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展開自由的羽翼,見證絕望與禁忌的年代

文字採訪/ 朱紹齊 美術設計/ Katty 攝影/ 李立德

白色恐怖一詞源自於法國,在1950 至1990 年間的台灣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當時許多政治人士受到迫害,為紀念這些政治受難者,成立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讓大眾更加了解這個噤聲世代。

探勘歷史過往的陰暗面

高聳的圍牆,剝落的石磚,牆的頂端還有一圈圈的鐵絲網,這裡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景美園區。走進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像是進入與外頭儼然不同的世界,外面是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的街區,園區中人煙稀少,空氣中帶有一絲莊重感。1968年,警備總部軍法處及看守所移置於此,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拘禁地,這裡具有「審判」、「服刑」、「移送」等三種主要作用,現為展示園區,向大眾揭開民國四十年代飽受爭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卻又充滿神祕色彩的白色恐怖時期。

重現歷史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內分為第一法庭、軍事法庭、仁愛樓看守所、兵舍群、汪希苓特區還有人權紀念碑。仁愛看守所的一樓為主要的常設展廳,向前來的民眾展示過往政治犯被帶入看守所後的每個過程,一路從警衛室到押房,第一站的警衛室就讓我震驚不已,牆上掛著手銬,似乎就預示著受難者的命運,被帶進警衛室的這一刻,代表度日如年的鐵窗歲月來臨。接下來的會面室一樣令人感到惆悵,相隔一片厚重的玻璃加上一排排的鐵欄讓人感覺外面的世界是多麼遙不可及,唯一的連結是桌上的電話,拿起電話筒,只有十分鐘的時間交談,放下電話筒就要回到押房,日復一日。


1 進入看守所的政治犯只能隔著玻璃與鐵欄與家人相望
2 重現當時餐廳的景況
3 昔日的醫護室還保留當時的器具

自由!難能可貴!

走過一間間的展示區,前往押房又是另一個世界,湖水綠色的房門一間間打開,活潑的色彩,但這裡可不是令人雀躍的地方,門後的房間就是關著各個政治受難者的押房,陰暗狹小的房間,斑駁的痕跡讓人感到壓迫,整個押房只有一個小縫和底下放飯口可以感受押房外的世界,這裡就是受難者度過鐵窗日子的地方。透過牆面的介紹訴說著政治受難者是如何在押房內生活,我們才得以一步步慢慢認識這個令人恐懼的年代。
Ayo-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

走上仁愛樓的二樓是園區的不定期展廳,而近期剛好是『Ayo-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這個為外籍移工發聲的展覽。國家人權博物館與15 個非政府組織合作,關注外籍勞動者的在台生活,台灣引進外籍移工已三十餘年,對於移工的加入,社會上既對立卻又密不可分。整個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凝視- 生活空間的再發現」、「現場- 不可見的風險外包」、「練習- 明日的平等與共生」,利用三種你我的日常生活以外籍移工的視角揭開他們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危險與艱難。

我們與移工的距離

進入展間你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與移工是如此地靠近,展廳裡的各個物件都貼上了標籤,說明各產業是何時引進外籍移工來台灣做為生產人力,從食品、鋼鐵、紡織,幾乎生活上大大小小接觸的物品都有移工的身影,證明他們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展覽也透過勞動現場向大眾揭示外籍移工危險的生活環境,展廳裡播著工地的聲音,使人彷彿身處工地般。還有從事漁業的移工,從狹小的縫隙中看到糟糕的生活環境,種種的場景還原,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無奈。


4 家庭照護者的心聲
5 物品上的標籤代表引進外籍移工的年份
6 一道道鐵門的後面就是陰暗的押房

兵舍群

一棟棟並列而至的房屋是當時軍人居住的地方,現為展廳之一,走進來便會看到一座大大的牢獄,這裡就是講述看守所的歷史脈絡並記錄當時審判案件的展區,一個個從歷史課本走出的事件,加上空間中播放著鐵鍊聲,讓人就像一同囚禁於此的受難者,使人的心情也不自覺跟著沉重了起來。想了解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一定要來看看,可以深入瞭解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年代。

飛向自由,翱翔天際

園區中還有兩處令人嘆為觀止的裝置藝術,一個是以印度黑石打造的人權紀念碑,每個石頭上都刻了受難者的姓名與受難時間,若年份為紅色代表此受難者最後被宣判死刑處置,而凸出來的碑石代表於獄中死亡的受難者。在人權紀念碑的後方會看到兩面交疊的水泥牆,為園區中的紀念碑廣場,上面的鋼筋做出鳥兒的形狀,代表人權自由就像鳥兒遨遊天際,迎向美好的未來,園區塑造兼具「紀念性、藝術性、文化性」之紀念碑做為園區的追思空間。

地點 :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地址 : 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 號
開放時間 : 星期二至星期日09:00-17:00

閱讀完整內容
就醬玩旅行2022/02月

本文摘錄自‎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就醬玩旅行

2022/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