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記憶 濃濃舊情 連結消費者美好印象
市場吹起一股復古懷舊風, 各產業紛紛推出具經典復古的翻新舊品, 或以在地特色濃厚的行銷方式, 帶大眾一起穿越時光, 回到美好年代。
華語不朽經典電影《霸王別姬》的25 週年數位修復版,全台票房飆破千萬;另一經典,由傳奇作家三毛編劇的《滾滾紅塵》數位修復版,也將接棒上映,讓民眾透過大螢幕重溫90 年代的舊電影時光。
市場吹起一股復古懷舊風,讓各產業紛紛推出具經典復古的翻新舊品,或以在地特色濃厚的行銷方式,帶大眾一起穿越時光,回到美好年代。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傳遞20年代的無畏精神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思劇場、Bookstore 1920s(二十書店)及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結合許多深耕大稻埕的在地文化單位,每年十月在大稻埕舉辦各式藝文展演活動,今年即將邁向第五屆。
《滾滾紅塵》
▲《滾滾紅塵》為華語經典愛情電影。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的25 週年數位修復版,全台票房飆破千萬。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思劇場、Bookstore 1920s 及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發起,今年即將邁向第五屆。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策展人林珣甄表示,藝術節的誕生可追溯到Bookstore 1920s 負責人周奕成每年舉辦的1920 年代變裝遊行。最初的變裝遊行受限資源人力,多是親朋好友或大稻埕在地鄰里的小型派對,後續加入其他團隊一同規劃,配合遊行統整大稻埕地區的活動,發現在地的藝文能量豐沛,才漸漸催生出藝術節的雛型,變裝遊行也成為後續藝術節的主要特色活動。
1921 年10 月17 日,「台灣文化協會」於大稻埕成立,集合台灣知識份子,開啟一連串促進台灣社會文化啟蒙的運動。當時的大稻埕位於台北城外,相對城內更加自由,加上洋行眾多、商業繁榮,讓大稻埕成為生機蓬勃的台灣意識起源地,是臺灣文化運動的孕育地。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選擇於每年十月份舉辦,也是紀念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結合在地歷史,要傳承充滿理想抱負的1920s 大稻埕精神。
出了大稻埕,林珣甄延伸談及世界的20 年代,有著「Roaring 20s」一說,意味「咆嘯的20年代」,日文則以「狂騷」二字演繹,團隊便以「狂騷的20 年代」作為藝術節的精神宗旨,強調突破限制、勇敢地自由表達。
林珣甄指出,第一屆的藝術節作為平台,蒐集大稻埕區域的各方演出活動,製作手冊與官網統一宣傳。第二屆才開始思考如何提高活動的藝術性,對外開放為有興趣的表演者媒合場地。然而,團隊漸漸發現活動內容與在地連結尚有不足,決定強化「國際」與「大稻埕」在活動中的意義。
2017 年將策展概念帶入藝術節,精簡演出數量,以「狂騷的二零年代」精神,規劃四大軸心活動,包括「變裝遊行」、「戶外才華市集」、「主題節目」以及「週邊活動」,邀請各方藝術家以大稻埕的在地元素進行創作,深化活動與在地的連結,讓藝術節成為台灣及國際藝術者的才華展演、交流空間。
藝術節邀請來自羅馬尼亞、加拿大、瑞士、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國際藝術家於大稻埕駐村,結合在地元素,以行為藝術、影像裝置等手法呈現作品。像是現代舞團經過田野調查研究後,結合大稻埕的著名特色產業「中藥」,用舞蹈演繹酸甜苦辣四種藥性。
林珣甄表示,不作主題限制,強調在地連結,呈現來自不同地方的藝術家、甚至在地居民眼中的大稻埕,是藝術節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其中,菲律賓藝術家L eeroy New 就以在地後火車站的塑料元素,製成各式外星人系列服裝,與大稻埕的建築、日常結合,更透過工作坊,以太平國小六年級生為對象,進行教育推廣,學生的作品成果也配合藝術節展出。
Leeroy New 於大稻埕北街一處廢棄工地設計的裝置藝術,成功引起在地居民的關注,延伸出土地廢棄空置議題,透過藝術點出社區問題,進而討論解決,帶起區域發展。
古著踩街穿越時空來逛逛1920的大稻埕吧!
