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級市場,鮮乳櫃上光是臺灣的廠牌就五花八門,部分通路還有上架來自國外的進口鮮乳,加上飲料貨架上各式保久乳,許多消費者可能好奇,為什麼同樣是鮮乳,味道卻不一樣,保存期限也有長有短?從牧場飼養乳牛、擠乳、乳廠加工包裝再送到通路,各環節都有非常精細的規範與要求,也決定了鮮乳的風味與外觀,買一罐鮮乳回家,確實有諸多細節需要注意。 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製圖╱陳怡蒨 ![](https://blog.hamibook.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havest_7501_26.jpg)
▲隨著紐西蘭液態乳進口全面零關稅,可預期鮮乳櫃上的產品更多樣,但加工、包裝甚至乳牛品種、飼養方式差異,本就讓「鮮乳」充滿歧異性。
選購鮮乳,從哪些指標判斷鮮乳品質? 鮮乳品質的常見指標,包括體細胞數(somatic cell count, SCC)以及生菌數。 ●體細胞數: 體細胞數愈低,代表鮮乳品質愈好 牛乳來自牛隻乳房,由乳腺細胞製造,生乳自然會存在少量的牛隻身體細胞。但如果牛隻感染乳房炎等疾病,乳汁中的免疫細胞會增加、乳腺上皮細胞也會在擠乳時一同被擠出,造成生乳中的體細胞數增加、品質降低,影響後續加工的鮮乳風味。 國家標準(CNS)依照體細胞數,制定生乳等級,從高至低共有A~D四個等級:A級在每毫升(ml)30萬以下,B級介於30萬至50萬之間,C級在50萬至80萬之間,D級則是80萬到100萬。
![](https://blog.hamibook.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快讀_豐年-2025年1月_從牧場到市場 鮮乳生產、購買小知識_012.jpg)
▲乳汁中含有體細胞為正常現象,體細胞數也反映牛隻是否健康。(攝影╱林靜怡)
●生菌數: 生菌數愈低,代表鮮乳品質愈好 生乳擠出後雖不會立刻殺菌,但會以低溫保存避免細菌滋長,因此生菌數含量反映著牧場的環境管理、溫度控管等環節;若保存溫度偏高導致生菌快速繁衍,生乳便可能會酸敗。依照國家標準規定,生乳的生菌數需控制在每毫升10萬CFU(colony-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單位)以下,食藥署的乳品類衛生標準,則要求每公克生乳的生菌數在5萬CFU以下。
市面常見的「牛奶」有哪些?差別是什麼? 國家標準規範各種市面上常見的「牛奶」定義,依據2022年最新修訂規範,可分為以下幾種:
●生乳(raw milk,CNS3055): 從健康乳牛、乳羊擠出,經冷卻且未經其他處理之生乳汁。 一般來說,市面上是買不到生乳的,生乳由乳牛、乳羊體內擠出後,往往直接送往加工廠殺菌、加工包裝或製作食品。以乳飲品來說,生乳字樣通常會以原料形式,出現在成分標示上,註明「品質符合國家標準CNS3055」等內容,表示產品以生乳製成。
●鮮乳(fresh milk,CNS3056): 以生乳為原料,經殺菌包裝後,須全程冷藏供飲用之乳汁。 生乳經殺菌、包裝,就會變成市面上販售的鮮乳。 除了成分無調整的鮮牛乳、羊乳,國家標準另外劃分3類成分調整的鮮乳:強化鮮乳、低乳糖鮮乳、無乳糖鮮乳。強化鮮乳可添加生乳中所含的營養素,例如鈣、鐵、蛋白質等,但不包含水分;低乳糖、無乳糖則分別限制乳糖含量不可超過2.0%與0.5%(m/m,質量百分濃度)。
![](https://blog.hamibook.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快讀_豐年-2025年1月_從牧場到市場 鮮乳生產、購買小知識_014.jpg)
▲鮮乳的成分標示。
另外,國家標準也針對鮮乳的乳脂肪含量,規範不同種類的鮮乳,高脂鮮乳(乳脂肪3.8%以上)、全脂鮮乳(乳脂肪3.0%以上未滿3.8%)、中脂鮮乳(乳脂肪1.5%以上未滿3.0%)、低脂鮮乳(乳脂肪0.5%以上未滿1.5%)、脫脂鮮乳(乳脂肪未滿0.5%)。 需注意的是,這些標準是針對經過「標準化」加工程序,讓產品乳脂量等成分穩定的鮮乳,但有的市售鮮乳並沒有經過標準化加工,而是透過牧場端管理等方式,產出品質穩定的鮮乳,這些產品則會標為「脂肪無調整」鮮乳。大部分生乳的乳脂肪含量在3~4%,因此市售全脂鮮乳和脂肪無調整鮮乳的乳脂量皆需在3.0%以上。
●保久乳(滅菌乳,sterilized milk,CNS13292): 生乳或鮮乳滅菌後,可於常溫保存,供飲用之乳汁。 保久乳包含強化保久乳、低乳糖/無乳糖保久乳,以及各種乳脂肪含量的保久乳,分類與鮮乳相同。有些民眾誤以為保久乳添加防腐劑,才能在常溫下保存,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鮮奶與保久乳最關鍵的差別在於滅菌程序以及包裝製程。鮮乳的殺菌流程基本上只需殺死生乳中有害的壞菌,保久乳則必須將微生物與孢子全數消滅,過程中不免破壞少數不耐高溫的營養素;此外,保久乳需在無菌環境填充,鮮乳則無此要求。 部分保久乳產品採「二段滅菌法」,在填充包裝後再次以高壓或高溫等方式殺菌,殺菌加溫過程及包裝容器差異,都可能導致保久乳與鮮乳風味有所不同;但保久乳的鈣質、蛋白質等營養素含量跟鮮乳幾乎相同,仍然是補充營養的好選擇。 另外需注意的是,保久乳雖然可在常溫下保存達半年以上,但如果直射陽光仍可能導致變質,尤其玻璃瓶裝產品更易受到影響,放在陰涼處是最適當的保存方式。
●調味乳(flavored milk,CNS3057,2015年修訂)、乳飲品(dairy drinks,CNS15792,2015年修訂) 調味乳與乳飲品都混合非乳原料,但要求需有50%以上乳成分,差別在於乳成分的來源。調味乳原料必須包含50%以上的生乳,乳飲品的乳成分則可以來自奶粉、濃縮還原乳等原料來源。 有些乳飲品的商品名標示為「牛乳」,實際上添加了奶粉等成分,便不能當作「鮮乳」販售,而需依據原料是否使用還原乳標示為調味乳或乳飲品,比如部分添加營養成分的牛乳產品,只要使用還原乳便須標示為乳飲品。依照成分標示判斷手上的牛奶屬於哪一種,是比較準確的判斷方式!
