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五個器官的大師 安藤忠雄:我永不放棄

睽違六年來台,《天下》獨家專訪


失去五個器官,卻仍奔走於光影與混凝土之間。八十四歲的安藤忠雄,以青蘋果為喻,談青春無關年齡,而是勇敢迎向未知的姿態。

文—鄭景雯

距離上次安藤忠雄來台,已經是六年前的事。

即使歷經癌症手術,摘除膽囊、膽管、十二指腸、胰臟與脾臟等五個器官,眼前的他穿著米白西裝,精神抖擻,雙眼透著光。

近年來安藤忠雄鮮少離開日本,九月初難得來台兩天。一天演講,一天現身玉山銀行捐贈台北大學「玉山永續講堂」動土典禮,講堂則由安藤設計。

演講會上,這位拿過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的大師,言談幽默風趣,逗笑觀眾,絲毫看不出即將邁入八十四歲。

演講談「青春」,這是他從二○二○年大阪「童書森林中之島」啟用後就不斷談的議題,並以一顆青蘋果為意象。

「青春無關年齡,存在於那些堅持夢想和希望、永不放棄挑戰的人身上,」安藤忠雄接受專訪時說道。

安藤忠雄表示,他接下「玉山永續講堂」的設計,希望提供一棟建築,鼓勵台灣學生勇於追夢。

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說,他被安藤簡約的設計吸引,「未來玉山永續講堂將以清水模的簡樸,融合大自然光影,呈現靜謐的氛圍,打造人文與自然對話,」講堂預計二○二八年底完工。

事實上,安藤忠雄後期的作品,都以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建築居多,尤其關心下一代。


▲經歷病痛,安藤忠雄以規律的生活維持健康,但對世界仍保有無盡的好奇心。(Kazumi Kurigami 攝)

小檔案
安藤忠雄
出生/1941年
現職/建築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榮譽/普立茲克獎、美國建築家協會金獎、日本建築學會獎、日本文化勳章、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
代表作/光之教堂、水之教堂、住吉長屋、地中美術館、皮諾私人美術館等

他生長於一九四一年戰亂年代,童年從未去過圖書館,真正開始讀書是自學念建築,成年後讓他更重視下一代從閱讀、知識得到的啟發。

他之所以對「青春」有感,跟年輕時的經歷有關。

沒讀過大學的建築大師

成為建築師之前,十七歲的安藤忠雄曾以職業拳擊手出道,但目睹拳王練拳的樣子,自覺難以企及,於是放棄轉而投身建築。

他沒讀過大學,中學時家中改建,因著迷於木匠專注於工作的神情,對建築心生嚮往,最後是自學考取建築師。「雖然辛苦,但收穫良多,」安藤忠雄說,這樣的背景養成他終身學習的精神,至今仍不斷學習。

看似傳奇的人生,但對安藤忠雄來說,沒有所謂的天賦可言,全是靠努力而來。

如同他年輕時打拳擊一樣,要不斷練習、累積,才能無所畏懼站上擂台,「即使沒有必然的回報,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放棄,就一定能看到光明,」他說。

另一個在青春時期影響他的是旅遊。他鼓勵年輕人把握機會探索世界,增廣見聞。

他非建築本科系生,二十多歲到歐洲遊歷了一趟,第一次見到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的作品「廊香教堂」,在昏暗的室內,光線從大小不一的小窗透入,讓他感受到希望。

這也影響日後的經典作「光之教堂」,將簡潔清水模設計與神聖氛圍融合,僅以十字架開口引入自然光。原初設計,安藤希望十字架縫隙不要裝玻璃,但被教會否決,因為冬天會很冷。

「但我永遠不放棄,」安藤忠雄說,之後一有機會就問牧師,能不能把玻璃拆掉?雖未被採納,「但我還是不斷地提。」

他的意念堅定,後來在北海道設計了一座「水之教堂」,這次沒有玻璃阻隔,實現了他的夢想。

雖然他不免自嘲,「冬天會很冷喔,」更自曝「過去五十年職業生涯,我蓋出一堆很難用的建築。」


▲大師論壇上,安藤忠雄(左二)神采奕奕、言談風趣,看不出已有84 歲。右一為玉山金控董事長黃男州,左一為玉山銀行創辦人黃永仁。(莊凱程攝)

舒服一點也不有趣

代表作是一九七六年的「住吉的長屋」,十五坪的狹長空間被安藤分為三段。中央設置露天中庭,讓自然光灑入屋內,但住戶得在雨天穿過沒有遮雨棚的中庭,才能進出客廳、臥室。

當時雖被批評不便於生活,但卻以此拿下日本建築學會獎,更確立了他以「不便換取感受」的獨特建築語彙,被西方世界看見。

「舒服一點都不有趣,當然我不否定便利、方便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只追求那個面向,」安藤忠雄說,不要放棄任何的可能性,才能永保青春,而他維持青春的方式,則是規律的生活和運動。

安藤也總是把每件作品當成「畢業設計」,抱著「錯過這次就沒有下一次」的心情,以性命相搏的態度投入。

如今步入晚年,安藤忠雄說,現在的願望很單純,「明天也能和今天一樣地活著。」認為把每一個當下過好,此刻就代表著未來。


▲今年在大阪舉辦的「青春」個展,一比一重現位於北海道的經典之作「水之教堂」。(安藤忠雄展|青春2025提供)

以下為安藤忠雄接受《天下》獨家訪談的摘要:

問:這幾年你的展覽和演講都圍繞「青春」,想傳達什麼?

