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是多種疾病前兆! 鍛鍊肌肉抗衰老

根據台灣骨鬆學會統計,台灣50 歲以上的民眾有45% 確診為肌少症,對比亞洲其他國家只有6%,高出將近8 倍,是亞洲第一名。

不只年長者,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肌」弱不振,30 歲以下得到肌少症比例也有三成之多。

宋晏仁

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

陽明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前衛生署副署長、前台北市衛生局局長

不只亞洲,肌少症是全球都在關注的問題,以往我們可能都專注在骨質疏鬆上面,但近期許多研究都發現,骨鬆反而是比較後期的問題,在這之前該留意的是「肌肉減少」。

所謂的肌少症,並非只有肌肉質量的減少,它同時包含功能的變化。我們體能的巔峰大概落在25歲,在此之後很多功能都會開始逐年下降,肌肉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大約在40歲開始,肌肉的質量每年會下降約0.8%,而功能更會下降11.5%左右,所以大略估算下來,40歲至50歲區間在肌肉量以及表現功能上就會減少將近15%。

但有些人外表不大明顯,看起來還是很壯,其實可能是因脂肪量增加造成的,雖然外型看不出來,但你會發現包含日常生活走路在內,許多運動的表現開始變差,而發生的時間常常遠早於骨鬆症,可以說肌少症是骨鬆症的前期。

肌少症最大的風險因子當然就是年齡,隨著年紀增長將伴隨著各種功能的降低,老化雖然是一個自然變化,但其實我們有機會「防老」。如果我們用肌肉作為一個切入點,鍛鍊肌肉其實就是某種程度的抗老活動。
避免肥胖遠離肌少,醫師這樣吃

肌少症成因複雜,其中也與我們的飲食息息相關,飲食不均衡造成肥胖,就可能侵占肌肉的空間。自己也甩肉將近20 公斤,宋晏仁醫師分享親身經驗表示,肥胖的成因絕對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雖然最後結論,不外乎就是少吃多動,但怎麼樣叫少吃?」他指出,有些人會說既然要少吃,那就節食、斷食好了,但它們雖然能做為減重過程的策略之一,卻不是長久的生活之道。

自煮無負擔

宋晏仁醫師說,很多人喜歡或依賴「外食」,漸漸的味蕾就開始麻痺,因為外食使用的調味料多,習慣了重口味後,就完全吃不出食物原來的味道。「你只是在吃調味料而已。」

「大家可以開始嘗試自己在家煮,」宋晏仁醫師表示,如果可以的話,自己烹調、認識食物,慢慢地簡化飲食內容,少一些調味料,吃得清淡些,更能享受食物原味。

飲食tips

❶ 蔬菜:全穀:蛋白質= 2:1:1(每餐份量)

❷選擇原形食物,避免加工食品

❸調味料少用,善用辛香料調味

❹ 油炸物少吃:反式脂肪酸容易使身體發炎,造成肌肉減少
餐餐必備:蛋白質

預防肌少症,肌肉的材料蛋白質當然不可少。宋晏仁醫師指出,吃的內容搭配很重要,很多人早餐會吃燒餅油條配「豆漿」,但其中的蛋白質含量非常少,有95%都是水分,並不夠一餐所需的蛋白質量。

宋晏仁醫師說明,一顆蛋大概就算一份蛋白質。「差不多等於一個手掌的大小份量。」而以營養學而言,一餐最少要有2 ∼ 3 份蛋白質。

這些原因引發肌少症

有許多原因可能造成肌少症的發生,許多與人體老化有關係。

❶荷爾蒙睪固酮下降

人體內的性荷爾蒙會影響肌肉,而其中的雄性荷爾蒙,也就是所謂的睪固酮,是使我們肌肥大最重要的荷爾蒙。但隨著年紀增長,無論男女體內的性荷爾蒙都會下降,肌肉也因此開始流失。
生長激素來不及分泌

生長激素會在青春期時大量分泌,成年後則有穩定修補肌肉的功能, 也就是我們白天活動身體的消耗,需要靠夜間睡眠時生長激素的分泌修補。但現代人大部分都習慣熬夜,睡眠時間縮短,身體就沒有時間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從事修補工作。
維生素D不足

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僅影響骨骼發育,也與肌肉的強度及質量有關。維生素D其實也是一種荷爾蒙,由於生活及工作型態的轉變,現代人比較常在室內活動,曬太陽的機會變得很少,維生素D就容易缺乏。

腎上腺皮質醇增加

雖然說很多荷爾蒙都是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但腎上腺皮質醇卻剛好相反,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壓力荷爾蒙」,它也會受到我們的生活、工作、情緒等壓力的影響而不斷增加。

腎上腺皮質醇其實就是一種類固醇,而類固醇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會導致脂肪量增加,同時也會造成肌肉量減少,使我們發胖。因為它會讓身體以為我們處在備戰狀態,此時身體自然的反應就會是「盡可能儲存能量」。

❷消化功能降低

年齡漸漸增加,常會出現消化問題,其中可能是人為因或生理因素。

人為因素像是因為工作繁忙,導致無法好好吃飯,進食的速度太快,食物咀嚼的度不足就直接吞下肚,等於幾乎是完整的食物直接靠消化液分解,但可能只消化到表面。

雖然好像吃得很飽,但因為消化品質很差,其實並無吸收到足夠的營養,以至於通常只吸收到「熱量」,卻沒有「營養」。

熱量與營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大部分來自於比較容易分解的食物,好比澱粉類、易吸收的油脂類等;後者則例如蛋白質;所以當你快速進食後,會吸收很多熱量,但那些需要細細分解、對你肌肉生長有幫助的蛋白質營養卻很難吸收,因為咀嚼的程度不夠。

細嚼慢嚥能夠將食物切碎,它與消化液的反應面積就會增加,消化品質就能提升。

❸神經協調能力降低

年輕時也許可以輕鬆做好幾下的伏地挺身,但到了某個年紀後,若是我們不持續鍛鍊,就會發現動作的速度變慢,力量也變差,也就是肌肉與神經的整合能力、訊息傳導能力都在下降。

防失智也靠它!養肌一舉多得

肌少症容易併發很多慢性疾病,宋晏仁醫師說,一直以來三高是大家比較擔心的慢性病,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失智症」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失智是一個在臨床上幾乎沒有藥物能夠治療的疾病,「但我們可以延緩,甚至不讓它發生。」宋晏仁醫師指出,想預防失智,其實也可以從預防肌少症做起,因為那些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的改善,除了防止肌肉流失外,同樣也是預防失智症的最好方法,「其實是一舉多得。」

閱讀完整內容
早安健康3-4月號/2019 第35期

本文摘錄自‎

肌力不足全身病

早安健康

2019/3-4月號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