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順序:決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你正野心勃勃地要開始新的工作天。你有一個大型簡報要準備,所以你開啟了PowerPoint(幻燈片軟體)。過沒幾分鐘,電話響了,是你的上司。她有一個急迫的要求(對她來說,找到一張搞笑不失禮又切合主題的網路圖片,好用來放在明年某個時候要寄給所有團隊成員的電子郵件,就算是急迫的要求)。

你撇開對上司的負面想法,掛掉電話,準備處理她的要求。但是,你接著又想:「我最好快速檢查一下收件匣,看看有沒有什麼真正急迫的事情在等我。」當然有!收件匣的每一封信都帶有某種假冒的急迫感。

你迷失在收件匣裡,然後突然想起上司要你完成的任務,於是你回頭處理。但是接著,你的一天又被一場雲端視訊會議打斷──然後還有下一場,以及下一場。不知不覺,下午三點了;你的大型簡報完全沒有進展。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很耳熟,你並不孤單。很多人的一天都是不斷在做出反應,然而最瘋狂的地方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這點,因為我們從來不曾停下來,讓自己從寵物鼠的跑輪上下來。

現在,你該從寵物鼠的跑輪上下來了,停止做出反應;現在,你該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

首先,我們會先把格局放大,深入認識設定目標這件事,還有設定目標為何不見得有用。沒錯,SMART原則其實沒這麼聰明。接著,我們會花一點時間談談決策;你會學到怎麼做出更好的決策,也會學到一些策略,讓你更容易決定應該答應或拒絕某個要求或邀約。

你會學到主動決定把注意力放在哪些工作上的方法。我們會談到一些簡單的訣竅,讓你避免接受一些真的應該婉拒的機會(即使你跟我一樣喜歡討好別人);我們甚至會提供一個方法,讓你重新調整會議的優先順序,脫離視訊通話地獄。

有了這些策略,你很快就能夠整頓你的每一天、每一週和每一個月,也終於有時間轉一轉寵物鼠的跑輪。

設定目標出了問題,我來告訴你該如何修正

想要成功,就必須設定目標,然後努力朝目標邁進,對吧?所有的勵志大師都是這樣說,大部分的主管也都會認同。設定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明確(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Relevant)且有時限(Time-bound),然後就去追求吧!

然而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同時出版過暢銷書的亞當.奧特(Adam Alter)並不同意。他承認雖然目標有時候確實是很有幫助的指標,能夠告訴你該往哪個方向走,但他認為設定目標這個概念是有瑕疵的。

奧特說:「在我看來,設定目標的概念出了一點問題。目標基本上就表示,你在到達目標之前,必然都是失敗的;即使正朝著目標前進,你還是處於失敗的狀態,直到達成目標才算成功。可是,人類不會安於已經得到的榮耀,這表示在我們實現一個目標之後,也無法得到多少喜悅。」

奧特說,無論大小目標都是如此;朝著一個目標邁進時,我們感覺自己是個廢物,因為在到達目標之前,我們永遠處於失敗的狀態。接著,等我們實現目標了,感受到的成就感也不會持久,因為我們會怎麼樣?馬上設定新的目標!於是,我們馬上又回到失敗的狀態。設定目標成了一個反覆失敗、成功、失敗、成功的過程,直到永遠。

知道自己想要完成什麼、想要走哪一個方向當然很有幫助,但是設定目標可能不是帶你到達目標最好的方法。奧特每個月都會坐下來,花幾個小時思考他打算走的方向以及要如何分配資源和心力。

但他不會設定目標。取而代之,他只會設定系統。

「例如,我不會說:『我的目標是寫十萬字。』我會把這句話重新包裝成:『我的系統就是每天早上花一個小時寫五百字。』這最終會累積到十萬字,但是我不會用這種方式去想這件事。你要把這件事想成一套系統;這就是我實現那個最終狀態的系統。」

如果一套系統容易達成,就會變成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你每天都能做得到,並看見明顯的進展。系統給人的成就感更多,而正因如此,奧特說人們若使用系統而非目標,會感覺更有動力。註5動力增加,做事的品質也會提升。

以撰寫他的下一本著作為例(奧特已經出版兩本《紐約時報》暢銷書:《欲罷不能》〔Irresistible〕和《粉紅色牢房效應》〔Drunk Tank Pink〕),他說他會告訴自己希望能在二十四個月之內寫完,而這一般會被視為一個目標。不過,奧特接著會問自己:「我要在什麼時候之前寫多少字?我要什麼時候寫作?想到達目標,我的系統是什麼?」

所以,奧特並沒有設定一個非常通泛的長遠目標,而是把它變成每天都會做的日常活動之一。隨著時間過去,這套系統就會產出他所設定的結果。他是不可能失敗的。

蓋瑞.拉瑟姆(Gary Latham)和崔佛.布朗(Travor Brown)兩位教授便曾經在一百二十五位剛開始攻讀MBA(商管碩士)的學生身上,研究使用系統和設定目標所帶來的不同成效。註6其中一組學生被要求把焦點放在可以提高學習成效的策略,另一組則必須設定他們在接下來一年希望實現的目標,像是他們想得到的分數,這又稱作遠期目標(我暗自懷疑,目標設定組的那些學生肯定覺得自己很幸運,畢竟他們可是商管碩士的學生)。

結果顯示,幸運的不是他們。研究者發現,有些諷刺的是,專注於提高學習成效系統的那些學生,得到的分數比設定目標拿到高分的學生還高。

那麼,為什麼人們明確制定一套系統,而不設定他們想要得到的分數,反而表現得比較好?假設你的策略或系統是每天晚上讀書兩小時好了,到了晚上,這個策略感覺十分容易達成,因為你只需要短短兩個小時就能做到。這感覺相當可行,而感覺辦得到的事物也讓人很有動力、很有精神。可是,如果你把目標設定成在學期末拿到高分,感覺就很遙遠,讓人少了許多動力和鼓勵。

