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徵收是對等關稅基本條款

全球僅歐盟確定例外 連老盟友英國也討不到便宜


從今年四月川普首度公布對等關稅以來,與最惠國稅率疊加徵收就一直是不變的規則。眼前僅歐盟確定倖免、日本仍待美方確認。而疊加關稅對台灣整體的影響,其實也非關鍵。

撰文‧楊紹華

一套關稅、各自表述,這是美國總統川普近來與全球多國協商關稅後的普遍怪象。

例如美國與歐盟的協議,美國稱歐盟將向美採購大量軍事裝備,但歐盟在聲明中卻對此隻字未提;又如日本,七月底日本官方宣布的美日協商關稅是「涵蓋最惠國稅率」,但七月三十一日美國正式公布的行政命令中,完全未提此節,待日方官員隨後奔赴美國再行溝通後,目前,也只有「消息傳出」美方承諾日本將會擇時修改條文。

不過,說到近來國內爭論的「疊加關稅」問題,其實完全沒有模糊空間。打從今年四月一日川普首度公布對等關稅以來,直至今日,「對等關稅必須與原本既有的最惠國稅率(MFN)疊加」,都是白宮所發布行政命令裡的基本環節。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強調,未來除了將持續與美方爭取降低對等關稅稅率,也會力爭關稅不須疊加計算。攝影·唐紹航

延續一四二五七號行政命令
四月公布時即表明額外徵收


若要層層解析,可先看七月三十一日川普發布的一四三二六號行政命令,這紙命令,宣告了台灣在內六十九個國家區域的「新版」對等關稅,而既然是「新版」,那麼,除了各國稅率有所調整,並且附加了幾項新的但書之外,其餘規範都延續著川普四月一日首度發布對等關稅的行政命令,也就是編號「一四二五七」號命令。

「對所有貿易夥伴的所有進口產品,徵收『額外的』從價稅(additional ad valorem duty)」、「本命令規定的關稅稅率,『不包括』適用於此類進口物品的任何其他關稅、費用」,這些意指對等關稅採「疊加」方式徵收的規範,都清楚寫在一四二五七號命令。而七月三十一日的新版命令中,未對上述內容有所修改。

新版命令裡,在疊加關稅相關環節中唯一有所調整的部分,僅只針對被徵十五%對等關稅的歐盟。命令中對歐盟商品設計了例外條款,大意是:歐盟輸美的商品中,若目前「最惠國稅率」低於十五%,則未來與「對等關稅」稅率加總計算後,加總的總稅率必須訂在十五%。這段內容雖頗拗口難讀,但已能大致理解,美方對歐盟商品雖以「疊加」的概念徵收,但無論怎麼疊,稅率的天花板就設定在十五%。

命令又寫,若歐盟輸美商品目前的「最惠國稅率」在十五%以上,那麼,附加的對等關稅就是零,商品輸美時回歸到以最惠國稅率徵稅。不過實務上,不會有十五%以上的最惠國稅率,所以這則條文其實沒有太多實質意義。

事實上,即使一時之間無法理解上述針對歐盟的例外條款內容,但只要稍稍多看一眼這份行政命令的重要附件,也就是那張眾所矚目、列出一堆國家新版稅率的表格,其實也能輕易看出僅有歐盟獲得皇「恩寵」的事實。

這張表格裡,一共涵蓋了台灣在內的六十九個經濟體的新版稅率,但表格共有七十列,因為,歐盟這個經濟體被分為兩列說明,其一表示,若該類商品目前的最惠國稅率高於十五%,則對等關稅就是零;第二列表示,若該類商品目前的最惠國稅率低於十五%,則對等關稅的稅率是「十五%減去對等關稅稅率」。


歐盟占兩列的特殊待遇
連順差來源國英國都被疊加


換個角度看,由於只有歐盟得到「一區兩制」的待遇,所以表格中的其他六十八個國家,在這份行政命令中都是「疊加」徵稅。這當中,包含了早早就與川普談定關稅協議的美國重要盟友,英國。

