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敏還是過敏?談職場的情緒勞動與情緒技能

職場中的情緒勞動考驗個人的情緒技能,可以透過一碼歸一碼的情緒保管箱、工作情緒角色的進退儀式和保持工作生活平衡,來培養長期情緒容量,管理情緒勞動帶來的壓力。

撰文/李東峰 圖片/ Pexels


職場中的情緒勞動

社會學者霍奇查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1983 年提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的概念,來描述工作中的情緒負荷與管理,例如面對奧客仍要保持微笑的客服人員,或是需要強忍悲痛,才能完成救災任務的警消醫護等。新聞記者羅斯‧ 哈克曼(Rose Hackman)注意到現代職場的情緒過勞現象,在2023 年的新書中,將情緒勞動描述為「因為他人的情緒影響,而進行的自我情緒整理勞動」。現代人的工作,不論是面對同事或在家工作,都難逃情緒壓力,需透過管理個人的感受及表達,以面對情緒負荷。

情緒技能

情緒商數或情緒智慧商數, 簡稱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為EI 或EQ), 是由心理學家彼德. 薩洛維(Peter Salovey) 於1991 年提出,認為是一種「認識、了解及控制情緒的能力」。而發展心理學家沙阿爾尼(CarolynSaarni)曾在1990 年提出情緒技能(Emotional competence)的概念,描述對自己與對他人情緒的覺察、理解與同理表達的能力。在巴昂(Reuven Bar-on)定義的情緒社會智慧模式(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ESI) 中, 以8 個向度來衡量個人的社會情緒能力。管理界甚至有「管理者會因IQ 高被僱用,卻因EQ 太低而被解僱」的說法存在,顯見情緒技能在現代職場的重要性。

管理者的情緒領導力考驗

據說,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有一位將領,被要求鎮壓群眾聚會。這位對革命行為抱持同理心的將領,希望能以驅散代替流血鎮壓,因此,他在劍拔弩張之際,站在軍隊與民眾中間,冷靜的說「我奉命帶隊來逮捕鬧事的暴民,現在,請各位在場的愛國市民們散開,讓出一條路來,好讓我們執行拘捕和格殺暴民的任務。」抗議的民眾面對刀槍,本就擔心該如何逃命,一聽到散開的指令,立刻一哄而散,偌大的廣場瞬間只剩鬆了一大口氣的軍隊士兵。這種以同理心、幽默及彈性來面對高壓情境的技能,就是以情緒管理能力來發揮領導力的最佳展現。

面對客戶的情緒技能

霍奇查爾德指出,服務業人員是職場情緒勞動的高風險族群。有一位經常面對客戶情緒炮火的客服經理,就以「我瞭解且尊重,您在使用我們的產品卻遭遇故障情況的氣憤,是來自於您對我們產品的失望,為了感謝您的信任與依賴,我們將會立刻⋯⋯」這樣的說法同理接納客戶的情緒,展現專業的情緒技能,經由售後服務補救成功,為公司贏得客戶的「二度滿意」。

來自主管的情緒毒素

職場中最常見的情緒勞動壓力來自主管的行為。情緒化、高要求、不按牌理出牌的主管,都是職場的情緒污染源。主管罵人的聲音,經常會讓辦公室的空氣頓時凍結,也常被形容是員工心中的惡夢。投訴主管情緒霸凌卻得不到有效處理的業界常態,在PTT 或Dcard 等匿名交流平台上,也常被視為組織威權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公司逼迫員工自動離職以節省資遣費的手段。

同事關係的情緒勞動

同事的眼神、口氣及互動模式,也形塑了職場日常的情緒氣候。A小姐原本與同事相處愉快,常一起用餐,但在一次她因工作表現,得到主管當眾稱讚之後,氣氛就變了!同事們不管是吃午飯或是訂團購,總會「不小心」忘了揪她,甚至有些同事會當面酸她「你是主管的愛將」,讓她因為同事的嫉妒與排擠,而感到孤單甚至想要離職。

某研發部門設備工程師B,常因夢見學長的謾罵聲驚醒而長期失眠,每天都得在停車場深呼吸,祈禱今天不要和該名學長一起工作後,才能鼓起勇氣,走進辦公室!向主管投訴無效後,他毅然丟出離職申請,作為最後的抗議。