實際演練

1. 想出一件你想完成的大事,例如像奧特那樣寫一本書、跑馬拉松、成功搞定工作上一場重要的簡報會議,或者是做出《廚神當道》(MasterChef)澳洲版第一季阿德里亞諾.祖博(Adriano Zumbo)主廚的完美泡芙塔(如果是這樣的話,麻煩你在達成這個任務時邀請我共進晚餐)。

2. 設計一套讓你可以達成這個最終狀態的系統,最好是每天都能進行的活動,或至少要定期去做,才能創造固定規律。你可以設定每天要跑幾公里,在馬拉松比賽之前漸漸增加公里數;或者,你可以在重要會議來臨前,每天早上花三十分鐘的時間排練報告。

3. 中途要檢視一下進度,確保這套系統可以在你所設定的時間之內帶你抵達最終狀態。

幫助我們不再身心俱疲的心理捷徑

華頓商學院教授兼組織心理學專家亞當.格蘭特是個出了名喜歡施予的人,他甚至還寫了《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來探討施予的好處。可是,格蘭特這麼有名氣,收到的請求自然比他有辦法答應的還多。所以,自詡為給予者的他要怎麼決定何時該答應、何時該拒絕?

格蘭特告訴我:「我以前總是盡量對所有人、所有事說『好』。但是我發現,當我在象牙塔之外的名氣變得越來越高、我變得越來越忙碌時,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我一天根本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滿足所有出現的請求。」

於是格蘭特想出一套捷思法──這或許並不叫人意外,因為我們心理學家很喜歡捷思法。所謂的捷思法,是指一套可以讓我們更快做出決定和解決問題的心理捷徑。格蘭特的捷思法反映了他在《給予》的研究階段所做的研究,也就是成功的給予者和失敗的給予者之間的差異。他發現,成功的給予者在慷慨之餘還能有生產力,失敗的給予者則太過無私,不幸遇到索取者的話會累壞自己。

要慷慨又有生產力,格蘭特首先會思考他選擇幫助的人。「對我而言,我想幫助的人有階層之分。家人位於最高層,第二是學生,第三是同事,其他人則排第四。有一次,我發現朋友不在上面,我感到很愧疚。但是後來我想通了,我維繫友情的目標不是為了幫助對方,而是當他的朋友。」

第二,格蘭特知道他不會對所有人都同樣慷慨。他的同事可能不像他的學生那樣覺得他非常慷慨,但是他願意接受這一點。「我成為教授不是為了啟發其他教授。我成為教授是因為我想要為學生帶來影響,就像我也曾經受到很棒的老師影響一樣。我希望把這份影響傳下去。」

格蘭特也會思考幫助人的方式和時機。他解釋:「這基本上的意思是:『我想在我能夠帶來獨特的價值,且不會減損我把自己的工作完成所需要的精力或能力時,再來提供幫助。』」

為了釐清這一點,格蘭特檢視了他答應幫助別人的各種方式,試著找出他很享受也很擅長的那些例子。「假如別人請我幫忙的領域是我覺得自己無法做出獨特貢獻的,或者會讓我非常累,那我就知道我能發揮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少。」

格蘭特最後瞄準了兩個特性。第一個是分享知識:「有一種信件幾乎可以說是我最喜歡收到的,那就是某個人聯繫我,說:『我有一個跟工作心理學有關的問題。有沒有人研究過「〇〇〇」?』我會想:『有的,我可以把我從學術期刊蒐集到的所有深奧資訊,分享給某個可能對這件事感到好奇,或可以用某種方式應用這些知識的人。』」

格蘭特認為,另一個他能提供獨特協助的方式是引薦對雙方都有利的人脈。「因為我的工作類型,我得以接觸很多不同的產業和不同類型的人。替兩個可以互相幫助或者可以一起創造很有意義的事物的人接線,真的很有意思。」

「我現在只專注在這些請求上,因此如果有人跑來找我,但他的請求不屬於這其中一類,我就會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請求不是我擅長的,但是如果我可以透過分享知識或進行引薦的方式提供幫助,那麼我會相當樂意。」

在播客節目《我是如何工作》第一次訪問格蘭特的幾週之後,我親自見證他實踐這個程序。他在華頓商學院的好夥伴瑞伯.瑞伯爾(Reb Rebele)準備搬到我所居住的城市墨爾本。格蘭特為瑞伯寫了一封長達四頁的專業推薦信(沒錯,四頁!單行間距!),然後寄給我,問我他能不能替我們接線。我回信告訴他,請馬上介紹我們認識,越快越好。過了兩年多,我現在每隔幾個月還是會跟瑞伯聯繫,每次聊完近況後總是感到豐盛富裕、充滿啟發。當然,也很感恩格蘭特實踐了他所推廣的原則。

實際演練

1. 思索你的價值觀,想想你幫助哪一個族群或類型的人最有意義,像是朋友、家人、同事、客戶、子女、伴侶、寵物鼠或其他族群。排出四或五個最重要的族群,決定好要幫助的人的優先順序。

2. 想想你可以為哪一些類型的請求提供獨特的幫助,以及實現哪一些類型的請求會讓你獲得最多喜悅。

3. 運用這些新的覺察建立捷思法(即行為法則),協助你快速有效率地決定應該答應哪些會佔用你時間的請求。
閱讀完整內容
成功人士的用時智慧:向世界百位高成就人士取經,學習事半功倍的時間運用智慧

本文摘錄自‎

成功人士的用時智慧:向世界百位高成就人士取經,學習事半功倍…

阿曼莎.伊姆貝爾

由 臉譜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