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成為你想要的大人嗎?

期許我們在不斷回首過往遺憾的同時,也能夠把頭轉回來看看現在的每一個腳步,調整步伐的寬度,替下一頁的自己,微加幸福。

撰文/海苔熊


▲圖片/Pexels

試著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你覺得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17歲以前的你,你覺得那時候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孩子?

前幾天我跟朋友一起參加一個活動,活動上彼此自我介紹、互相聊聊自己在生活和專業上發生的種種瑣事,突然有一個夥伴提議玩上面這個遊戲,沒想到大家的答案千奇百怪,其中一個護理師朋友辛蒂,她形容現在的自己是溫柔、細心、小心駛得萬年船,但她小學的時候經常翹課,膝蓋上面還有一道因為翻牆被花圃割傷的疤痕;國高中惹事不斷,差一點就被退學,儼然是學校裡面「帶頭」的大姐,和現在「溫柔婉約」的形象相去甚遠;另外一個朋友阿寶經營電子貨幣,從23歲開始玩股票的他,在高中以前的志願都是成為一個每個月有穩定收入、鐵飯碗的公務員,自己也沒想過竟然會過上這種「雲霄飛車」般的生活。這兩個夥伴都歷經了非常劇烈的變化,這些年來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生命的轉捩點

原來辛蒂小時候是爺爺帶大的,由於爸媽很早就分開,在她心裡一直有個「反正我就是會被丟掉」的聲音,好像總要與世界為敵,透過搗亂和作怪來證明自己的特別。在她很小的時候,其實也曾經「乖」過。小學三年級以前,她只要考試考一百分,爺爺就會帶她去吃麥當勞。爺爺是退休教師,她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跟爺爺一樣到學校當老師,也很喜歡和爺爺一起到麥當勞吃麥克雞塊,只不過爺爺在她升上四年級時,就因為猛爆性肝炎驟然離世,從此她就在姑姑、阿姨等親戚間輪流「寄人籬下」。

由於父親在外欠了一屁股債,親戚看到她就像看到瘟神,互相踢皮球,她發現自己不管再怎麼用功,爺爺都不會回來,也不會有人愛她,不如直接「走鐘」,到處翹課打工,帶著一群和她一樣家庭破碎的女孩,闖蕩江湖。

高三那年,某次她和隔壁班女生起衝突,用玻璃酒瓶打破人家的頭,她心想也不差這一支小過,沒想到訓導主任把她叫過去後並沒有處罰他、也沒有記過,只是叫她每天放學來訓導處坐一個小時,陪主任吃晚餐。主任有時會多叫一份便當、陪她一起寫作業,慢慢地,她發現自己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也逐漸找回那個小學三年級以前的自己。

阿寶的故事就更離奇了。他父親是軍人,媽媽是會計師,一直以來都以「穩定」生活為人生目標,沒想到父親在他17 歲那年被同袍騙走了幾百萬,連同退休老本全部賠進去,母親整天以淚洗面,去外面貸款、標會,用各種方式,挖東牆補西牆,都還不完父親欠下的債務。阿寶說,有一年冬天,他們連續吃了兩個多月的泡麵。

媽媽到軍公教福利中心,買了一包12 塊錢的統一肉燥麵,ㄧ人一包, 36塊錢解決一家人的一餐。另一方面,父親那位同袍,卻靠著當初捲走的一大筆錢,吃香喝辣,還在陽明山置產買豪宅。那天之後阿寶學到了一件事:原來穩定的收入是不靠譜的,腳踏實地是沒有用的,做人如果不能取巧、陰險一點,那麼只有吃苦的份。

於是,在填志願的時候他選了經濟系,報名了各種投資理財課程,開始學會看K線、玩股票,先是靠打工存下來的錢,利用槓桿賺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後,就開啟了他的投資人生。當然,這一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其中起起落落許多次,賠了不少錢,但他逐漸摸索出一套生存之道,現在他的至理名言是:如果你不玩別人,有一天就會淪落到被別人玩。


