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以為是的決定你該為我做什麼。
不要委屈你自己,然後對我生氣。
不要犧牲你自己到讓我失去你的程度。
親密又獨立的鴛鴦鍋
不能認可自己的人,常常對別人施壓而不自覺。以為在愛情中單方面犧牲著、配合著、委屈著的你,是否問過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另一半也如此感受嗎?或者,他也覺得很委屈?
人和人交往的時候,需要保留一道適當的界線,夫妻之間也是一樣。很多尋求諮商的個案表達「希望另一半不要再用情緒虐待我」,因為他們的另一半每天苦著一張臉,「好像我欠他什麼一樣」。夫妻需要保持健康的界線,才能擁有長久的關係。
玩過兩人三腳嗎?再怎麼契合的夫妻,兩個人感受不會一模一樣,更不可能完全同步。如果沒有距離,將會分不清哪些情緒與思考是屬於別人的、哪些是自己的,如此混淆攪和的人生,絕對無法愉快。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有自己要忙、要擔心的事情,如果隨時都得處理對方的喜怒哀樂,婚姻生活的壓力必然經常「破表」。
親密感的意象,應該是兩人能夠牽手環抱,但中間留有緩衝的空間。就像抱小寶寶一樣,重點是給他巧妙的支撐,而不是抱得很緊,讓他動彈不得,無法表達情緒,更無法伸張自我。如果抱得太緊,小寶寶會掙扎著踢呀哼的,想辦法爭取玩耍的空間,希望可以自在的扭來扭去。
「又來了!又選在我最忙的時候出狀況。」如果夫妻間沒有心理界線,所有情緒都要跟對方混在一起,伴侶常會感覺難以忍受,好像隨時都有麻煩。
有一次,我在逛百貨公司時,看到一對夫妻,丈夫穿著拖鞋、沒刮鬍子,看起來不修邊幅。太太在公開場所大聲的數落他,抱怨他出門的樣子太糟,先生一臉不是滋味。原來太太在精品專櫃時,覺得店員的態度有點輕蔑,她認為那是因為先生穿著不體面,害她被店員看不起。
如果這位太太能夠擁有心理界線感,不要把自己受的氣轉到丈夫身上,他們的相處應該會輕鬆多了。而且,就算真的覺得店員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也應該站在丈夫這邊,偷偷罵一下店員才對吧!
伴侶之間的界線感,在於讓彼此保持個體性,當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能夠時時記得那是另一個個體。不論對方好或壞,不等於我自己好或壞,這是婚姻中保留彼此喘息空間的要件。有界線感的夫妻不會過度要求對方,就算要求時,也要記得自己是在要求對方配合,而不是理應如此。很多人在婚姻中缺少這種心態,慣常挑剔對方,分不清自己的要求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對方,衍生無盡卻不必要的爭執。
在婚姻裡,要求對方這樣那樣,總說是為對方好,但常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或是撫平自己的焦慮。我見過一位經常尖聲斥責丈夫「你又忘記吃維他命!」的太太,她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先生好,爭執起來時,先生無奈的問,如果是為了我好,這樣大聲對我的血壓好嗎?其實,太太並沒有覺察自己害怕失去丈夫的恐懼,如果能把「為你好」的心態調整為「我需要」,互動的態度便會有所不同。「我很需要你健健康康的!請為我吃下這顆囉唆的維他命吧!」好像有點日劇的說法,但許多夫妻就是缺少了這種自覺與界線。
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一鍋紅湯和一鍋白湯之間,需要隔著一道板;若沒有這個隔板,雙方都不再是自己,而原本的吸引力也會消失。人們經常不經思索的、任性的試圖改變伴侶,或是一廂情願的為對方改變自己,最後只覺得另一方比本來還要不可愛。不能認可自己的人,常常對別人施壓而不自覺。以為在愛情中單方面犧牲著、配合著、委屈著的你,是否問過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另一半也如此感受嗎?或者,他也覺得很委屈?
鄧醫師的處方箋
親密感的意象,應該是兩人能夠牽手環抱,但中間留有緩衝的空間。就像抱小寶寶一樣,重點是給他巧妙的支撐,而不是抱得很緊,讓他動彈不得,無法表達情緒,更無法伸張自我。
枕邊妖怪是誰的原形?
