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時代縮影 那些陪我們長大的罐頭

廣達香.文/陳靜宜.照片/廣達香提供 帆船牌.文/賴郁薇、陳靜宜.照片/帆船食品提供 欣欣食品.文/賴郁薇、陳靜宜.照片/欣欣食品提供

台灣的罐頭在不同時期,訴說不一樣的故事。廣達香有著台灣罐頭產業興起的縮影;留學遊子行李箱裡的,是撫慰思鄉之情的帆船牌肉燥罐頭;補充台灣軍人體力的欣欣罐頭,還有政治宣傳的歷史。罐頭不只保存食物,也承載著一段段食味時光。


▲1964 年,廣達香新莊工廠啟用,正是台灣罐頭產業的奇蹟時代。

戰後六十年台菜裡的要角 廣達香肉醬

台灣多颱風,1960年代的食品選擇不多,遇上停電時會有「颱風餐」,泡麵就是必然選項,但光有泡麵太單薄,需要補充蛋白質,也要滿足一下口腹之欲。廣達香品牌總監暨貿易部經理蕭韻紋說:「人們常把廣達香肉醬跟鯖魚罐頭,兩種罐頭一起下鍋,再加上冰箱現成的青菜、麵條一起煮,進而演變成為颱風麵的由來。」她又說:「颱風來臨前,也往往是廣達香補貨最勇猛的時刻,一早還沒開工,貨運車已經在工廠門口等著載貨到賣場了。」

廣達香在台灣罐頭市場很具代表性,這肉醬一開始是打著一瓢一瓢零賣,直到1948年才開始機械化生產,它也是台灣的第一罐肉醬罐頭。比起一般罐頭的特性來說,廣達香肉醬在餐飲市場更有延展性。一般罐頭通常是直接食用,而它還適合入菜,「1960至1970年代酒家林立,商務客們通常會邊用餐邊閒談開場暖身,直到番茄排骨鍋上桌,餐廳通常會在湯裡加上廣達香肉醬,這道湯品也代表餐會進入尾聲,這時要簽約的趕快拿出合約來,該談的正事也要步入正題。」

這肉醬不只是早期台菜的秘方,坊間許多快餐店菜單上的魚香茄子、麻婆豆腐、豆瓣鯉魚、螞蟻上樹都會用到豬肉末,「有些廚師希望味道一致、品質穩定,會選擇使用廣達香肉醬。」事實上,廣達香肉醬比想像中還要普遍地存在。

留學遊子的行李箱必備 帆船牌肉燥

台灣在1950至1978年間有一股留美移民潮,當時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的順口溜,反映局勢與社會氛圍。台灣對美國援助的依賴下,美國的思想、藝術、哲學與生活也影響著台灣人,很多知識青年崇拜美國,並把留美當作人生最大的目標。

當時赴美的海歸人士,尤其台南遊子,每逢回鄉,便會把想吃的家鄉味先吃過一遍,其餘再說,台南度小月也是他們必定報到的地方。度小月創始於1895年,創始人洪芋頭靠著挑擔沿街叫賣擔仔麵,現已傳至第四代,成為台灣百年老字號名店。

經典的擔仔麵是以蝦湯底與黃麵,加入豆芽菜、香菜、蝦湯以及獨門肉燥構成,而獨門滷肉燥是度小月擔仔麵的靈魂,以豬絞肉、醬油、油蔥酥、鹽、糖與辣椒製作而成;而肉燥的靈魂則是油蔥酥,它來自台南沿海,種植於高鹽度土壤而特別甘甜的紅蔥頭。

店家回憶,當時的歸國遊子吃完後,皆順口問:「有沒有做成肉燥罐頭可以帶出國?」一開始店家採土法煉鋼,把煉好的肉燥利用油封罐裝,藉此延長保存期限。1991年才打出以生產肉燥罐頭為主的自有品牌「帆船牌」,帆船牌老闆娘張秀蘭說,出品的依舊是度小月擔仔麵上的那勺肉燥。

長年旅居海外的遊子,行李中必備的就是一只大同電鍋與肉燥罐頭,尤其隻身在外的小留學生,父母親恨不得在其行李中塞滿罐頭與糧食。有一說,早年罐頭是紙張膠貼標籤,會想方設法裁紙改圖換字,企圖矇混過關。

肉燥罐頭一開罐並不直接吃,而要先「醒肉燥」,就像麵糰要先醒麵一樣。醒麵的方法大家都很熟悉,但如何喚醒肉燥呢?

