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自己變胖了?其實你是…

自我檢測

原來你不是胖,是水腫!

你是否苦惱於「喝水也會胖」,甚至「愈運動愈胖」?經常覺得臉腫腳也腫?總是最容易胖在下半身?身上的肉鬆鬆垮垮好像一顆麵龜?

很多人覺得自己胖,努力減肥卻始終瘦不下來,心灰意冷。其實,你很可能不是真的胖,而是水腫!中醫認為,當身體濕氣太重時,最常表現出來的症狀之一就是水腫。

自我檢測:你有這些症狀嗎?

□早上起床時常覺得臉部浮腫
□到了下午,下半身就開始腫,有時腳腫到連鞋子都快穿不下
□吃不多仍然發胖,尤其腹部、臀部、大腿等下半身更容易胖,多屬於西洋梨身材
□常覺得口淡無味、食慾差,因此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來開胃
□容易消化不良、胃脹氣
□舌苔白且厚,舌頭上出現鋸齒狀的齒痕
□腹瀉或大便稀軟,常黏在馬桶沖不乾淨
□女性白帶分泌物多,有搔癢感
□經期下腹悶痛,月經滴滴答答拖很久
□經前或早晚量體重時,出現上下1∼2公斤的波動
□皮膚經常起濕疹、長痘痘
□筋骨容易痠痛
□平時容易倦怠、懶散,覺得身體沉重不想活動
□嗜睡、頭暈、昏沉,感覺頭部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
□身上氣味重,例如口氣、腳氣等
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3項以上的描述,中醫師說,這就代表體內濕氣太重了,你已經成為容易浮腫的「麵龜」啦!如果不趕快調整改善,不但體重降不下來,濕氣引發的症狀還會蔓延到全身喔!

我以前最愛吃泰國菜、川菜等重口味菜餚,都可以配2、3碗飯。因為平常吃太鹹,身體很容易水腫,尤其每天傍晚,小腿就像泡過水一樣變腫發脹,褲子、鞋子也變緊;有時候隔天睡醒,連臉也會浮腫,生理期之前水腫的現象更明顯,明明食量沒變,體重卻增加超過2公斤⋯⋯」

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張文馨看上去瘦瘦的,沒想到她學生時代曾經困擾於水腫,身材就像一顆膨膨軟軟的泡芙,臀部、大腿尤其易胖,走路時都會感覺大腿的肉在微微震動。她心想,少吃澱粉、多運動,應該就能瘦下來了吧?努力1年後她減掉5公斤,卻還有3公斤始終甩不掉。

直到開始學習中醫,她才知道「原來肥胖也跟體質有關」。檢視過去愛吃炸烤、常喝冰飲的習慣,張文馨發現自己屬於「胃熱脾濕」體質;由於體內濕氣重,不但容易發胖,而且肌肉鬆軟,尤其下半身更容易肥胖、水腫。

找出問題的根源後,張文馨決心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再兼以中藥清胃熱、去脾濕,短短兩個月就減去3公斤,達到設定的減重目標。

要消水腫,必先排濕


中醫常說「脾胃為後天之本」,因為脾胃負責消化吸收養分、運化排除水濕,讓身體可以正常新陳代謝,使氣血津液得以通達全身。吃對了,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滋養,吃錯了則百病叢生。

「人體就像一台機器,」張文馨比喻,如果飲食偏好重口味,濕氣就容易堆積在體內,好似淤泥、污垢卡在機器裡;愛喝冰飲也會使身體陽氣減弱,一旦缺乏能量,機器的馬達將無力運轉,髒污也更難排除。久而久之,機器的毛病會愈來愈多,壽命也跟著縮短。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引起氣滯,進而產生疾病。

麻煩的是,體內的濕氣會到處跑、侵襲身上最脆弱的部位。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陳旺全說,濕氣淤積在胸部就會胸悶;濕在脾胃容易腹瀉、水腫、食慾不振;濕在肺就會氣喘、咳嗽有痰;濕在皮膚就長濕疹、脂漏性皮膚炎;濕氣侵襲下部,男性頻尿、女性白帶多;濕氣跑到筋骨神經,則容易在天氣變化時出現關節腫脹、痠痛、無法活動自如等症狀。

此外,濕性比較黏濁,通常不容易排除,還會跟寒、熱結合在一起。例如,女性體內濕氣重時,與「寒」結合就容易腹瀉、舌苔厚且白膩、白帶偏清清水水;若與「熱」結合則容易長痘痘、舌苔厚且黃,白帶也偏黃、有臭味。

