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社會之後,上司或前輩就會教你「要記得簡潔表達」。的確,每個人都忙於自己的工作,為了不要浪費對方的時間,就要記得剛開始先提出結論,釐清論點再「簡潔表達」。另外,從潤滑人際關係的觀點來看,不說多餘的話,簡潔表達需要交代的事情也很重要。
假如實際閱讀許多商管書,就會發現書中會提倡「簡潔表達」的重要性,像是「報告、連絡及商談時,要事先整理想要表達的東西,再簡潔歸納」、「剛開始先提出結論,再釐清論點」,或是「歸納成三個重點」等。
如果本書是為了讓商務洽談或簡報順利進行而寫,只要傳授「簡潔歸納」的方法就行了,但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這個,而是為了讓讀者學會「思考」。而在「思考」當中,「歸納」是「百害而無一利」。
大多數人都能「邊歸納邊思考」,但其實這樣做會離「思考」愈來愈遠。許多人往往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那麼,為什麼「思考」和「歸納」不能同時進行呢?
出社會第一年製作資料時惹前輩生氣的故事
我出社會第一年時,曾經惹得前輩勃然大怒。
當時我協助前輩製作要提案給某個客戶的資料,前輩事先交代「資料的字句要經過歸納」。當時我不懂這話是什麼意思,就做出類似下圖的資料:

結果,看了資料的前輩就罵我:「不是告訴你要歸納嗎!」
那麼,這份資料是哪裡不行呢?
各位知道嗎?
這份資料乍看之下或許淺顯易懂。但再仔細看看就會覺得,雖然不能否定上面記載的內容,卻沒多少嶄新之處,等於沒多少價值。這樣的東西不能當成資料提交給客戶。
只要具備某種程度的經驗,就可以不經調查,不加思索寫出這樣的資料。換作是現在,連AI都寫得出這樣的東西。但這沒有意義,因為完全沒有新資訊。
企劃起草人和規劃師的價值,並非製造和羅列「諸如此類的詞句」。本書否定這種做法。
的確,歸納詞句是商務人士需要的技能,但歸納的觀念會妨礙一個人深入探究受眾、商品、社會及現象之類的本質。
以前面的資料來說,相較於大字的部分,以小字撰寫的部分和寫在底下「※」處的註釋,這類乍看之下不重要的部分反而具備資訊應有的價值。因此,我認為聚焦在這些部分的企劃書會更有價值。
那麼,該怎麼樣才能做到不歸納呢?
關於「重質還是重量」的討論
「不歸納」就是「腦海中浮現什麼就釋出什麼」、「別在意品質,總之先寫出來/講出來」。關於這一點,也會涉及工作時「重質還是重量」的討論,以下先整理我的觀點。
隨著工作方式改革的普及,使得「長時間工作和工作量過多並不好」這種價值觀占了社會的多數。我上一家公司電通也順應這項趨勢,設定上班時間的上限,規定員工要消化帶薪假。當然,我自己也覺得長時間工作應該要改正,帶薪假最好要充分使用。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許多人會簡化為重量還是重質的二元對立來激發討論,以至於像現在這樣小題大作,這一點終究影響很大(附帶一提,二元對立雖然容易激發討論,但二元對立往往反而遠離解決課題之道,需要小心)。
個人的結論是量與質並非二元對立,而應該當成因果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解決量的問題就可以產生質」。

聽到這種說法,或許會有人以為我贊成長時間工作,但其實並非如此。技能和經驗能夠累積於自身當中,只要消化一定程度的工作量,熟悉職務的話,即使做同樣的工作也會漸漸縮短所花的時間。
常言道「要趁年輕時多吃苦」,或許就是指這樣的情況。
「思考量」比「思考時間」還重要
關於「量」的問題終究還是需要正確的理解。雖說要「解決量的問題」,但也不是單純花很長的時間就好。「解決量的問題」是「將思考量最大化」,與「思考時間」的長短沒有關係。
思考會受到每個時刻的專注力所影響,但針對一件事在15分鐘內能夠釋出的思考量,則是因人而異。
恐怕不擅思考和相當擅長思考的人之間,最大可以相差百倍吧?