人有追求完整的本能,當我們遇到可以激發我們陰影特質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這是典型的一見鍾情。
關係中的喜歡跟討厭,自以為是正確的選擇,卻是一團糊塗。相遇一開始,我們問:「你是那個對的人嗎?」然後認定:「好像是他。」「絕對是她!」婚後一起生活相處,衝突時,難免要自問:「這討厭的一面也是你,是當初我選擇的你嗎?」此時,有人會希望伴侶改變,不改就看彼此能撐多久。我們自己對喜歡或討厭的特質,其實充滿矛盾。在某些狀況下,某種令人喜歡的東西也可能變得令人無法忍受。
人的各種性格,除了容易被看見的表象之外,往往存在著相反的元素。如果一個人非常聰明,也一定有傻氣的地方;如果你非常勤儉,一定也有浪漫隨興之處。榮格(C.G. Jung)說:「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性格都是完整的。」如同東方哲學的「陰陽共存」,只是我們看不到。成長過程中為了符合外界對我們的期望,不管是父母、老師、另一半或工作環境的要求,會期待我們要「像什麼」;為了要「像」,我們會把個性中「不對」的地方蓋掉、塗黑、不打光,只留下別人要的、適合我這個角色的東西,然後去凸顯「亮」的地方,其他不合用的就把它壓到暗處收進倉庫裡,這就是分析心理學的「陰影」概念。
「陰影」不一定是某種創傷,也未必像一片烏雲籠罩。陰影是光照不到的地方,是自我覺察未及的,晦暗看不清楚的區域,也可以說是潛意識。人的性靈有追求完整的本能,當我們遇到可以激發我們陰影特質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被吸引,就是典型的一見鍾情。忽然天雷勾動地火愛上一個人,所有人跌破眼鏡,都說「那人跟你一點都不搭配」,這往往是來自陰影的呼喚。
轟轟烈烈的愛情不一定讓人終生廝守,但往往能掀開個人內心的某處陰暗。從小乖順的女孩,初戀時愛上一個彷彿為叛逆而生的男孩,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女孩會愛上這樣的人。事過境遷,女孩回首看到自己從小被框在好孩子的角色裡,想嘗試反叛,卻沒有機會,而那個男孩在某個時機觸動她,使她開啟了通往陰影的門。
釋放被壓抑的情感和衝動,人會變成野獸嗎?有人在這樣的階段自比為孤傲的狼,有人說像狂放的熊,有人覺得其實自己是隻臭鼠。原本把這些妖魔獸性鎮壓住了,放出來不是開倒車嗎?其實,回到陰影中的梭巡,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遺忘的本能,小時候無力打理而在慌張中深藏的部分,或許存有極強的力量。
親密關係中的交互作用力量驚人,許多可愛跟可恨的特質,只有在跟某個人的關係中才會被激發。常常驚訝的發現:難道是我,把本來可愛的你變得如此可恨?而你又對我做了什麼,連我都覺得自己好陌生?期盼一位熱情的伴侶,真的見了,就會一帆風順嗎?真正相處之後,因為他對別人也很熱情,關係被嫉妒情緒充滿,總是爭吵?
我們經常在關係中感到「事與願違」,並不是當初識人不清,不是事物違背了我們的期望,而是我們從不清楚內心的矛盾。與其說是伴侶現出原形,不如說是我們看到自己的原形。
內心的儲藏非常複雜,我們同時面對著正反兩面的東西,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兼顧,何況是身邊的伴侶?當兩人有機會共同成長,可以把內心倉庫裡好的東西拿出來互相結合、幫忙,至於最終還是不該有、用不到的,一起把它收好,讓那些陰影中的鬼怪「安息」,不再隨意跑出來擾亂。
鄧醫師的處方箋
當兩人有機會共同成長,可以把內心倉庫裡好的東西拿出來互相結合、幫忙。至於最終還是不該有、用不到的,一起把它收好,讓那些陰影中的鬼怪「安息」,不再隨意跑出來擾亂。
聖人與罪人的對手戲
未經對方同意的付出,是不是很像強迫借錢給對方?當初是你誘使對方來借錢,說好是「免費贈送」;對方覺得好用之後借了十次,有一天你卻突然發現自己這樣太傻,連本帶利要對方償還,對方不但不還,甚至還會恨你。
有對夫妻的互動是這樣的:太太個性跋扈,經常對先生頤指氣使,甚至會當著朋友的面,對先生大呼小叫,完全不留面子。「你動作怎麼那麼慢!」「小孩的湯打翻了,你都沒看到嗎?」這時先生會極盡卑微的說:「對不起!來,爸爸擦擦。」因此先生的朋友常常會私下替他抱不平,說他是一直付出的好好先生,太太則是一直在要求的任性老婆。
然後我們好奇:這麼好的人怎麼會跟那麼壞的人結婚?
人們以為關係中任性要求的那方是不好的、是自私的,相對而言,忍讓而付出的那方比較偉大。但實情是這樣嗎?