「變裝遊行」堪稱《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邀請熱愛古著、喜愛藝術的民眾,穿著1920 年代風格的服飾,穿越時空漫步迪化街區,體驗百年前迪化街的繁華風采。「戶外才華市集」以公開徵件不設門檻的方式,邀請團隊或民眾參與,活動當天將整條迪化街封街,為表演者提供開放式的表演舞台,獲選者安排商家門口、騎樓、廣場等空間演出,與民眾互動。
1920 年代臺灣新文化運動時,大量透過講座來傳遞新知給民眾,藝術節也延續這樣的精神,邀請藝術創作者、策展人等專家演講,舉辦多場系列講座,甚至民眾也可以報名分享自身與大稻埕的愛恨情仇。
2019 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將邁入第五屆,林珣甄表示,今年的策展方式會讓在地店家組織加入策展,期待能深化在地連結,擴大社會看待大稻埕的角度。
舉辦國際藝術節也讓組織團隊愈來愈國際化,連結、交流的經驗愈來愈多,除了格局更大之外,團隊對在地的了解更深、連結更緊密。
菲律賓藝術家Leeroy New 藝術作品
▲菲律賓藝術家Leeroy New 以後火車站的塑料元素,將作品與大稻埕的建築、日常結合。
變裝遊行
▲「變裝遊行」為《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邀請民眾穿著1920 年代風格的服飾,漫步迪化街區。
未來,藝術節會設法以大稻埕街區內的團隊補齊各面向的演出,擴大觸及族群,像是新住民等,並擴展教育推廣,讓大眾更能了解表演藝術的內涵,培養其與大稻埕連結的情感,這些訴求都必須長時間媒合。
一起期待2019「狂騷」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吧!
香蕉新樂園分享「台灣原味」
十多年前在台北火車站附近創立的台灣故事館,曾經風靡一時,裡面完整複製台灣四、五十年前的生活樣貌,紐約時報更曾將之與故宮博物院、台北101 大樓並列為台北必去景點。好景不常,「台灣故事館」後續爆出產權及各種糾紛,隨其經營的結束,很多人也失去做懷舊夢的空間。
還好,若是興致一來想回味過去的生活記憶,還有台中的「香蕉新樂園」能帶你穿越時空。香蕉新樂園是台式復古主題餐廳,創立於1991 年,提供古早味餐點、早期台灣生活器具、人文生活歷史介紹,營造台灣老街場景,透過復古懷舊式餐廳,帶現代人追溯台灣早期生活記憶。
戶外才華市集
▲「戶外才華市集」為表演者提供開放式的表演舞台。
香蕉新樂園
▲香蕉新樂園重現台灣50~60 年代的古早街坊及早期台灣生活樣貌,在這裡用餐,彷彿置身時光隧道,勾起許多人童年回憶。
「香蕉新樂園」復古菜單
▲「香蕉新樂園」以復古週刊、舊時課本的形式來呈現菜單。
從一些歷史地圖看來,台灣島的形狀就像香蕉;香蕉又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新樂園」則是業者對台灣這片土地的一份期許,此為香蕉新樂園名稱的由來。
香蕉新樂園復刻5、6 0 年代的老台灣街景,推開大門,是記憶中不復見的台灣味。彷彿穿越時空回到5、6 0 年代,復古腳踏車、褪色的電影宣傳單,映入眼簾的盡是舊時代才會出現的各式懷舊物品與造景,街道、店舖、甚至指示牌、分類廣告、電影海報等,每個收藏佈置,都有著時間醞釀的故事。
有時代感的理髮店、老相館、柑仔店、戲院、等造景,讓民眾選擇喜歡的空間用餐,更以復古週刊、舊時課本的形式來呈現菜單,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香蕉新樂園讓老物說自己的故事,長者能回憶過往兒時生活,年輕人則來這體會老台灣過去的氛圍風采,是拍照打卡的好景點,讓參觀者和空間產生連結,成功吸引各年齡層的客群。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