別忘了,對美國來說,英國還是順差來源國,二○二三年,美國從英國賺到九十八億美元順差,去年更多,美國對英國順差金額來到一一九億美元。饒是如此,仍被疊加。

除了歐盟之外,另一個「可能」的例外則是日本。如同前面所說,在川普七月三十一日發布的行政命令中,並沒有特別對日本多做說明,附件表格內也是單純地寫下十五%這個稅率數字。不過,早在七月二十五日,日本內閣「美國海關措施綜合工作小組祕書處」對外公布的簡報裡,就搶先強調美日協商的對等關稅,「包含」最惠國稅率。

在這份簡報檔案裡,日本內閣開宗明義第一條就寫到:「對等關稅十五%,含最惠國稅率。」簡報並為此加註更明確的說明:「對最惠國關稅稅率在十五%以上的商品,不加徵對等關稅;對最惠國關稅稅率低於十五%的商品,加徵至十五%的關稅。」同樣的,由於最惠國關稅稅率應不至於達到十五%以上,因此在日本官方的解讀中,十五%的稅率就是天花板。

除此之外,日本官方也強調,對於目前已依據美國《貿易擴張法》二三二條款被徵收二五%關稅的汽車和汽車零組件,雙方已談定改徵十五%對等關稅稅率,而且,同樣包括最惠國稅率。另方面,針對近期內川普料將公布涵蓋半導體、藥品等項目的二三二條款相關稅率,簡報中也提及,美方承諾日本「不會受到不如其他國家的待遇」。

不過,這些放在日本內閣簡報檔裡的內容,除了十五%稅率之外,目前都沒有出現在美方行政命令中。為此,日本經濟振興大臣赤澤亮正在八月七日赴美,與美國財政部長、商務部長會談,據日本官稱:「美國承諾將修改行政命令,以遵守日美協議的內容,並建立退稅流程。」


傳產受競爭對手夾擊
工具機與重電等影響明顯


整體來看,其實不必過度憂慮「疊加關稅」下的整體衝擊,畢竟目前全世界僅有歐盟確定免於疊加,日本「可能」不須疊加,韓國則因為已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而沒有此議題。

當然,由於與台灣部分產業具有競爭關係的日本可能免遭疊加,隸屬歐盟的德國確定不須疊加,因此對特定產業來說,仍須留意相關影響。為此,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祕書長龔明鑫等也於日前舉行的記者會對外說明,據其分析,因稅率較高恐受競爭對手國影響的產業包括工具機、重電等。

其中,工具機在疊加關稅後,輸美關稅約達二四%,明顯高於日、德、韓的十五%,政院報告指出,中高階工具機恐被日、德取代。重電產業則在疊加關稅後約達二二%,估將高於歐盟七個百分點,「面對歐盟時,對方技術成熟度高且關稅更低,競爭壓力較大。」政院解讀。

此外,手工具、水五金等產業在疊加後的輸美稅率各約二三.三%與二二.六%,與主要對手越南相仿;而塑膠製品合計約二四.六%的稅率,則與主要對手國墨西哥二五%相近。針對這些產業,政院皆評估「短期衝擊有限」。

但無論衝擊程度如何,政府仍對上述產業提出因應對策,而放諸四海皆準的共同對策,就是「協助拓展市場」。更精準地說,是協助業者拓展「非美國」市場。例如補助工具機業者設立海外據點,拚搶印度、東南亞或歐洲市場;協助手工具業者布局日本、澳洲;水五金產業可鎖定認證規範與美國相近的加拿大、澳洲;重電產業則可攻向東南亞國度。

台美關稅談判仍在進行中,但從川普展現的多變與狂傲,與他對盟友也能殺到見骨的作風來看,除了仰賴政府,業者本身也應該有更深刻的警醒,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仰賴,已是必然功課。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8月 第1495期

本文摘錄自‎

疊加徵收是對等關稅基本條款

今周刊

2025/8月 第14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