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兩千年:從羅馬行省、日不落帝國到英國脫歐


1 不列顛島

不列顛是一座島嶼,對於要了解它的歷史而言,這個事實比任何其他事實都重要。它只有被征服過兩次,一次是在西元前五五年被羅馬人征服,另一次是在一〇六六年被諾曼人征服。

征服者總是必須與被征服者進行對話,遲早會產生一個由雙方共同組成的社會。然而,從總體上看,這個國家其實是不斷地被那些具備足夠韌性的人們入侵,他們勇敢地面對不列顛周遭海域洶湧波濤的海洋。由於這種困難,無論是來自萊茵蘭(Rhineland)的部落,來自南方地中海的羅馬人,來自日耳曼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這些人群的數目總是很少。他們一旦到達這裡,就會被吸收到當地現有人口中。

這一簡單的事實,即任何來到不列顛的人都必須乘船經歷風雨顛簸的折騰,解釋了英國人作為一個民族的兩個主要特徵:內向和外向。英國人仍然珍視自己的島嶼,將其作為與世界其他地區分離並且不受侵犯的領土。今日搭飛機抵達英國,也不能消除這地方與外界截斷的感覺。即使是在英吉利海峽下面挖一條隧道,也無法消除一種與外部世界隔絕的感受,這也正塑造出,出了隧道之後,任何東西在態度、風格和理念上一眼就能被認出來是英國的。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的是,英國的疆域一開始就由它的地理條件所劃定。

與此同時,這也使得英國人成為了航海者和旅行者,他們為了理解外面的世界,不得不離開這個庇護所島嶼。學者和朝聖者穿越了歐洲和中東、上帝的使者跨越全球去改變未信者的信仰,發現者航行到最遙遠的海洋去尋找新的土地,而且成千上萬的英國居民移居海外去建立新的國家。英國四周被海洋所包圍,產生了一個人與人之間不得不相互容忍,但總體而言仍能接受彼此差異的民族。英國人天生就喜愛他們所認為的島嶼安全和由此帶來的生活安寧。這解釋了他們與生俱來的保守主義、妥協的能力、實用主義,以及他們在思想上許多具革命性的突破。我們歷史上出現許多天才,其中的原因之一必然是這座島上的幽閉恐懼症。以威廉.莎士比亞或艾薩克.牛頓為例,他們的思想為了尋求普遍性真理突破了島嶼的限制。

如果作為一個島嶼這個現實是其歷史的核心,那麼不列顛的地形和氣候也是如此。這是一個分為高地和低地兩個地區的國家。北部和西部有山丘和山脈,有些高達四千英尺,土壤貧瘠、雨量充沛且氣候寒冷。即使在今天,這個國家的這些地區仍然偏遠而難以進入,但在早些世紀,它們與外界幾乎是斷絕聯絡的。總的來說,他們很窮,但他們擁有礦產形式的財富:北威爾斯、德比郡、約克郡和安格爾西(Anglesey)的鉛,威爾斯的黃金、康沃爾(Cornwall)的錫,以及迪恩森林(Forest of Dean)的鐵。東部和南部是土壤肥沃的低地,是氣候溫和得多的河谷地帶,交通也更便利。它的財富是另一種類型的,穀物收成豐富的農田以及供綿羊與牲畜食用的茂盛綠地,這裡提供了肉類、皮革以及最重要的羊毛。

從一開始,不列顛的地理便已經定義了其內部歷史的中心主題:高地和低地之間;以及蘇格蘭、威爾斯、中部和南部之間的緊張局勢。這樣的戲碼在好幾個世紀的過程中不斷重演。然而,低地比不列顛其他地方更容易受到移民的影響,因為在地理位置上,低地便正對著幾乎所有移居者抵達時必須經過的海峽。當尤里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最終在西元前五五年決定征服該島時,他也帶來了橫跨已知世界的帝國文明。他在海峽對面看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更加原始的文化,這個凱爾特人的文化可以追溯到三十多萬年前長線中的最後一支,不列顛在當時甚至還不是一座島嶼而是歐洲的一部分,有些獵人迷路走到這裡來,後來發現自己被創造了海峽的巨大地貌變化切斷了與歐洲的聯繫。

在長達四百年的時間裡,不列顛一直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直到羅馬人的軍團於西元五世紀初撤出;面對北方野蠻部落的襲擊,這個島不得不設法保全自我性命。在接下來的一千年裡,不列顛與歐洲大陸部分地區的聯盟將成為其歷史上的主要主題。後來,在十一世紀,諾曼人的第二次入侵將英格蘭與現代法國的大部分結合了起來。這個帝國在五百年當中時而擴張時而收縮,直到一五五八年時,最後剩下的前哨點加萊港也向法國國王投降。

