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後第一條興建的支線鐵路「內灣線」見證了新竹水泥、礦業及林產的發展,竹東則為當時沿線的產業要角。圖為內灣線的九讚頭車站。
白色恐怖在竹東 1948年,蔣中正頒布《全國戒嚴令》,金門和馬祖開始戒嚴,1949年5月19日,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全臺灣開始戒嚴。《戒嚴法》規定:「在宣布戒嚴期間,由戒嚴地域的最高司令官掌管行政事務及司法事務。」 這項措施原本是為了便於戰時管理,卻大幅限縮人民的基本自由與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權利。當時社會受到黨禁、報禁、海禁及出國旅遊限制影響,言論自由受到極大壓制。再者,政府依據相關法令,對共產黨或異議人士進行逮捕、軍法審判、監禁,乃至處決。在總統蔣中正、蔣經國指示下,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無孔不入地監視人民,導致社會上頻繁發生「人間蒸發」現象,除了造成冤假錯案,也形成人人自危、遠離政治的社會風氣。直到1991年《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廢除、1992年金門與馬祖宣告解嚴為止,這段時期被稱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1
1根據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任務總結報告》統計,推粗戒嚴時期直接受難者為22,028件。
白色恐怖下與竹東林場有直接關聯的案件,就是竹東水泥廠案。關於竹東水泥廠案,不能不提兩個人,第一位是劉興炎,他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劉家榮的姪子,因劉家榮當時未經審判直接槍斃,他就此對國民黨產生反感而加入共產黨,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委會竹東支部負責人,進行組織業務開展。被捕後投誠自新,將組織成員全部供出,日後劉興炎在調查局工作直到退休。 另一位是時任竹東林場總務課長的顏福華,在《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竹東鎮志》中皆提及,顏福華實為竹東調查站主任,竹東林場的工作僅是一種偽裝。以這樣的身分進行情治工作,並對竹東地區的人民予以監控。 1949年9至10月間,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竹東區委劉興炎的引介下,竹東水泥廠員工鄭香廷與彭明雄參與讀書會,開始接觸左翼思想。鄭香廷後來招募同事羅文通加入組織,並在劉興炎的指示下,在竹東水泥廠成立支部。劉興炎早年曾於日治時期從事工人運動,長期受到日方監視,戰後仍持續參與地下組織活動。 後來劉興炎離開竹東,鄭香廷接任區委書記,負責組織宣傳工作,並與殷啟輝共同調查當地駐軍情況。彭明雄則被補任區委,負責收集竹東水泥廠的各部門資料。組織網絡逐步擴展,鄭香廷吸收鄭書六入黨,彭明雄則吸收彭紹昌、陳英浪、彭金鑾、楊熾森等人。林政金、李義豪、陳集耀、羅仁晃、謝正山五人,則是竹東石油礦場及竹東林場的職員,在劉興炎、羅文通與殷啟輝的引領下,閱讀左翼書籍。 1951年4月22日,竹東地區的左翼運動遭到國家機器大規模清剿,軍警於竹東逮捕竹北區委赤柯山工人支部書記林礽階。根據《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口述紀錄,4月25日,軍警進一步突襲竹東水泥廠、竹東林場與中國石油公司竹東油礦,陸續逮捕竹東區委書記鄭香廷、彭明雄、羅文通,以及鄭書六、彭紹昌、楊熾森、彭金鑾等黨員。這些左翼工作者多在嚴刑逼供與軍法審判下被判重刑或處決,成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之一。 《竹東鎮志》中附有林政金後來申請戒嚴時期不當審判補償時取得的《台灣新竹地方法院決定書》,文件顯示,竹東水泥案的最初判決為鄭書六、彭紹昌、陳英浪、彭金鑾、楊熾森等五人各處有期徒刑十年,並褫奪公權五年。然而,案件送交國防部審核後,再轉呈總統核可,最終鄭書六等五人被改判死刑。1952年1月24日,法院正式宣判,當日即執行槍決。這些人的遭遇,成為白色恐怖時期殘酷政治鎮壓的見證。

▲鄭香廷等案的判決書:臺灣省保安司令部40年安潔字第4421號判決書。(頁一)

▲鄭香廷等案的判決書:臺灣省保安司令部40年安潔字第4421號判決書。(頁二)

▲竹東鎮志歷史篇封面。
一度噤聲的竹東過往 或許是過去白色恐怖的高壓氛圍,即便今日在竹東鎮上談論二二八或白色恐怖,仍被部分長輩視為禁忌。加之客庄的政治傾向,或許多人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讓談論白色恐怖難上加難。這恐怕也是竹東林場宿舍群在保存運動時,相對於林業發展史,白色恐怖較少被討論到的原因。 此外,我們審視目前政府所公布之白色恐怖不義遺址17處,多為監獄、看守所、刑訊室與公墓。不義遺址是指二二八事件及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在威權與黨國體制下,中華民國政府侵害人權的相關場所,包括決策機關、軍警特務單位的辦公地點、政治犯遭逮捕的地點,以及隨後的刑訊、審判與行刑場所等。這些遺址經由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及文化部所屬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審定認可。 相比這些審訊或關押受害者之空間,竹東林場是白色恐怖時期情治人員的工作地點,至多僅有抓捕嫌疑犯後在林場短暫關押,旋即移送新竹監獄或其他收容地點,這或許是目前受到認定的不義遺址清單中未見竹東林場的原因之一。不過目前為止,官方公告的不義遺址名單,尚為第一階段調研成果,期待未來政府機關能重新審視竹東林場與白色恐怖的關聯。 為了實踐轉型正義,部分不義遺址已被修繕並轉型為展館,開放民眾參觀,透過歷史呈現與人權教育,喚起社會對過去威權統治下受害者的記憶,並反思民主與人權的價值。 竹東林場的今生 時至今日,竹東林場宿舍群約有90年歷史。竹東林業在過去撐起無數家庭的飯碗,與竹東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關。但1950年蔓延全台的白色恐怖,也在此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 1940年代日本商人平戶吉藏設立植松材木竹東出張所,戰後做為林務局竹東林區管理處工務課辦公室,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並修建為竹東林業展示館。 在新竹林場停止伐木改以復育山林為主後,林場宿舍從熱鬧轉趨寂寥,宿舍群仍提供員工與眷屬繼續居住,在老一輩逐漸凋零後,林業製材地景逐漸消失。作為一位1980年代出生的竹東人,對於竹東林場的記憶是陌生的,或許因為小時候外公已退休,印象中不太聽他提過以前在林場工作的事。經過林場宿舍群時,總因破敗不堪的建築感到困惑。這加深了我對宿舍群的距離感,直到多年後從事文史調查,才有重新認識竹東林場的契機。 2015年地方人士籌組「守護竹東林場宿舍行動聯盟」,透過行動呼籲林務局與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將林場宿舍納入古蹟並進行整理修復。2021年起林務局進行第一期修復計畫,並於2023年竣工。2024年仁愛段689地號成為暫定古蹟、688等地號列冊追蹤。剩餘尚未修復之建築,林務局規劃納入第二期計畫辦理。

▲竹東林業展示館前身為竹東林廠製材工廠貯木場辦公室,館內保留早期林業工作使用的器具和設備。

▲林務局 1950年代所建的雙併宿舍,現做為展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