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美國米會滅農?揭台灣米競爭力流失真相

補貼才是阻力


文●游羽棠 攝影●程思迪

當美國總統川普接連宣布:日本、韓國將以農業市場開放換取工業品低關稅,台灣社會瞬間炸鍋、輿論繪聲繪影,是否也將走上「以農換工」的老路?若美國米全面開放,台灣稻農是否將無力抵抗、走向滅農命運?

商周深入桃園大園、彰化、雲林三大稻米重鎮,直擊田間現場,揭開美國米滲入台灣市場,以及是誰讓台灣米沒競爭力的真相。

當關稅談判如火如荼進行,一場百年大水災襲向南台灣,卻讓美國米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因為水災淹沒了農作物,台灣米調高報價,卻有部分米商靠混用美國米、進口米這招,逆勢打折。

這是因為農糧法規要求,即使包裝米有標示品種,只要內容物八成以上是該品種米就合格,「它有容許率嘛,美國米進來就這樣被混掉,」產米重鎮、斗南鎮農會秘書暨精米工場廠長張耀裕無奈表示。


▲走進全聯,貨架上常態銷售美國米,背後就是台灣3大米廠供貨。進口米已打入主食供應鏈,影響力日增。

一場水災,揭米商混進口米打折賣
標示合法就行,美國米流向外食市場


標示合法,混米無罪,加上售價約台灣米八折起跳,更有半價出售者,美國米就這樣流向外食市場,當你吃著雞腿便當、蝦仁蛋炒飯,卻不自知。

再走進連鎖超市,白米區陳列的包裝米,寫著醒目的池上、西螺、霧峰等台灣地名,還標示芋香米、越光米等品種,台灣米就占了貨架九成的空間。

在超市,你可能只願意埋單台灣米,卻不知道這是貨架上的假象,你早就是美國米的消費者。

因為自二○○二年,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此開放每年八%免關稅稻米,泰國米、越南米、美國米都能在此額度內申請進口。到去年為止,台灣每年吃下了六萬五千公噸美國米,相當於能餵飽全台一百五十四萬人吃一整年,而這些米早就以混米的合法方式進入了占米消費約七成的商業市場。

二十年來,台灣稻米產業悄然萎縮,全台從業人數最多、達三十萬人,產值約三百五十億的稻米產業,收穫面積衰退近三成、產量少了兩成。


不怕種了沒人吃,政府會埋單!
「保價收購」成了產業進步的阻力


低價美國米擴大入台,的確成了稻米產業萎縮、農地流失的原因之一,但市面上的台灣米會從此消失嗎?答案出乎人意料之外:打不過但滅農不會發生,因為納稅人會埋單!「說實在,有些人的米比進口的還難吃,想著有公糧,就隨便來啊!」一名大型糧商直言亂象。

政府為確保糧食安全,向農民收購稻米,預先儲備主食,以應對天災人禍下的糧食短缺,這是許多國家都有的「公糧」政策。但台灣公糧制度從保障變成進步的阻力。

「開放美國米,當然會衝擊,台灣米會降價,但(產業)不會倒,」張耀裕語出驚人的說,「只要公糧(制度)在,稻農就能活下來。」

這是因為,這一套立意良善的制度,在台灣變了調,成了全球唯一的「保價收購」制度——政府公告收購費率,農民種得出來就埋單。

相比二十年前,台灣人均食米量掉了一四%,公糧收購量卻增近三成,即使台灣米供過於求,公糧採購量卻攀升,依據最新資料, 二二年農業部就花了八十八億三千萬元的經費來採購公糧,形成「吃不完、還一直買」的荒謬現象。

公糧收購是以量計價,台灣超過半數農民種植高產量、口感普通的品種,目標是賣給政府,不必管市場是否接受,且不分稻米品質等級,均一價收購,讓農民缺乏改善動機。

更離譜的是,這些收購來的米根本消化不掉。一八年,供過於求下,一批公糧在花了兩年的保管費後,還是消化不掉,農業部只得打四折外銷,這筆賠本生意,由全民稅收埋單。據立法院研究,至今台灣仍有超過九八%公糧是賠本去化。

遍訪產學界,包含曾參與WTO談判的農經學者、自創品牌的青農、外銷台灣米到全球二十多國的品牌米業者、長期採購台灣米的團膳業者都直言,盼公糧改革。

為何各界疾呼無效?「公糧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是政治經濟議題。」台大農經系特聘教授陳郁蕙坦言,進口米固然帶來衝擊,也不該避談台灣米本身的競爭力,「如果希望產業走得更長遠,競爭力必須提升,公糧制度的改革也很重要。」


▲種稻50年的陳燕卿(右)、陳士賢(左)父子,拿過神農獎、台灣10大好米,以低碳米與機場免稅通路合作,訴求環境保護理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水稻田能降溫、防止地層下陷惡化
它是國土韌性!能外銷卻為工業讓路


台灣米被自己的制度困住了。國土計畫審議委員、政大地政系教授鄭安廷分析,稻米產業不僅肩負糧食自給任務,水稻田的存續與全台人民都息息相關。

研究顯示,水稻田溫度比都會區低,每公頃水稻田相當於二千六百部家用冷氣機的效果,能調節溫度;此外,全台水稻田的地下水補注量,相當於六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能緩和地層持續下陷惡化。

「以投資比喻,農業在台灣的國土空間,就像是活存,」鄭安廷比喻,農地不像建築用地的地價快速翻漲,也無法蓋成半導體廠生產高單價產品,「但它是你的防護與緩衝,在危急時刻,能給你應對的韌性。」

○八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都會型產業如服務業、電子業受衝擊,農村發揮了社會穩定的力量,青壯年失業者回到農村,成了年薪百萬的青農。鄭安廷進一步解釋,「農業是類似安全網的機制,所以在國土計畫上,我們會很慎重看待農業空間的改變。」

但制度仍往工業傾斜,能外銷卻要為工業讓路,走進桃園大園品牌米廠大賀米,父子檔陳燕卿、陳士賢從事稻米產業五十年,絲毫不畏懼美國米,「不擔心銷路,我們一直是供不應求,」陳士賢舉例,台灣稻米從採收到出貨能在二十四小時內完成,「絕對比美國米新鮮。」

他們投資數千萬先進農機具,專種特殊風味米。陳士賢還進修成為米食味鑑定士,他接班後,營收成長三成,更做到外銷日本,帶著一批農民挺過進口米衝擊。

比起進口米量增長的短期影響,他反倒更擔心台灣的制度,長期重工輕農,讓有志投入者屢次受挫。二○二○年碰上台灣大旱,連續兩年把水源優先供應給工業,他們的稻田被迫停灌,原有大客戶跑單。

所以美國米未必是洪水猛獸,台灣米也不是沒有競爭力,開放不會滅農,但因為農業問題政治化,以補貼來拉攏農民,掩飾產業沒進步的真相、甚至拖累往前走的動力,讓台灣農業競爭力正在慢性流失,正視這些問題,才有出路。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8月 第1970期

本文摘錄自‎

開放美國米會滅農?揭台灣米競爭力流失真相

商業周刊

2025/8月 第19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