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ce Louis Lépine西堤島
(這樣的歷史,讓我想起了臺北萬華區取名叫艋舺「manga」的過去歷史,也是原住民的貨物透過獨木舟「bangka」運送物資到這地區做貿易為原由。)
這些歷史資料,大家可以從網路上或維基百科上查得到。這些年,巴黎政府也積極的讓貝西村轉型成專業的品酒中心,以便與過往的歷史連結,並扮演起推動巴黎觀光的角色之一。這樣推動觀光的行銷思維,其實東西方皆如此。
但我想讓大家知道巴黎的歷史,是一開始從依傍塞納河而居且被稱為巴黎西人的那個時代。據說,西堤島旁以前還有很多散落的小島,你現在根本就看不出來過去的地表樣貌。我在離開巴黎前,買了一本關於餐桌與美食歷史的圖文書《Images de Paris, du Moyen Age à nos jours》裡面的巴黎樣貌,確實跟現在的樣子根本就是兩回事。
從中世紀前一直到14世紀,法國國王們其實都是住在西堤島上的西堤宮Palais de la Cité,那裡才是巴黎最古老的皇城區。現在這區塊就剩下司法院le palais de justice de Paris、關犯人的古監獄La Conciergerie及聖徒禮拜堂Saint-Chapelle等歷史古蹟。
14世紀後移居到羅浮宮的法國國王們,感覺上他們就對「住在巴黎」這件事就還好,畢竟他們還可以去住在巴黎東南邊巴比松Barbizon的楓丹白露宮以及路易十四耗盡國家財力也要把它弄得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最遠還可以住到法國中部的羅亞爾河城堡區啊!
以前,皇室加冕典禮還要跑到大老遠的香檳區漢斯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Reims)由大主教加冕。巴黎,嚴格說起來,也只是國王辦公開會吵架與爭權謀殺篡位,或者是不小心被某些異教徒刺殺的地方。真正接待外賓,還是會選在郊外的城堡,如楓丹白露或是凡爾賽宮。
如果你親臨這些身處巴黎郊外的華麗宮殿以及其身旁的大森林,你就會了解,當然要選在這些地方,畢竟想在戶外辦趴就必須有絕大的園林美景作為場地,而且可以一起四處趴趴走跟打獵,這也是以前法國國王們的喜好,所以這些國王們,除了居住的皇宮外,還到處蓋了一堆狩獵行宮,(凡爾賽宮的前身就是法王路易十三的狩獵行宮)讓他們可以隨處奔波跟停宿。
我以前住在巴黎13區地鐵6號線上的騎士站Chevaleret,貝西村其實就在我隔壁,用走的就可以到的地方。而我之前根本也沒好好研究它的歷史,所以也沒注意到它原來是巴黎上下葡萄酒的貨運碼頭,以前只是好奇它那邊似乎存在著很多廢棄的倉庫,現在都轉身變成一個個販售中心,跟臺北華山文創園區的轉變很像。
貝西村旁有個奧林匹克會議中心,有一年,國際巨星席琳狄翁Céline Dion來巴黎開唱,演場會就辦在這裡,我有去聽,很震撼。也是我朋友在香榭大道上的法雅客FNAC書店裡被某年輕法國富人搭訕後,那法國男子說他有很多張票,可以帶我們去聽,那是我第一次搭敞篷法拉利車在香榭大道上奔馳,沿途當然受到眾多路人豔羨的目光,一路車開到貝西村;這是我頭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感受到巴黎富人,無聊到只剩錢的日常。
貝西村旁還有座紀念法國密特朗總統的國家圖書館la bibliothèque de la France,那宛如四本打開的書一般的大樓就矗立在塞納河畔轉彎處。附近還有個紀念戰爭的Gare d’Paris-Austerlitz奧斯特利茲車站,再過去就是巴黎第6區的植物園跟自然歷史博物館了。
你說巴黎很大,確實很大。但,人住在巴黎,會去的地方,也就只是那些市中心的景點或跟朋友約見的地點。所以,我每一次回巴黎,都還是習慣住在13區。每天睡到自然醒,梳洗後出門,往塞納河的方向走,就會先跨入第5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拉丁區。
然後從拉丁區的聖米歇爾廣場,跨過塞納河就會到羅浮宮,進入屬於第1區,完全巴黎市中心的地界。幾個知名景點,如香榭大道、協和廣場、市政廳等都是沿著以羅浮宮底下的地鐵1號線往東西方延伸。
我幾乎都是省下地鐵票的錢,慢慢逛、
慢慢走,完完全全以優閒的心情
來體會巴黎街道的風情。
寫到這裡,我的思緒突然被拉回到某一年的12月冬天。我送我法國朋友們去搭地鐵。回家的路上,瞬間結凍的空氣中,飄起了雪白的毛絮,輕輕落下的是,寧靜的雪。後來愈下愈大,在強風中變成打在臉上會痛的大風雪。
巴黎就是這樣,很突然,天氣也是,
總是千變萬化,有如人生,不知道下一秒
會發生什麼?可是每次回去,又覺得
它似乎都沒什麼改變,永遠那麼讓人心動。