▲圖片/Pexels

初衷就是用來改變的

聽了他們兩個人的故事,你有什麼感覺呢?你還記得小時候的夢想嗎?想當年在作文簿上寫的「我的志願」,你寫的是什麼呢?許多人都說「莫忘初衷」,意思是說當你立下了志願,不要因為時間的洪流沖淡了當時對自己的承諾。以前我也這麼想,但後來慢慢發現,人是會隨著時間轉變的,就像前面談到的兩個例子。一開始你對未來的展望,是基於過往生活的經驗,對世界的想像;當你經歷更多不同生命的轉折就會發現,原來當時的自己真是好傻好天真,那些年少輕狂,很冒險的夢,終究只是夢而已,理想和生活之間還是得有一個平衡。問題是,要如何取得平衡呢?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那麼你終究會成為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前陣子我在社群上分享這段話,獲得許多人的共鳴,不少夥伴在下面留言分享,說自己出社會之後,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逐漸忘記原先夢想的形狀;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見,表示自己喜歡的事情並沒有辦法糊口,所以只能夠當社畜,過著「沒有好,但也沒有不好」的生活。
調整初衷的五步驟

後來在一場講座上,我重新把這個問題拿出來和大家討論,經過一番激烈辯論後,我們得到一個有趣的共識:當你無法在理想和現實中求取平衡,「滾動式修正」或許就是一種平衡。如果現在的你沒有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大人,那麼或許可以根據下面幾個步驟,逐步地做調整:

1. 思考做什麼事情會感覺到快樂:這裡的快樂並不是只想「一時爽」的那種快樂,而是會帶給你穩定、持久的快樂。一般來說,當你所做的事情對於社會或其他人有所貢獻、和其他人建立連結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心理上面的意義感(meaningfulness)。

2. 思考做什麼事情會感覺到安心:這裡的安心是指你如果完成了某些事,你可以睡得著覺、吃得下飯,不會終日覺得惶惶不安。對大部分人來說,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事,通常是完成某種義務,例如工作,或別人對自己的期待等等。

3. 思考前面兩者在生活中佔的比例:如果第一個佔的比例較多,那麼或許大多數時候活出的是你的「理想我」(Ideal self);如果第二個比例較多,那麼你大多數活出的是你的「應該我」(Ough self)。而如果你回首這段時間的生活,都沒有實現前面兩個自己,那麼或許就是時候該重新定位,現在的你該往什麼地方去了。

4. 調整「快樂」和「安心」之間的比例:比較好的情況,當然是你「想做」的事跟你「得做」的事一樣,你的工作就是你的嚮往;但很多時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能夠讓你養家活口,吃飯享受的技能,不一定是可以讓你感受到意義感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安排每週「快樂」和「安心」分別佔得比例就變得相當重要-畢竟,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久以後你就會餓死;但如果總是在做別人想要你做的事,那麼會如前面說的一樣,成為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人。

5. 每個月重新檢視:調整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在每個月領薪水的時候稍微思索一下,這個月的自己有更靠近「想要成為的大人」嗎?如果沒有,又是什麼阻礙了你?換句話說,每次領錢,都是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透過一次一次的覺察,慢慢調整和形塑「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

回到最一開始的練習,你也可以開始自我探問:「上個月的自己和這個月的自己,有什麼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我,上個月和這個月,有什麼不同?」

「大人」是一個相對的詞,每一天都是你這輩子最年輕的時候,這也意味著,每一天你都可以為明天的自己再做一點什麼。沒有長成當年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大人,並不是一件悲傷的事,真正悲傷的是,當你走在一條不想要的路上,卻沒有發現自己的腳步有多麼的不情願。

發現是改變的開始,期許我們在不斷回首過往遺憾的同時,也能夠把頭轉回來看看現在的每一個腳步,調整步伐的寬度,替下一頁的自己,微加幸福。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2/11月 第539期

本文摘錄自‎

超越觀點/〈心靈冒險家來帶路〉你有成為你想要的大人嗎?

張老師月刊

2022/11月 第5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