答:國際局勢動盪不安、人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我們必須繼續前進,即使沒有必然的回報,只要堅持不懈、不放棄,就一定能看到光明。我的人生就是最好的證明。最重要是「永保青春」的精神,無論發生什麼、失去什麼,都能讓我們堅持到最後。

問:這次演講、以及在大阪的個展,為何以青蘋果作為象徵?

答:未成熟的青蘋果仍有變化成長的空間,它的外形與青春的精神相呼應。

從懵懂的青春歲月開始,我一直以不顧一切的態度迎接建築的挑戰,因為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次。雖然我常常顯得不成熟和粗魯,但我相信,正是這些經驗定義了青春的勇氣和熱情。青蘋果體現了這種「不畏不成熟的挑戰態度」。青春無關年齡,永遠存在於那些堅持夢想和希望、永不放棄挑戰的人身上。

問:隨著年齡增長,創作的動力來自哪裡?

答:我之所以能持續接受挑戰,是因為對世界懷有無盡的好奇心,以及對探索新事物的堅定渴望。隨著年齡增長,我把身心健康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重視每天的生活節奏,從早晨的散步開始,到工作室的創作,再到健身房流汗的時光,還有閱讀與思索的時間,這些都不可或缺。遵守這樣規律的節奏,讓身心保持健全,培養迎向新挑戰的力量。唯有健康,才能挑戰。

問:罹癌後,如何保持健康?

答:我在兩次手術中失去了包括胰臟在內的五個器官。

人們常問我,「臟器都沒了,你是怎麼維持健康的?」我只是遵守適當的飲食與運動,並聽從醫生的建議。最重要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要有控制它的堅強意志。

健康需要自律,這與我年輕時熱衷的拳擊運動類似。健康並非表面功夫,而是透過自身的意志和行動累積而來。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明天也能和今天一樣地活著。

放下手機,用身體經歷感動

問:身處數位環境的當代年輕人,該如何培養對建築的熱情與感性?

答:數位資訊確實快速又便利,但若要在其中透過自身的身體去獲得感動,恐怕是困難的。現實世界比手機螢幕上的世界更危險、更深邃,也充滿了刺激。

我想對年輕人說,唯有透過自己的身體去實際經歷,才能獲得獨一無二的發現與感動。而這些,才是真正的生命力來源。

問:AI時代下,建築如何保有人性?

答:無論未來改變多麼劇烈,都不會改變一個事實——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會因與他人的交流而感到喜悅,並依靠共同的記憶而生存,是一個脆弱卻真實的生命存在。

我認為無需對AI時代的建築形態感到恐慌,建築的本質價值始終如一,用空間為人類心靈營造家園,用景觀記錄人類活動,並利用留白建構城市文化。

問:你如何透過光、自然與留白與人對話?

答:我總是以「建築最終將融入綠意之中」的風景為前提,在創造人類生活空間時,首要思考是創造能與大自然對話的場域。

而「光」作為自然的一部份,發揮著「抽象自然」的作用,只要掌控光線,建築就能成立。

至於留白,如同一塊空白畫布,它用來承接自然與光,釋放人類的感官。當風、光和人類活動滲透到這片空曠的空間,建築便與人類的靈魂產生共鳴。

問:如今回顧早期作品,會想重新設計嗎?

答:我沒上大學、自學建築,雖然辛苦但收穫良多,養成終身學習的精神,至今仍不斷學習。

對我來說,每一件作品都是「畢業設計」,每一次都抱著「錯過這次就沒有下一次」的心情,以性命相搏的態度投入,特別是年輕時缺乏經驗,反而能誕生無畏而勇敢的建築。

如今回頭看,早年的作品確實有稚嫩與粗糙之處,但那份深刻的情感已經刻印在空間之中,我不會想要重新設計那些「畢業設計」。與其追求洗練的「技巧」,我更嚮往本能般原始的「力量」。隨著經驗累積,我反而害怕會失去曾經在建築中展現的勇敢與挑戰精神。

問:建築帶給你的人生啟示是什麼?

答:如同過去一樣,人們對建築師的期望是對未來的願景描繪成形,只要這個真理不變,我們就必須懷著勇氣,透過建築不斷努力,訴說世界的未來。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9月 第832期

本文摘錄自‎

失去五個器官的大師 安藤忠雄:我永不放棄

天下雜誌

2025/9月 第8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