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牙科

家庭牙科主要針對一般牙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照護民眾口腔衛生的第一道防線。家庭牙科的工作,除了例行性口腔檢查、洗牙、衛教等,也會施行各項牙科治療,例如:齲齒填補、簡單拔牙、根管治療、假牙製作、牙周治療等。若遇到病情較複雜的病患,還可以協助會診其他各專科,扮演治療計劃的統籌者,是病患與各個專科之間的橋樑,讓患者得到有效而完整的口腔照護。

(前台大醫院牙科部醫師  劉美芳)

Q 1 應該多久檢查一次牙齒?

ㄧ般成人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檢查,且年滿12歲以上即可做健保洗牙,除一般民眾每半年給付洗牙一次外,高風險疾病患者則是每三個月即可接受健保洗牙照護,如懷孕婦女、糖尿病、口乾症患者或是腦血管疾病、洗腎、惡性腫瘤等。

12歲以下之孩童至少每半年口腔檢查一次,如孩童屬於蛀牙高風險族群或其他需求,須經醫師專業評估則可能是每三個月或更短時間進行回診追蹤。

蛀牙前期不一定有症狀,通常定期洗牙檢查時會以 X 光輔助檢查與追蹤。而當牙齒出現症狀如感到酸軟或咬起來有疼痛感等,建議盡快預約看牙,找出可能的病因,提早診治。

(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醫師 鄧宛瑄)

Q 2 如何刷牙才正確?

建議使用貝氏刷牙法,並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刷牙工具

選擇軟毛小頭的牙刷,刷毛不要太密,電動牙刷和一般牙刷皆適用此原則。

.刷牙時機與時間

謹記口訣:刷牙333:三餐飯後刷牙、餐後3分鐘內刷牙,每次刷牙至少3分鐘。

.刷牙位置與技巧

牙齒三面都要刷到:外側(頰側)、內側(舌/顎側)、咬合面。刷外側和內側時,牙刷橫放在牙齒和牙肉交界處,刷毛朝向此位置呈45度,一次刷2顆,橫向來回刷10〜15次,力道不用太大。

以上清潔範圍不包含牙縫區,牙縫之清潔需另外搭配使用牙線或牙間刷輔助。

(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醫師 鄧宛瑄)


Q 3 刷牙時靠牙齦的地方會酸,是蛀牙了嗎?

牙齦萎縮造成的牙根暴露與耗損,容易導致牙齒敏感,建議刷牙時搭配抗敏感牙膏使用,並注意刷牙力道要輕柔,避免牙根表面繼續磨損。若症狀持續,或出現較劇烈的酸痛感,建議可到診所就診評估。

(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醫師  鄧宛瑄)

Q 4 刷牙及用牙線時會流血,是清潔太大力了嗎?

刷牙或用牙線流血的原因通常是牙齦發炎導致,而會發炎是因為牙齒沒有清潔乾淨。因此不能因為出血就不敢清潔,牙菌斑繼續堆積反而會讓發炎惡化。

當牙菌斑沒有清乾淨而長期堆積久了便會變成牙結石,此時牙菌斑更容易附著而惡性循環,細菌可能讓牙周組織從暫時性的破壞變成永久,因此刷牙流血也可作為牙周病之警訊,若已確實加強清潔但出血仍持續,甚至有疼痛腫脹之症狀,建議到牙醫診所就診請醫師評估。

(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醫師  鄧宛瑄)

Q 5 牙齒上出現黑點是不是蛀牙了?

家長有時候會在小朋友的牙齒表面或靠近牙齦的齒面,廣泛性發現黑黑的東西,刷不太掉或刷掉又長出來,這種情形大部分是因為口腔內一種放線菌所產生的現象,相對來說它屬於好的菌種,除了不好看之外,對口腔健康其實並沒有傷害,當這種好菌數量較多時,蛀牙菌相對反而減少而比較不容易蛀牙,所以父母對於小朋友口腔內的這種狀況不用太過擔心。

但如果是在咬合面或鄰接面的黑點,就要透過牙科探針去探測是否鬆軟,以及透過咬翼片拍攝進一步判斷是否為蛀牙。

成人常因飲食關係,譬如吃深色食物或喝茶喝咖啡,造成牙齒表面色素沉積變黑或褐色,這種只是染色或牙垢,並不算蛀牙。咬合面若在較深的溝槽內有黑色染色,但組織是硬硬的,也不算蛀牙。如果是在牙齒表面或鄰接面發現黑點,則還是要透過拍攝咬翼片,讓牙醫師進一步判斷是否蛀牙。

(前三軍總醫院牙科部醫師 洪士堯)

Q 6 檢查牙齒,可能需要拍哪些X光片?