當然,對我們住過那邊的人來說,
其實已經物是人非了。
巴黎人根本不愛住巴黎

▲Pont au Change 兌換橋旁的塞納河風光
我的房東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但她已經搬離開巴黎了,獨自在巴黎郊外養病,我從來沒見過她,只有跟她書信往來,房租也是寄支票給她。跟她也算是好緣分,從我搬進去住到她離世的那些年,我們完全沒見過面,我可說是她最後的房客,但也只跟她通過幾次電話。
有一年夏天在南法艾克斯普羅旺斯Aix en Provence遇到瑪莉喬Marie-Joe她也是從巴黎搬去南法的人。她喜歡南法的風情與人情,這點我那位去南法念書的臺灣朋友可就不這麼認為,她覺得,巴黎人似乎看似冷漠,只要他當你是朋友,那就是一輩子,南法的人就不盡然,看似非常熱情,其實就很表面。
對我來說,都是新鮮。
因為在巴黎,不會有人像我朋友的南法房東,會到下午就喊大家來他家的院子裡喝apéro(法國人習慣的下午開胃酒),我也是在他家院子看到新鮮成熟的金黃黃的杏桃abricot,體會現摘現吃的酸甜滋味。
我們在臺灣,因為健康養生的觀念,大家都會多鼓勵別人喝水。在法國,他們一早就開喝,從早喝到晚,吃飯也喝,下午茶也喝,喝酒比喝水便宜。的確,在法國喝水也很養生,因為法國的水,去過的人都知道,滿貴的。你如果在一般的咖啡吧點一瓶礦泉水,那鐵定比喝一杯葡萄酒還貴,畢竟那些什麼Badoit、Volvic、Evian等等的礦泉水,都是源自水源保護區的水,有的甚至當地都是什麼貴森森的水療中心所使用的水,當然就要價不菲了。
最後一個,回臺灣我才認識的法國男孩Michaël,他是某間知名可頌專賣店的麵包主廚boulanger。他說他也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從成年便開始在亞洲各國遊歷工作,一點都不喜歡留在巴黎。
他的理由是巴黎觀光客太多太吵,很不法國。
但我問他說,那亞洲就不吵嗎?
他覺得亞洲很有活力,而且新鮮。
會認識他,是因為他跟著法國朋友一起來
跟我學中文。
我覺得,他跟我所認識過的法國男孩很像。就是很有「同溫層」的討舒適自在的個性,這點亞洲人也多半是。他只喜歡跟同是法國人混,不太想面對陌生人。可是,你一定會想,他都自己獨立闖蕩亞洲多年了,怎麼還是這樣呢?這正是我想說的,臺灣人如此,法國人也是。
這是很詭異的人性與生活邏輯!
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去一個不太講自己國家
母語的地方闖蕩,在他鄉遇同胞後,選擇
熟悉的語言溝通方式,繼續在陌生的人事物中
生活,很像看外國電影從中文字幕中了解
電影的感覺,還是不如透過電影原音中
了解的趣味深厚。
舉一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回臺灣時,有次我朋友找我去看盧貝松導演拍的《終極殺陣Taxi》,雖然當時電影院裡的觀眾也是透過中文字幕笑聲不斷,但對聽得懂法語俚語的我來說,笑點自然比其他人多上更多。就像我在美國長大的小阿姨跟我說,他們看電影《驚聲尖笑Scary Movie》時笑到東倒西歪,笑點比恐怖氣氛實在多出太多了。
這些笑點就是從生活中培養出來的。
只要是人,出國後總會有種對異地產生一種不安的陌生感,那也許也是人性中最愛的未知與冒險,樂趣與回憶往往也來自這些經歷的過程。有些人對異地的適應,僅止於對異國食物的嘗試;有些人會全盤融入異地的生活,會跟當地的朋友出去聊天喝酒;有些人則是完全當自己是當地人,透過與當地人互動,加強與當地人事物的連結關係。
巴黎人不愛住巴黎,但每年全球觀光客拚命往巴黎衝。外地人無論出身如何,只要能在巴黎落地生根活下來,最後也會變成新一代的巴黎人。環境不變,改變的是住在裡面的人,流經巴黎的塞納河,看過多少世代更替、時代轉變,對我這種二十世紀末待過巴黎的人來說,也都從每次回巴黎的經驗中察覺這座城市居民的演變!
唯一不變的真理是,「巴黎人不愛住巴黎!」
好像被法國詩人作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在《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一書的〈異鄉人l’étranger〉篇章中下詛咒;更彷彿是被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說中了「la vie est ailleur生活永遠在他方」一般。
天生習慣也喜歡反骨的法國人,甚至是
巴黎人,總覺得巴黎這座他們所出生的城市
「太過招搖」,而且人一輩子為何不能選擇
自己喜歡的地方去生活?就把招搖的城市,
留給喜歡高調生活的那一群人吧!