想要擺脫水腫宿命、排除身體濕氣,中醫師建議從飲食調理、作息正常、環境改善等3大面向著手。

作息正常


若想讓身體這台機器恢復正常運作,就要先清除機器裡的污垢;除了調整飲食,作息正常也很重要。

「門診很常看到浮腫、腳脹的病人,都說自己覺得很累,」張文馨說,她自己只要疲累、熬夜就很容易水腫,這就是因為「氣虛」。

「氣」就像是抽水馬達,一旦氣虛,馬達不夠力,身體水分無法代謝,自然就浮腫起來。

李思儀見過很多水腫體質的人想要減重,每天努力運動卻瘦不下來,原來是因為太累了,體內的元氣不足,這時運動反而會耗氣,變成惡性循環。

如果是氣虛造成的水腫,中醫會先調身體補元氣,元氣足了,運動效率才會提高、才瘦得下來。例如氣虛、易疲倦的人想喝紅豆水消腫,光使用紅豆的效果不大,張文馨都會建議加入3、4錢的黃耆去煮或燜泡,才能兼顧補氣與排濕。

同時,多按摩穴位與拍打經絡,也能改善浮腫,幫助水分代謝。

康健雜誌 第221期
消水腫經絡拍打術:
拍打疏通腿部內側的「三陰經」,有助於改善腿部水腫。
拍打三陰經的方向為「由下往上」,也就是順著足部、小腿內側、大腿內側、鼠蹊部內側,一路往上拍打。
拍打時,以空心掌或以按摩棒由下往上叩擊拍打30次,左右腳輪替拍打。 按摩這些穴位,幫助水分代謝:
手部:合谷、曲池
腿部:陰陵泉、三陰交、復溜、太谿、陽陵泉、足三里
腹部:關元、水分
腰背部:腎俞、命門(腰背部穴道若不好按壓,可在洗澡時用熱水沖或用吹風機的熱風吹,同樣可達到除濕、祛濕效果)

環境改善


台灣氣候潮濕,各地相對濕度動輒超過70、80%,因此,若想排濕抗腫,除了從身體內部袪濕氣,也不可輕忽外在環境的潮濕。

「我年輕時剛搬到台北,借住新店碧潭山上的房子,當時沒錢買床,就打地舖睡草席,結果睡到全身痠痛,」陳旺全親身感受過濕氣對健康的影響,「我把草席拿起來一看,發現底下都潮濕發霉了!這才知道我的頸部僵硬、四肢痠痛,都是因為濕氣太重引起的。」

打地舖、赤腳踩地、淋雨、洗完頭髮不吹乾、衣服棉被沒曬到全乾就使用⋯⋯這些都會讓濕氣由外而內滲透進身體。「天氣一熱,不少人喜歡打赤膊睡在地板上,但地板濕氣會慢慢滲入,時間一久,就成為慢性痠痛的來源,」李思儀說,地下室濕氣重,久住地下室的人若濕氣無法代謝,容易反應在體表,也就是會產生濕疹等皮膚毛病。

濕度太高,也容易誘發過敏。張文馨門診時發現,許多住在多雨潮濕地區的病人,通常都有鼻子過敏的困擾;還有些人去美國、加拿大、日本旅遊都沒事,一回到台灣就開始過敏。

康健雜誌 第221期
潮濕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在現代醫學研究也已經得到證實。研究「氣象健康學」的烏日林新醫院家醫科醫師賴昂廷說,濕度40∼60%是最舒適的狀態,但台灣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70%以上的高濕度狀態;濕度一高,黴菌及塵蟎就容易滋生,誘發過敏、氣喘、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症狀。

而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受溫度、濕度及風速影響,冬末春季為沙塵暴主要發生的季節,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有多達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常過敏發作。

另外,當氣壓或濕度變化過大時,骨關節容易僵硬、腫脹或疼痛,因此關節炎病患在天氣變化時應做好保暖措施。

國外也有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患者,在雨天時更容易不舒服,使用止痛藥的頻率也提高。

溫度與濕度變化會影響血管收縮。「突然變天、溫濕度劇烈改變時,某些人的頭痛情況易惡化,」他提醒,季節變化時應特別注意呼吸道、心血管保養,尤其小孩、老年人、慢性病患更要特別當心。

趕走潮濕,室內設計師教你打造乾爽健康宅


台灣氣候潮濕不可免,但我們可以透過妥善的居家設計,讓室內環境儘量不受外界影響,住起來更舒適。

曾經久居紐西蘭、澳洲的爾聲室內設計公司負責人林欣璇說,剛從雪梨舉家搬回台灣時,先生的過敏大發作,令她明顯感受到濕氣對健康的衝擊。「台灣濕度太高,非常適合塵蟎、黴菌生長,」她指出,為了對抗潮濕氣候,就得在居家設計多費點心。

康健雜誌 第221期
··· 閱讀更多
康健雜誌 第221期

本文摘錄自‎

擺脫水腫虛胖 從裡到外變清爽

康健雜誌

2017/3月 第2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