從「關係互動」的角度來看,這位先生委屈到這種程度,讓大家都不喜歡太太,由她任性,也不試圖溝通或平衡,她被塑造成壞人,而他彷彿成了聖人。如果先生有能力跟太太溝通,堅持兩人關係中應有尊重,例如,不讓太太在朋友面前那樣表現,或許太太就沒有機會那樣「可厭」。我在婚姻治療中觀察到的,類似這樣「聖人」與「惡人」或「聖人」與「罪人」的組合,扮演聖人那位其實含著極強的憤怒,他們以不合人性的壓抑、自虐式的反應把另一方變成壞人,這也是一種心理攻擊的方式。而另一方,隱隱約約知道伴侶用這種方式疏離並孤立自己,卻又沒有辦法跳出這被加強的角色,於是也就愈演愈像壞人。
只有某一方忍讓付出的婚姻,是關係失衡的婚姻,會變成這樣,雙方都有責任。婚姻中的付出與要求很難釐清,例如,上例中的先生,看似可憐,但其實也滿好當的,因為他的妻子想要什麼都會直接表達,他不需要主動思考,只要做太太要求的就做不完了;而這位始終扮演惡妻的太太,會不會是因為先生什麼都不主動想、不主動做,她整天都不能鬆懈,要盯著很多事情,所以才變成那樣呢?而社交上的孤立也傷害她的自我感覺,所有人都覺得「她那種女人竟然嫁到這種好老公」。連小孩也討厭媽媽,因為「爸爸那麼溫柔,你卻這樣對他?」不被了解的傷心,只會讓她脾氣更壞吧!
有些人的付出,帶有一種自虐意味:「我都在配合你無理的要求!」如此難道不會有憤怒嗎?這種憤怒蓄積在心,變成:「如果有一天我對你要求什麼,你一定不能拒絕。因為我對你付出那麼多!」平常的付出好像是儲存著額度,而他們的「小小要求」絕對不能被忽略,簡直像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強力炸彈,對方不得不就範。
這種付出,是在累積對方欠債的感覺,未經對方同意的付出,是不是很像強迫借錢給對方?當初是你誘使對方來借錢,說好是「免費贈送」;對方覺得好用之後借了十次,有一天你卻突然發現自己這樣太傻,連本帶利要對方償還,對方不但不還,甚至還會恨你。
良好的婚姻關係當然需要有所付出,但付出不應超出自己的實力,超支等待回饋的付出,終會壓垮關係。如果總是超支付出而期待著回饋,就應該好好檢視付出背後真正的意義。
過度付出的人,可能有以下的困難:
一、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的人,會用過度付出,讓自己站在一個安全的位置,「我對你那麼好,你應該不會不要我吧!」
二、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需要。
想跟對方要求什麼,卻不敢直接開口,轉而用付出的行動示範給對方看,可惜對方通常看不懂,不會給予相同的回饋。
三、憤怒與敵意的反轉。
對另一半有太多太深的憤怒無法處理,於是壓抑憤怒,轉而對另一半更好。這樣的人可能處於「稍一鬆懈,我的心就會被憤怒捲走」的狀態,近乎強迫的要自己幫對方做很多事情,一方面藉此逃避心底的憤怒,一方面卻也無意識的製造更多對另一半憤怒的機會。
不少夫妻對家庭的照顧隱含著上述的敵意。太太近乎潔癖,每天把家裡弄得一塵不染,自己打理得很完美,伺候丈夫無微不至。但她僵化的表情,卻發出一種別人聽不到,但丈夫聽得到的頻率,嗡嗡嗡嗡重複著:「我實在太好了,你實在太爛了。」於是先生莫名其妙的覺得自己不但無法感恩,還迫切的想逃,甚至覺得氣憤。
有一對夫妻,先生反覆的發生婚外情,太太非常憤怒卻沒有表現出來,反而對先生愈來愈好,家庭生活變成先生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後來先生被公司開除,沒錢了,他要跟小三出去約會,太太還掏五千元給他。太太說:「我做到這樣,他竟然還不回頭?反而離我愈來愈遠!」逼急了,有一天先生終於說出內心感受:「我怕你,可以嗎?該憤怒的時候不憤怒,你簡直就像天使一樣。」外遇的先生其實知道自己做錯事,但是太太不流露任何情緒,包在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裡面,這一點讓先生非常不舒服;說穿了,那是心理上很深的一種敵意,而先生一定會感受到那種敵意。
如果一方反覆做出傷害婚姻關係的舉動,伴侶需要表達自己的底線,也有責任堅持婚姻的框架,「想要婚姻就不能有外面的戀情,我並不是超人,無法忍受這樣的痛苦。」誠實面對情緒,與配偶進行人與人的對話,而不是繼續極化,一邊變成犧牲奉獻的女神,而一邊不由分說的被塑造成任性昏昧的破壞獸。經歷風暴的夫妻,有人可以修復,關鍵就在於是否能真實的一同面對情緒、表達憤怒,而不是極化角色,期待罪人用一輩子來彌補。
鄧醫師的處方箋
如果一方反覆做出傷害婚姻關係的舉動,伴侶需要表達自己的底線,也有責任堅持婚姻的框架。超支付出而期待著回饋,終將壓垮關係,應該檢視自己在付出背後的需求,以及隱藏的憤怒。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