回到我這住過巴黎的人來說,巴黎,確實會給人一種住在裡面很驕傲的錯覺!因為它的美,它的藝文資訊豐富,因為它的城市建築獨特,也因為很多崇拜它的人,相對的,會對這樣住在裡面的人心生羨慕。
比如,住巴黎以外的法國人,也許一輩子進羅浮宮的次數,都沒有我們住在巴黎的人多。或是,住在南法的朋友,就會非常非常羨慕我們有那麼多藝文活動可以觀賞等等。
巴黎,被土生土長的人討厭,被外地人喜歡,被不了解的人怨懟,被了解的人喜愛,並放入一輩子的收藏,並告訴別人有好,如我這樣的人。
住久了也會讓你驕傲的城市

▲巴黎花都美譽的背後需要不少花費
特別是旅遊旺季的夏天,旅費貴而且旅遊品質也不是很理想。而且,有時天氣又熱辣到讓人只想躲在有冷氣的博物館或咖啡館,根本也不想到處趴趴走。
這樣說來,哪些季節才是能在巴黎好好遊歷的日子呢?根據我住在巴黎的多年經驗,五月份才是遊玩巴黎最好的月份。除非,你是有目的性的想去看某些展覽或是學習課程,必須讓你選擇其他月份造訪巴黎。
對我來說,因為五月份是最不冷不熱的季節。剛完全告別冷冷的冬天與春寒料峭的三四月天不久,而且還沒有進入炎熱的夏天,有初夏微涼的感覺。並且此時的巴黎最像花都,百花盛開,玫瑰花隨處可見,連路上迎來的微風,都是椴樹花香及其他各種花香。
一定會有人很好奇,我這篇文字的標題為何要叫「讓人住久了會驕傲的城市」?我要從一個城市給人的印象來講。
放眼世界各大城市,比如東京、紐約、倫敦、柏林、羅馬等,你都可以講出這座城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而我想告訴你的是,巴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美之外,就是一種自信的驕傲。
也許有人曾經很抽象的告訴你說,當你去巴黎旅行時,請記得帶回巴黎的空氣!為何要帶回巴黎的空氣?對住過巴黎的人來說,巴黎最珍貴的,真的是那股在城市裡自然流動、崇尚自由的空氣。
所以,請不要再嫌巴黎的物價高。畢竟,
俗話說的好,所謂「自由價更高」正是如此。
而且想維持城市的美好,真的很不容易!特別是要面對這群崇尚自由的巴黎市民們。以前我住巴黎的日子裡,經常在大清早就看到很多辛勤的清潔人員在打掃市容、在吸取路上的狗大便。這麼崇尚自由的城市,要認真維持它的美好,到底得花多少市民的稅金呢?大家真的可以好好想想。
更何況,除了維持市容乾淨整潔要花錢以外,巴黎隨處隨季節改種的那些美麗花卉跟照顧更需要大筆經費。所以,巴黎贏得花都美譽的背後,可是花了不少的稅金。
所以,在巴黎的生活,有時候不用額外花什麼錢,就可以完全享受美好的風景與宜人的花香。
如果你剛好也跟我一樣,喜歡研究世界上各城市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巴黎對藝術文化及跟歷史的維護有多麼不遺餘力!除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外,還有名人們住過巴黎的居所介紹,某些代表性歷史建築的過往,甚至是某個區塊的歷史。
比如,有次我不經意在瑪黑區的某處,發現了一小段的圍牆,竟可以追溯到西元九世紀的歷史。不得不佩服,巴黎各處無不是歷史。
正因為城市裡有滿滿的歷史,所以你經常會有穿越時空的錯覺。如瑪黑區的某些巷道路燈,讓人有回到17世紀法王路易十三時代的感覺。也正因為居住的時間久了,你會知道愈來愈多關於這座城市的歷史而深深愛上他,甚至覺得住在這裡很驕傲。畢竟,這曾經也是很多法國皇室們鍾愛且住過的城市。
因為我是外地人,在到處閒晃時,經常被路上的巴黎老太太叫住,她很好心,想主動跟我介紹巴黎第六區的歷史。我相信她也是因為住久了,深愛這座城市,且願意花自己的時間精力來告訴我這一區的美好。
我每天上學會經過國際名人或貴氣觀光客必訪的花神咖啡,就算只是經過沒花錢進去喝杯咖啡,也會覺得這一區真的很好。因為我住在這座城市,這整座城市給你的驕傲感,實則是源自她的豐富與美好,也是當你開始決定待下來時所開始產生的生活體驗累積。
好好體驗巴黎,你自然會抬頭挺胸走在路上,像走在時裝伸展臺那樣!那是一種把自己融入巴黎街頭場景的驕傲…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