在這個時代,美洲已經被發現,而人們第一次開始將注意力轉到西邊。在此之前,位於不列顛島之外西邊被注意的只有愛爾蘭,人們的目光都牢牢注視著東方。在這幾個世紀當中,不列顛處於已知世界的邊緣,羅馬在異教時代時是世界中心,而在隨後的基督教時代,耶路撒冷則是世界中心。然而,其偏遠的地理位置並不代表其重要性不高,它之所以受到侵略勢必是有原因的,也有潛力成為帝國維持其在海外力量的基地。在中世紀,英格蘭國王將統治西歐最先進的國家。但是當羅馬軍團啟航去征服不列顛島時,上述的一切都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

2 大不列顛

西元前三二〇年前後,希臘船長馬賽的皮西亞斯(Pytheas of Marseilles)造訪了康沃爾半島,並且留下了文字紀錄,這正是不列顛這座島嶼首次出現在書面歷史上。他描述了當地人如何開採錫,並且如何用獸皮覆蓋的編織船將其運送到今天的聖邁克爾山(St Michael),並且在這裡將錫出售給主要來自高盧的外國商人。皮西亞斯繼續環繞整個島嶼,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讓文明的希臘世界瞥見了後來的羅馬人稱其為不列顛尼亞的國家。他記載,當地人住在籬笆或木屋裡,將穀物儲存在地下筒倉(silos)中,喝著由穀物和蜂蜜釀成的啤酒。他們由許多國王和酋長統治,如果打仗,會駕駛雙輪戰車參加戰鬥。

此後,寂靜降臨,不列顛再次成為一片充滿神祕的土地,直到羅馬人到來才被驅散。這些謎團得以被揭開,是因為羅馬人和希臘人一樣具有讀寫能力,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講述這個島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他們所寫的內容。從他們的觀點來看,這些文字紀錄就是歷史,因為他們戰勝的那個民族並不識字,因此沒有留下任何書面紀錄。我們只知道故事中的羅馬人觀點。凱爾特人的觀點毫無疑問必定截然不同。

皮西亞斯的說法讓我們瞥見了那個社會的樣子。凱爾特人是來自上多瑙地區的部族,他們從那裡向外輻射擴散,最終定居在義大利、西班牙和不列顛。他們是居住在農場或村莊的農業民族,飼養豬、山羊、綿羊和牛,並透過淺耕耕種來生產穀物。這種聚落的規模可能很大,他們周圍環繞著防禦用的柵欄或土堤,就像至今仍存在於多塞特郡多切斯特(Dorchester)附近的梅登城堡(Maiden Castle)的土堤。事實上,凱爾特人是一個先進的民族,除了熟練金屬工藝外,他們還會紡紗、織布、製作陶器。那些已經出土的工藝品非常美麗,運用了大膽的抽象形式。他們在西元前七〇〇年左右來到不列顛,迅速取代原本居住於此的原始民族。

凱爾特人有著引人注目的外表,個子高大、皮膚白皙、金髮而且有藍色眼睛。他們的日常著裝是束腰外衣,上面還會披上一件用胸針繫著的斗篷。他們喜歡絢麗的色彩和黃金首飾。每個部落都統治著這個國家的某個地區,比如東北部的愛西尼人(Iceni)或者北部的布里甘特人(Brigantes)。每一群人都有自己的國王,其所統治的人民被分成三類。首先是貴族及其家臣,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戰鬥。他們騎馬或駕戰車參加戰鬥,發出可怕的吶喊聲並揮舞著鐵劍,任何敵人看到他們靠近都會膽顫心驚。凱爾特人聚落中還有德魯伊(Druids),他們來自貴族階層,其扮演的角色是法官和教師,但最重要的是,透過符咒、魔法和咒語與諸神溝通。凱爾特人服從以森林、河流、海洋和天空為形式的各種神靈的超自然力量。宗教儀式和祭典在神聖的小樹林裡舉行,而當眾神發怒的時候,人們就以火焚柳籠裡的活人獻祭。在貴族和德魯伊之下是龐大的群眾,他們不過是在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凱爾特人是一個有強大傳統的民族,他們透過口說將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他們有大約六百年的時間沒有受到侵擾,直到西元前一世紀中葉時,尤里烏斯.凱撒決定要征服他們。激發凱撒征服想法的原因是,他甫在高盧征服的貝爾格人(Belgae)有另一個部落位於英格蘭西南部,而且這個部落與在法蘭西西北部戰敗的弟兄們一直保持著聯絡。西元前五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大約一萬名士兵和五百名騎兵從布洛涅(Boulogne)啟航,在多佛(Dover)和迪爾(Deal)之間的某處登陸。軍事能力強大的羅馬軍隊在擊潰當地凱爾特酋長時沒有遭遇到什麼困難。凱撒仔細地記錄了他們的戰鬥方式和投降的速度,並決定在第二年返回。西元前五四年七月六日,一支更大的軍隊啟航,這次軍隊有八百艘船運送的五千名軍團士兵(即步兵),以及兩千名騎兵。他們在與之前相同的地區登陸,並且再次擊敗了布立吞人(Britons),但由於羅馬人的艦隊在暴風雨中失事,被迫返回海灘並且進行維修。布立吞人的部落領袖卡西維拉努斯(Cassivellaunus)趁著這個時候將人民集結起來。後來,羅馬人開始向北推進,越過泰晤士河並征服整個東南部。冬天的來臨意味著他們必須在天氣變惡劣前回到高盧,因此羅馬人與布立吞人首領們達成和平協議,後者交出了人質並且承諾每年支付贖金。