不敏與過敏的情緒過勞

對某些人而言,職場情緒勞動所帶來的身心耗損,經常不亞於體力或智力的勞動。職場情緒過勞的現象,常與對自己或他人情緒缺乏覺察的「不敏」或過度反應的「過敏」有關。因此,合宜的情緒敏感度,也許就像過去某一個白米的廣告詞「有點黏又不會太黏」,要「有點敏感又不會太敏感」:對自己與他人情緒的敏銳察覺與同理;對於他人某些不適當的情緒表達,能夠不被挑動個人的「敏感神經」,以冷靜、理性甚至幽默的方式回應。

自我情緒不敏者

研發人員C,在投效新公司後,開始在工作會議上出現心跳加速、喘不過氣、腦袋一片空白及便秘與腹瀉交互出現的身心症狀,拖了幾個月,惡化為血便後才就醫,經轉介心理師後,才赫然驚覺自己的身心症狀,可能與主管經常在會議中用情緒言辭進行人身攻擊的霸凌行為有關,顯示出C是一位情緒受創卻不自知的「自我情緒不敏者」,相對而言,他的主管則是缺乏對他人情緒痛苦覺察能力的「他人情緒不敏者」。

不在乎他人痛苦的情緒不敏

在公司裡以大姐自居的D小姐,經常把個人情緒帶到職場,臭臉對待顧客及同事,稍有不順,就在工作群組中發飆嗆人,還認為自己只是「勇於表露」的性情中人。工程人員E先生經常口帶不雅言語,卻覺得無傷大雅,在被同事投訴後,還自認只是口頭禪而覺得委屈,直到接受性別平等教育,才不情願的承認自己的言行已經越線,D及E都是不在乎他人痛苦的「他人情緒不敏者」。

和主管互動的情緒過敏

企劃人員F,雖是撰寫企劃書的高手,卻因懼怕主管提問、不敢面對他人質疑,在開會時安靜退縮,被認為缺乏創意表達能力。業務助理G,則是敏感的將主管的指導或糾正,都視為「控制」而採取對立反抗的態度,在多家公司都留下投訴主管霸凌卻被推翻而離職的受挫經驗,在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時,終於發現自己是因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投射,以致誤解主管行為,而錯失許多好工作,F和G都是對於權威過敏的「他人情緒過敏者」。

一碼歸一碼的事件情緒保管箱

每天工作時,難免發生許多考驗情緒技能的事件,為了讓自己迅速從負面情緒中復原,下一位顧客或同事不被「掃到颱風尾」,除了可以在失控之前,把眼前的難題,先交由他人接手,暫離現場,喘口氣冷靜一下之外,也可以使用「情緒保管箱」的心理技巧:想像把特定情境的情緒,當成有形物品一般,放進一個「情緒保管箱」裡,然後關上箱門的情緒轉換歷程,讓情緒事件可以「一碼歸一碼」的「了了分明」,以進行情緒調控、增進短期復原力。


工作情緒角色的進退儀式

工作情緒角色的進退儀式技巧,是在每天上班時,以穿上制服、別上工作名牌或將「工作用筆」或工具放進口袋,來「進入角色」,提醒自己用最大的情緒包容量,來面對職場的情緒勞動挑戰;下班時,則以換下制服、取下工作名牌或將工作用筆或工具放回的儀式來「去除角色」,恢復輕鬆自在的個人角色。

情緒垃圾車技巧,是為了別把情緒垃圾打包帶回家,所進行的「情緒倒垃圾」儀式:在下班走向停車場時,想像心中響起垃圾車的音樂,工作時累積的情緒垃圾,也被垃圾車載走而清理乾淨了。

工作生活平衡培養長期情緒容量

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長期而言,適當休息,讓工作與生活維持平衡,以抒發壓力、平復情緒,是維持工作情緒不過勞的必要手段。

情緒技能屬於專業能力的一環,各種專業能力在職場上都有其價值與重要性,然而不同職場對於專業能力的要求也各異,因此,個人的情緒智商與職場的情緒環境,也可能會有適配程度上的差異。敢於面對衝突,擁有彈性情緒技能的工作者,固然可以游刃有餘地面對高壓的職場情緒勞動環境,但喜歡和諧、不喜衝突的人,如果可以找到適配的工作情境,也可有較佳的工作表現並得到良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李東峰
資管博士及資工、資管、諮商三碩士。理心潛能諮商所所長、管理顧問;曾任彰師大會計系助理教授及上櫃科技公司董事。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3/12月 第553期

本文摘錄自‎

〈職涯風火輪〉不敏還是過敏?談職場的情緒勞動與情緒技能

張老師月刊

2023/12月 第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