為什麼「思考量」很重要呢?因為持續思考同一件事也沒有意義。其實宣稱「不擅思考」的人,絕大多數都只是在腦中對同一件事反覆「想想」而已。
原本「想想」和「思考」就是兩回事。許多人不懂這一點,或是誤以為兩者相同,所以不擅思考。
那麼,該怎樣才能「思考」而不是「想想」呢?
解決方法就是「書寫」。用紙筆、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都可以,總之就是寫。光是這樣就會懂得思考,而不是讓想法在腦子裡打轉。因為人類不會持續寫同一件事,不久就會發現反覆寫同一件事也是白費力氣。
比如說,請各位思考「日本為什麼會發生少子化」。首先花五分鐘在腦中思考,將想法寫在紙上。接著在五分鐘內盡量即時寫出浮現在腦海裡的事情。
我們來比較一下兩者的分量。
恐怕一般人即時寫出的量會多達三倍吧?
假如分量相同,就表示那個人相當習慣「思考」。
就像這樣,藉由「書寫」就能「不歸納」,藉由「書寫」就能「思考」。
相信各位已經明白「思考」和「不歸納」的關係了,接著就馬上介紹「不歸納的小訣竅」。
〈不歸納的小訣竅①〉
劃分「想到的事」和「要整理的事」
一般人講話時會謹慎選擇要說的事情和不說的事情。日常的對話當中這樣做沒有問題,反而還稱得上是圓滑溝通必備的技能。假如把腦中想到的事直接講出來,應該會吵架吵不停。
人在對話時會在腦中整理想到的事,同時適當斟酌再表達,但許多人思考時也會做同樣的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談到的「書寫」而言,順序就是先姑且整理腦中想到的事,再寫在紙上。
其實這就是難以將想法完整表達出來的理由。思考不能像對話時一樣。

人會在自己想過之後再斟酌用詞。這裡則希望你不要斟酌,將浮現在腦海裡的事情「統統」寫在紙上。當然,假如用鍵盤打字比寫在紙上快,使用鍵盤也沒關係。
要在思考時將飄過腦中的詞句統統寫出來,需要稍微累積一些訓練量。訣竅就是像聯想遊戲一樣動腦筋,將浮現的詞句直接寫出來。
假如腦子動得比書寫的速度快,來不及記下來,也可以錄在智慧型手機的語音錄音機,之後再寫出來。目的並非「書寫」,而是將浮現的詞句不斷釋出腦外。
最近還有像Google文件一樣,直接將聲音內容轉成文字的服務,也可以活用類似的工具。講出來之後,多半會冒出不同於平常的構思和想法,我也推薦這個方法。
首先要以下方的左圖為目標。

做這道步驟時不要追求正確答案。或許會出錯,但不要在意,要先釋出腦外。這才重要。重複以上程序之後,能夠寫出的資訊量就會逐漸增加。
另外,雖然在寫的時候沒有什麼條理,但這些東西不會給別人看,所以用不著在意。請各位以獲得思考所需材料的心態大量寫出來。
看看釋出的結果,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許多的資訊。只要從中整理和研究資訊就行了。
〈不歸納的小訣竅②〉
注意用字遣詞
用字遣詞的方式代表那個人的個性,蘊含資訊,隱藏著重要的潛在需求。
大多數人和別人聊天時,不會直接將想到的事情說出口。發言前會先加工成順耳的話,或是轉換成淺顯易懂的語句,自己用慣的詞彙,再不然就是用在工作上的專業術語。尤其在商務現場中,這樣做更是理所當然。
但若在思考時這樣做,有時就會忽略腦中浮現的詞句當中蘊含的「重要資訊」。
我們就來舉例說明。
下圖是關於「汽車」的描述。雖然左邊和右邊描述的同樣都是汽車,不過兩者在資訊上意義截然不同。各位看出來了嗎?

