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之必要性


1940 年代, 迪克和馬克. 麥當勞(Dick and Mac McDonald)兄弟開了一家得來速餐廳,經營模式是仿照他們經常光顧的一家位於加州聖伯納迪諾(San Bernardino)的熱狗攤。

1940 年代末,麥當勞兄弟順應國內趨勢變動,決定重組事業。他們發覺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興起的中產階級往郊區遷移,而通勤時間和家庭成員的增加,加速了人們的生活步調,大家不想花太多時間等待食物,於是麥當勞兄弟把廚房改裝成裝配線,只生產漢堡、薯條和奶昔,還將食物準備程序機械化,因而發明了速食,也正是你所知道的麥當勞。

克洛克(Ray Kroc)是奶昔製造機的業務員,他看到這種商業模式的潛力,於是想方設法在 1954 年當上這家餐廳的加盟代理商,替餐廳開疆闢土。麥當勞兄弟沒有鴻圖大略,最後,野心勃勃的克洛克收購他們的股權,讓麥當勞搖身一變成為全球一大知名品牌。

多年後,克洛克被問到,當初為什麼要先成為麥當勞兄弟的夥伴後,才買下他們的股份,而不是乾脆複製他們的制度;部分原因是,多年來,克洛克在從事電器銷售員的過程中,經常往來於數千家廚房,而麥當勞餐廳的營運方式,絕對是他所見過的翹楚。不過,名字本身也是一大考量,克洛克覺得麥當勞聽起來比較順耳,一家名為克洛克的連鎖店,就沒那麼吸引人。

我們賦予某些字詞的意涵,可能會改變人們對於這些字的感受,一如麥當勞相對克洛克,大麥克(Big Mac)要比大克洛克(Big Kroc)順口多了。

「儲蓄」一詞,就好比個人理財界的大克洛克,很多專家在解釋儲蓄的優點時,會讓人想到「縮衣節食」和「先苦後甘」。「縮衣節食」是小氣的另一種講法,沒有人喜歡被貼上小氣鬼的標籤,而當你明明就可以現在享樂時,先苦後甘聽起來也挺糟的。看來需要另請一家廣告公司,來宣傳儲蓄的好處。

德雷柏(Don Draper)*會用以下方式來行銷「儲蓄」的概念:儲蓄能讓你買到世上最寶貴的資產─時間。時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也是其他資源無法相提並論的唯一資源,每個人每天所能工作的時間有限,儲蓄使你未來更能掌控時間的利用方式,包括做喜歡的事、跟家人和朋友相處、去好玩的地方旅行、再也不用去上班。

儲蓄能使你未來去做想做的事,而且不必太擔心你的決定對財務的影響。現在多存一點錢,代表財務自由時的經濟更寬裕;存愈多等於花愈少,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儲蓄是邁向財務自由的頭等艙車票。

儲蓄不僅使你未來擁有更多自己能支配的時間,也為目前的生活提供緩衝墊,當人生中原先美好的計畫無可避免地發生阻礙,儲蓄會提供安全保障。生活本來就充滿壓力,而財務問題可能使情況雪上加霜,當老天投了一顆變化球,你最不想擔心的就是錢的事,因為金錢問題會使壓力更加沉重。

問題在於,大部分的人在思索儲蓄的理由時,想得不夠深。「致富」看似是合理的答案,但是,不同的人對於「過富裕的生活」有不同的理解。某個數字無法使你富裕。如果你一直都有金錢壓力,無論你有多少錢,只要還在為錢擔心,你就不是富裕的人。花錢可能會使你短暫沉浸在幸福感中,然而,買東西所帶來的心情悸動,卻會快速消失。

存退休金對有些人來說似乎是不可能的,有些人甚至認為是遙不可及的事,但如果你的思考角度,是買到多少單位的時間或自由,而不是多少單位的金錢,就可以做出適切的決定。人大多想致富,但我們只要努力使自己不貧困終老就夠了,或者更好的是,定義出你自己所認為的「富裕」。

如果你還沒開始做,別擔心,只要做對幾件小事,就能逐漸步上正軌。

積少成多的力量


個人理財專家的許多建議,都會給人「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 你為什麼就是不能賺多一點、花少一點,把剩餘的錢存起來?

• 你為什麼還要每天去星巴克買拿鐵?

• 你知道如果不訂網飛(Netflix),可以省下多少錢嗎?

• 你只需要把錢投入股市,然後放著,就是這麼簡單!