接下來的一個世紀沒有任何紀錄。原因很簡單,因為宛如狂風暴雨接連而來的各種事件,都集中在這段時間爆發,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建立。在這些最終造成帝國建立的戰爭打得如火如荼之際,位於其領土邊緣的一個島嶼根本無關緊要。羅馬人於四個世紀後放棄了不列顛,因為此時,軍隊需要前往帝國的心臟地帶支援,就像過去的狀況一樣。在這段期間,各個凱爾特人王國組織也變得更為成熟,阿特雷巴特人(Atrebates)部落的首都是西爾切斯特(Silchester),卡圖維勞尼人(Catuvellauni)集中在聖奧爾本斯(St Albans)附近的普雷伊森林(Prae Wood),而特里諾文特人(Trinovantes)則聚集於卡姆羅多努(Camulodunum,今天的科爾切斯特〔Colechester〕)。除此之外,在半島西南方以及威爾斯和蘇格蘭的山區,居住著一些原始部落。

羅馬人回來統治這個島嶼只是早晚的問題。對不列顛的征服始終在他們的計畫之中,但直到西元(Anno Domini,「在我們的主年」)四〇年,軍隊才真正做好入侵的準備。不過實際上,四〇年的這次入侵行動,在發動前的最後一刻被取消了,但在四年後,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就緒,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不列顛內部彼此交戰的各部落要求羅馬人介入,更重要的是,羅馬人意識到該島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穀物產量的潛力。他們也知道,直到德魯伊信仰(Druidism)在不列顛被消滅之前,這個信仰會繼續在高盧蓬勃發展,還有他們所憎恨的那令人恐懼的人祭。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有一位新登基的皇帝克勞狄馬斯(Claudius),他迫切需要取得巨大的軍事勝利,以確保他對帝國的統治。

在四月下旬或五月下旬,由奧盧斯.普羅提烏斯(Aulus Plautius)率領的四個軍團,總共四萬名士兵越過海峽,在肯特的里奇伯勒(Richborough)登陸。他們從那裡越過麥德威河(Medway),擊敗了布立吞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羅馬士兵不得不全副武裝地游過河,然後進行了持續兩天的戰鬥。布立吞人撤退,羅馬人繼續前進,越過泰晤士河。然後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停頓,以便有時間讓皇帝到來,他將大象帶在部隊中來震懾敵人。然後,戰役便重新展開。羅馬人向卡姆羅多努挺進,對其發起猛攻並且占領下來,使之成為羅馬帝國一個新省的首府,他們稱之為不列顛尼亞。此時,許多凱爾特人國王投降了,克勞狄烏斯皇帝在這個國家停留僅僅十六天,便啟程返回羅馬,他在那裡被授予盛大的帝國凱旋式。羅馬人建造了拱門來紀念這些勝利,其中一道專屬於不列顛的拱門上刻有這樣的銘文:「他征服了不列顛的十一位國王,期間從未吃過一場敗仗,接受了這些國王的投降,他是第一個將蠻族國家帶到大洋彼岸的羅馬統治之下的人。」

奧盧斯.普羅提烏斯作為第一任總督留在不列顛,其任務是繼續征服。三個軍團向三個不同方向出發:一個向北,一個向中部地區,一個向西。凱爾特人相信他們的力量來自於他們的山崗堡壘和巨大的土牆,但事情的發展證明了他們並不能抵禦羅馬軍隊,因為後者的砲火摧毀了防禦工事並燒毀了城門。在第一次戰役中,羅馬人征服了從埃克塞特(Exeter)到林肯的這條戰線。西元四七年,奧盧斯.普羅提烏斯退役,由普布利烏斯.奧斯托里烏斯.斯卡普拉(Publius Ostorius Scapula)繼任,後者重新發起了羅馬人的進攻,向西部和北部推進… 閱讀完整內容
大不列顛兩千年:從羅馬行省、日不落帝國到英國脫歐,王冠下的權力更迭

本文摘錄自‎

大不列顛兩千年:從羅馬行省、日不落帝國到英國脫歐,王冠下的權力

羅伊‧史壯(Roy Strong)

由 聯經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