鮮乳、保久乳的殺滅菌法有哪些?差別是什麼? 滅菌法是生乳加工成鮮乳或保久乳的重要環節,主要依照滅菌時間長短、溫度高低分類。滅菌過程會影響鮮乳風味,因為生乳中的醣類、蛋白質遇高溫會產生「梅納反應」,影響色澤及口味,這也是保久乳往往比鮮乳顏色更深、味道較濃,以及國產鮮乳色澤和風味與進口牛乳也可能有所不同的原因。
●超高溫瞬間滅菌法(UHT): 以極高的溫度在極短時間內加熱,例如120~150℃的高溫滅菌2~10秒不等。國內乳品大廠如統一、光泉、味全等,多採用UHT殺菌。
●高溫短時間滅菌法(HTST): 以稍高的溫度短時間加熱,例如7 0~75℃滅菌15~20秒。歐美國家與日本多採這種滅菌法,國內則有義美與臺大農場鮮乳採用。另有業者以HTST設備採80~90℃殺菌,滅菌時間為10~15秒。
●低溫長時間滅菌法(LTLT): 以較低溫度長時間加熱,例如62~65℃滅菌30分鐘。國內少數牧場的自有品牌鮮乳採用此方式滅菌,例如永榮牧場的老爹鮮乳、吉蒸牧場的秀姑巒鮮乳等。 國外較常見HT ST滅菌法,雖然保存期限較短,但更能保留生乳原本的風味;臺灣則較常見UHT滅菌法,不只保存期限較長,更適合在臺灣通路常見的開放式冷藏櫃儲放,過程中發生的梅納反應,也是國人喜歡的「濃醇香」風味產生的原因,但對歐美消費者而言,臺灣人熟悉的濃醇風味,反而是鮮乳中不該出現的「異味」,反映各地飲乳文化的差異。 保久乳常見的滅菌方式,包括超高溫瞬間滅菌搭配無菌加工包裝,以及「高溫高壓」滅菌法。高溫高壓滅菌法可先將生乳裝瓶、封蓋,再放進殺菌釜,以110~120℃加熱30分鐘,但因加熱時間長,風味的改變也較大;鋁箔包裝的保久乳,則是將生乳以135~150℃的高溫滅菌1~4秒,並在無菌環境下充填包裝,殺菌加熱時間較短、梅納反應較輕微,因此喝起來的味道也和鮮乳較相似。玻璃瓶裝的保久乳也可能採高溫超高溫瞬間滅菌,再將乳品填充至經滅菌處理的玻璃容器,接著以較短時間的「高溫高壓法」做二段滅菌,減少製程對風味的影響。 相較於鮮奶,保久乳的加熱時間往往更長,或者施加更高的溫度,較能澈底消滅生乳中的微生物,再搭配無菌填充等包裝環節,因此能在常溫下長時間保存。
鮮乳標章有哪些資訊?2024年7月改版後的差別是什麼? 俗稱「小牛貼紙」的鮮乳標章是辨別國產鮮乳的重要依據,小小一頭半圓形的乳牛身上,載明了鮮乳的容量別、產季等資訊。至於流水號則是每年更換,與鮮乳生產條件與品質無關,網路上曾流傳「鮮乳標章左上角數字(流水號)越大鮮乳越純」,純屬不實資訊。 2024年7月1日,有鑑於紐西蘭液態乳進口即將全面零關稅,農業部為了讓國產鮮乳更有鑑別度,全面更新鮮乳標章,最大變化在於標章上出現「臺灣鮮乳」的字樣,取代原先的「純」字,放在標章中央的「冬/夏期品」字樣也捨棄,但保留左上角意義相同的「冬/夏期品代碼」。 標章代碼的季節區分,主要是便於追蹤冬季剩餘鮮乳流向,冬期指12月至隔年3月,夏期指4月~11月。冬季乾冷乳牛食慾好,牛乳的品質更佳,但鮮乳銷售情形反而不如夏季,易出現剩乳。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從牧場到市場 鮮乳生產、購買小知識
豐年
2025/2月 第750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