勢不變,台灣勢必需要新的外交思維突破。此次台多斷交後,台大地理環境與資源學系教授、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顧問簡旭伸,及曾赴多個友邦調查研究的吳奕辰以《外交典範轉移,從「外交事務與國際發展部」開始》投書,建議台灣應追求典範轉移,導入更進步的外交概念「 國際發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投書指出,台灣的外交不應再受限過去以邦交為核心, 而是務實建立與全球各國的實質關係。如何達成?可參考經合組織(OECD)詳列的國際發展項目和標準,包括社會、經濟建設、環境保護及城鄉發展的跨部門計畫及人道救援等。台灣應將外交延展到國際發展領域,盤點各部會與國際發展有關的業務,有效統合台灣所有國際發展能量,定義台灣在全球的位置,才能突破外交困境。

烽火外交只會通向死胡同

因此,簡、吳認為,台灣需層級更高、領域更完整的國際發展政策與機構盤整資源,應將外交部改組為「外交事務與國際發展部」,這個部會也負責整合散落各部會的國際發展業務,並針對友好國家提出相應的「策略行動綱領」(Strategic Action Plan),並增加ODA預算。

橫亙在中華民國眼前的難題是,國際對我國家認同將隨邦交國減少而削弱,但隨著中國強盛,我手中籌碼相對縮水,烽火外交只會通向死胡同。與此同時,過於陳舊的援外思維,也不能以有限資源爭取到最大的國際認同。不靠中國走向世界的有效行動方案在哪?值得當局再三省思…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627期

本文摘錄自‎

外交突困 台灣要找到自己的國際定位

新新聞

2018/5月號第16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