牙科診斷及治療需要拍攝X光輔助,可清楚了解口腔內牙齒、神經、骨頭等狀況。常用項目如全口環景、根尖片、咬翼片、側顱等,為2D影像,現今初次前往牙醫診所就診,診所都會先拍攝一張全口環口攝影片,可以提供牙醫師大部分的口內資訊,如下圖所示。

此外,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CBCT)可以建立3D的口腔影像,提供大量的資訊,包括牙根位置、傾斜角度、骨頭型態或周邊的解剖構造──血管、神經或鼻竇,經由詳盡的分析,來擬定一個完整的治療計畫,能大大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

(前台大醫院牙科部醫師 何宜潔)


Q 7 牙科治療常常需要拍X光片,會不會容易罹癌?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簡稱 ICRP)建議,一般民眾輻射限值為每人每年不得超過5毫西弗,照射一張根尖X 光是0.005毫西弗,換算下來,照1000張才會超標,所以這劑量相對是安全的。拍攝時建議穿鉛衣,以保護身體其他部位,減少輻射的影響。

註:

.根尖片:0.005毫西弗

.全口X光:0.01毫西弗

.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0.011~1.073毫西弗(小範圍~大範圍)

.一般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輻射:1.6毫西弗

.一年每天一包菸:13毫西弗

.台北往返美國西岸班機:0.09毫西弗

(前台大醫院牙科部醫師 何宜潔)

Q 8 有沒有讓牙齒變白的有效方法?

牙齒美白可以分為噴砂美白、居家美白、冷光美白。噴砂美白屬於物理性的美白,針對病患常喝茶、喝咖啡、抽菸、吃檳榔所產生的齒垢,透過微粒子在臨床上把這些齒垢噴掉,讓原本被齒垢覆蓋的牙齒表面露出來,達到美白效果。

居家美白和冷光美白都屬於化學性的美白,透過美白藥劑塗抹於牙齒表面,讓藥劑與牙齒表面產生化學作用,達到牙齒表面變白的效果。要注意的是,化學性的美白短期可能會有牙齒敏感的現象,使用時建議搭配抗敏感牙膏使用,幸好這種敏感性大多屬於暫時性的,不會造成長期傷害。

特別要提醒的是,做居家美白和冷光美白前都要先檢查蛀牙,等蛀牙處理完才可以施做,否則會造成蛀牙加劇。另外,美白效果長短也會因病患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如果病患深色食物進食頻率高的話,美白效果的維持時間就會縮短。因前述美白方式都作用在牙齒表面,所以美白效果有其極限,如果病患期望要像明星上鏡頭時那樣,擁有一口非常潔白的牙齒,建議改做前牙貼片或全瓷冠等假牙類產品。

最後再提一下,市售的美白牙膏其實大多是添加微粒子,透過刷牙時研磨牙齒表面以達到美白效果,效果有限。若要讓牙齒變白,還是以上述所說明的幾種方法較有效果。

(前三軍總醫院牙科部醫師 洪士堯)

Q 9 關於洗牙的四大迷思

.牙齒會不會愈洗愈薄?

洗牙不會讓牙齒愈洗愈薄。一般我們使用的洗牙超音波器械,主要是使用超音波洗牙機頭的高頻率來回震動,並製造小水泡在牙齒表面,把卡在牙齒上的牙結石給震掉。洗牙機頭本身是鈍的,只要正確的使用,不會傷害牙齒。

.洗完牙後,牙縫變大、牙齒變酸,是牙被磨壞了嗎?

當牙齒上覆蓋了厚厚的牙結石,我們不會明顯感覺到牙縫,而是感覺牙齒表面平平粗粗的。當這些傷害牙周組織的牙結石被清除後,原本占據牙縫的結石不在了,所以才會有「牙縫變大」的錯覺。

洗牙後牙齒變酸,則是因為牙周病造成牙齦或齒槽骨退縮所導致的敏感性牙齒,在洗掉了厚厚的牙結石後,感覺變得更敏銳,這種情形下更需要定期洗牙,以及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洗牙時會流血又有點酸痛,是不是牙醫師太粗魯了?

洗牙這個名詞常會給人一種錯誤印象,以為就是用水洗洗而已。其實,牙結石覆蓋的牙齦表面常會呈現紅腫發炎現象,當我們去除牙結石的過程中觸碰到它,就會引起疼痛感,甚至出血。所以如果牙齦處在發炎狀態下,在洗牙治療過程中會比健康的牙齦容易出血,並伴隨有酸痛感,這也表示更需要治療。

.洗完牙還是黑黑的,是沒有洗乾淨嗎?

一般來說,洗牙的目的是去除牙結石,牙齒表面黑黑的,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長期抽菸、飲用咖啡或茶所造成的染色,建議使用噴砂美白來去除。

(前紐西蘭奧塔哥牙醫學院牙科醫師 王承平)

Q 10 要怎麼選擇漱口水,是不是每天都要使用呢?

漱口水是口腔清潔輔助,有些包含抑菌成分,能抑制口內細菌生長,幫助預防牙齦炎和牙周病。有些漱口水裡面含氟,對於蛀牙率高的患者能幫助鞏固牙齒,對抗蛀牙。

其中含有氯己定(Chlorhexidine)成分的漱口水,在特定濃度下能達到滅菌功效,一般使用於治療牙周病或預防傷口感染,因屬於含藥漱口水不建議長期使用,長期使用有可能導致舌頭及牙齒變色,結石增多,或口乾和味覺改變等副作用。

其他有一些非藥用、無氟的漱口水,可視需求選用,使用較不受限制。

(前紐西蘭奧塔哥牙醫學院牙科醫師 王承平) 閱讀完整內容
牙齒保健全書:一輩子用得到的牙齒治療與保健家用寶典

本文摘錄自‎

牙齒保健全書:一輩子用得到的牙齒治療與保健家用寶典

林顯書(總策劃)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