釋出自己腦中浮現的詞句時也需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不要試圖歸納,要掌握「屬於自己的話語」。
比如說,即使「清爽」和「清涼」要表達的東西很像,意義也大為不同。
釋出想法的過程中,要是刪除平時不常用的單字,就會削弱個性,所以要直接寫出來。之後再記得重新思考「為什麼要使用這樣的詞句」。
將詞句梳理通順的步驟可以之後再做,要記得先將想到的話直接寫下來。當然,錄音再轉成文字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另外在工作上,接下來這件事其實更重要。思考行銷策略/措施的步驟當中,常會採訪利害關係人或目標使用者。
採訪時要記得直接寫下對方使用的詞句,而不要替換成自己的話。因為對方當場說出的內容本身就蘊含許多意思。
比如採訪買車的人時,「因為有家人在所以想要五人座的車」的說法,與「想要家人能夠共乘的車」的說法,意義就大為不同。要是沒有好好留意,往往會在無意間刪掉這樣的資訊,或是經過自己的加工而失真。
「五人座」不只是家人,或許也設想到要和朋友或熟人消遣用。另外,就算設想到「家人能夠共乘的車」,兩代同堂和三代同堂的意義也不同。
歸納詞句後,就會忽略這樣的語義。人類這種生物比想像中還健忘,要記得正確記錄當時的用字遣詞。
像這樣意識到用字遣詞,直接記錄下來後,就可以做到不歸納。
〈不歸納的小訣竅③〉
增加詞彙量
人這種生物會使用自己所知的詞句,了解事物或現象。
不懂的詞句就無法了解。就算使用不懂的詞句說明某些事情,也只會覺得「不太明白」、「無法了解」。結果既不能當成資訊使用,甚至還會忘了自己聽過這個詞。
但反過來說,也是「知道的詞句愈多,能夠了解的事情也會愈多」。換句話說,增加詞彙之後,了解的事情就會增加。最後就能更多、更正確、更深入地認識世上的事情。換句話說,詞彙量增加後「觀看世界的清晰度就會提升」。
假如以學習英文為例,相信會比較好懂。
基本上,記住的英文單字數愈多,就愈能閱讀長篇的英文文章。反過來說,知道的單字數愈少,就只能從知道的單字中推測文章的意思,能夠判讀的內容也就會變少。

詞彙量一多就會顯得縝密
不只是學習英文,工作或日常生活當中也一樣。為了了解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太明白的現象,就需要記住新的語句,增加詞彙。再重申一次,詞彙增加之後,就能更多、更正確地認識世上的事情。
這和前面提到的「注意用字遣詞」有關,當你要適當表達出思考的事情和想到的事情時,擁有豐富的詞彙就會相當有利。
無須硬要使用一般人不熟的冷僻語彙,至少需要正確了解通常在用的字句。另外,每天都會冒出新的概念或詞彙,用在網路媒體報導或社群網站上,所以從平時就需要記得查看、了解和採用新的概念或詞彙。
使用字典或辭典也能增加自己的詞彙。現在的電子辭典或網路上的字典與辭典很多,希望各位能積極活用。
比如遇到新詞彙或不認識的詞彙時,別只停留在似懂非懂,而是要確實查詢和了解。
另外,假如這時沒有只單純了解那個詞彙,而是同時了解好幾個相關的詞彙,像是其他含意相同或相反的詞彙等,則不但會增加詞彙量,還能以更系統化的方式用字遣詞。這時不妨利用近義或反義辭典。
另外,假如在吸收詞彙後馬上使用,就容易牢記在腦子裡。所以若在工作中出現不認識的詞彙,就要立刻查詢含意、用法及相關詞,覺得自己「了解」之後就馬上用用看。
比如我們可以將詞彙穿插在與周圍的人對話和電子郵件中,或是在社群網站和部落格發布資訊時使用。只要養成習慣做出這一連串的步驟,用字遣詞的能力就會不斷提升…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