張秀蘭說,先瀝出豬油,將肉燥放進鍋裡。罐頭空罐盛裝八分滿水量,倒進鍋中,將水與肉燥攪拌均勻。爐火開中火,待肉燥沸騰,再轉小火燉煮十分鐘,「一罐肉燥能醒成一鍋肉燥。」而原本的豬油則可用來炒青菜。醒過來的肉燥,不只能拌飯、拌麵、滷味,夏天也適合煮「肉燥燜絲瓜」,絲瓜入鍋放一點蛤蜊增加鮮甜,起鍋前打顆蛋,絲瓜的甜與肉燥鹹香完美平衡。

帆船牌肉燥罐頭外銷至新加坡、日本、港澳等地,油蔥罐頭更前進美國與加拿大。貨運路途遙遠,但家的味道在鐵罐頭裡沉睡。裝滿肉燥的罐頭飄洋過海,讓旅居世界各地的台灣人,能吃到原汁原味的肉燥,便彷彿回到了家鄉。


▲(左)帆船牌罐頭標誌性的品牌意象(右)曾經外銷日本的帆船牌肉燥罐頭

罐頭在歷史上的另一種身分 欣欣軍用罐頭

罐頭是民生必需品,不過是否曾想過,罐頭也肩負著戰爭成敗的重要角色?研究戰爭史、《淡水通商委員李彤恩與滬尾戰役》作者李秉樺說,清法戰爭時,清兵吃醬瓜配粥、法軍吃牛肉罐頭,光從兩邊吃的軍糧差異,就可以預測到戰爭輸贏。

翻開台灣近代的軍糧罐頭史,「一切必須從八二三炮戰那晚說起,傍晚六點左右,金門遭受中共猛烈砲火攻擊,深怕前線炊煙變成攻擊目標,美軍第七艦隊火速決定,把美軍罐頭物資送達第一線。」欣欣生技食品總經理曹明生,身為退役陸軍少將,雖沒實際參與八二三炮戰前線,但談起這段戰爭記憶仍心有戚戚焉。

軍人面臨生存戰,在高壓環境下消耗大量體力,非常需要蛋白質,像牛肉、豬肉即時補充營養。他提到:「軍用罐頭的要件就是隔絕空氣、水份等腐壞因子,其中經典的紅燒牛肉罐頭,是用新鮮牛腿、牛腱、半筋半肉原料,高溫高壓燜燒出牛肉香甜,與生薑、陳皮、米酒與八角、花椒慢慢燉煮而成。」

軍用罐頭亦是影響軍心「心理戰」的重要環節,《歷史六瓶裝》一書提到,可口可樂跟戰爭一直有連結,美國在兩伊戰爭期間,想讓士兵喝到可口可樂,然而運輸成本太高,便在當地建造許多裝瓶工廠和蘇打水飲用噴泉,這樣一來只要引進糖漿就夠了,「對許多軍方人員來說,安裝及操作這些機器的可口可樂員工,重要性並不亞於養護坦克車和戰鬥機的技術人員。他們被授予特殊的『技術檢查員』地位,甚至得到軍階,即『可口可樂上校』。」

1960至1970年代,台灣的軍用罐頭,不僅自用還成為政宣工具。他說,欣欣食品生產的肉罐頭,灌滿氫氣,防水、防穿刺,那時配合漲退潮,八、九成都能漂到距離金門最近的廈門沿海,或從馬祖漂到華中地區,罐頭裡藏著「來自台灣,投奔自由」的紙本印刷品,宣揚台灣政令。

他又說,196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人民經歷飢荒期,台灣軍方便以罐頭食品為媒介,罐頭不再只是方便食用的食品而已,而有了另一個象徵,「台灣就連罐頭都能吃到牛肉罐頭、茄汁鯖魚罐頭,足以證明豐衣足食程度。」 閱讀完整內容
料理.台灣2025/5-6月 第81期

本文摘錄自‎

專題企劃

料理.台灣

2025/5-6月 第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