大部分的理財建議都行不通,原因是這些建議讓人覺得自己有點糟。在你真正嘗試付諸實行之前,任何理財建議聽起來都很簡單。你的財務可以、也應該被簡化,但這絕非易事,因為涉及人性的因素在內,再加上選擇多到讓人難以招架,你不曉得什麼時候該開始做、該開立哪些帳戶、哪些是正確的投資標的,以及當你總算決定要儲蓄的時候,該怎麼處理你的錢。對許多人來說,光是下定決心存錢,就已經是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了。

等我準備好,就開始存錢。

存錢?在這種經濟狀況下?

當制度想欺騙我時,存錢有什麼意義?

你知道最近的利率嗎?存錢的意義何在?

人在不知所措的時候,經常會忽視自己的財務,或者刻意聚焦在小事情上,結果就永遠跨不出第一步。但是,「開始做」是關鍵,因為當你做對幾件小事,就能訓練你的頭腦看見正向結果,轉變成可長可久的習慣。

當游泳教練波曼(Bob Bowman)開始輔導傳奇游泳好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為進軍奧運做準備,他們便試驗從小處開始,讓菲爾普斯養成正確的心態。波曼向作家杜希格(Charles Duhigg)提到:「我們最後明白,最好的做法是專注在一些小成就上,當小成就積少成多,就會成為精神力的觸發點。我們把這變成一種例行的程序,每場比賽前,我們會做一連串的事,這些事的目的,是給菲爾普斯一種獲勝的感覺。」

給自己勝利感,使自己看到進步,從而啟動更多各式各樣的小成就,最終變成一種例行公事,這會使你成功,並轉變成巨大的成就。

開始存錢也是如此。有一群研究人員運用小成就的力量,幫助大家省下更多錢。他們發現,決定「每天省 5 美元」比決定「每個月省 150 美元」,更容易使消費者省錢。兩者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同意每天省 5 美元的人數,是承諾每個月省 150 美元的人數的四倍多。

如何措辭跟計劃存多少錢一樣重要,償還負債也是同樣道理。當你著手去做,小成就便會如雪球般滾成大成功。

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年薪是 36,000 美元,扣除房租、為訂婚戒指存的錢、償還學貸和購買人生第一輛車後,沒有多少錢能用來存退休金。當時我受僱的小公司沒有 401(k),於是我在工作一年多後,開設了一個 IRA帳戶(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個人退休帳戶),開始走上儲存退休金之路。

由於我能存的錢不多,因此只是每個月存 50 美元到一家收費低廉的基金公司所賣的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fund),50 美元並不多,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看到成果,但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驕傲,錢也愈滾愈多。

隨著收入愈來愈多,我逐漸增加儲蓄金額。每當我獲得加薪,就提高儲蓄率,一來可避免養成奢侈的習性,二來能增加存款金額。我花了很多年才達到理想的儲蓄率,所得隨時間增加當然有幫助,然而,我為了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所做過最棒的事,就是「開始存錢」。

一開始的小成就,能幫助你養成正確的習慣,為最終的目標儲蓄金額定調。克利爾(James Clear)在其著作《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中,說明微小進步的力量:

微小的進步會隨時間帶來令人驚訝的大改變,原理如下:如果你在一年當中每天進步1%,在一年結束時,你會比以前好 37 倍,相反地,如果你在一年當中每天退步 1%,最後幾乎等於零。一開始的小進步或小挫敗,會累積成巨大的成功或失敗。

一天只進步 1%,一年過後會使你進步 37 倍,這件事說得容易做得難,但也說明經年累月的微小進步,能夠帶來多大的成果。說到馬拉松訓練,沒有人是從一天跑 42公里開始,儲蓄也是。

假設你從所得 3%的儲蓄率開始,以穩定提高儲蓄率為目標,當你從第一年的 3%提高到第二年的 4%,就相當於提高 33%的儲蓄率;從 4%到 5%,等於年增長25%;5%到 6%,則增加 20%。

剛開始存退休金時的目標,是每年儲蓄率的增加幅度要大於股市的歷史報酬(過去 90 年間平均 8%至10%),直到儲蓄率達到穩定狀態(詳見第 5 章)。

趁年輕時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也比較不痛苦,這點很重要。心理學家已證實,因為損失而感受到的「痛苦」,會是因為獲得而感到的「快樂」的兩倍。如果拖到年紀較長才開始存錢,而且還沒養成儲蓄的習慣,存錢會讓你覺得好像損失了收入。因此,年紀較大才開始儲蓄,會帶給你兩倍的不快感,你會覺得自己的所得變少了。

在理財生命週期之初,絕大多數的獲利並非來自高明的投資策略,而是儲蓄率。

下一章告訴你原因。 閱讀完整內容
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

本文摘錄自‎

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

班.卡爾森(Ben Carlson)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