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1期
華為正成為中國突破美國科技封鎖、實現科技自主的代名詞。華為是怎麼辦到的?為何能成為黃仁勳口中「中國最可畏的科技公司」?我們需要先了解華為的本質:它不是為了賺錢而存在,而是為了勝過美國。
《財訊》 2025/5月 第738期
中國發動狼群戰術搶攻輝達GPU市占,超微則從輝達、英特爾手中搶下訂單,而英特爾則在虧損邊緣掙扎,全球AI市場已經產生質變與量變,晶片三雄正進行一場新的逐利賽局…
商業周刊 2024/9月 第1921期
一紙政府禁令,讓原要高談美好願景的法說會,變成品牌陷入末日危機的「法會」。這就是,高齡五十五歲的中華汽車八月底法說會真實寫照。
今周刊 2024/7月 第1441期
華為一支5G手機收2.5美元權利金,這樣的收費對聯發科來說堪比「天價」等級;如果華為勝訴,恐使聯發科財務面臨極大的壓力。不過,聯發科也不是只有挨打的份⋯⋯。
《財訊》 2024/4月 第709期
AI手機大戰已經拉開序幕,未來手機品牌商要以此決勝負,也帶動新一代產品導入可以實現更好使用者體驗的QLC快閃記憶體。
商業周刊 2024/3月 第1896期
甫於三月十一日閉幕的中國兩會,今年開出的經濟目標是經濟成長率五%、通膨率三%,對面臨通縮壓力的中國而言,其實極具挑戰性。
商業周刊 2023/10月 第1876期
近日「黃仁勳行情」失靈,顯示當前中美局勢,是一場「門」越關越緊的零和賽局,夾在兩強之間,企業恐怕只能選邊站,難以再左右逢源。
理財周刊1062期
華為與蘋果的世紀大比拚,很可能從智慧手機轉戰到電動車。蘋果iPhone手機市場規模頂到天花板,急欲搶救營收成長新動能,而華為失去全球手機舞台,不得不找續命新出路,電動車將繼智慧手機後成為未來科技的新出海口。
先探投資週刊2108期
華為明年以後恐無法再出貨,研調機構臆測華為在中國市占率將衰退到兩成以下,Vivo、Oppo、小米、蘋果和三星電子有機會搶下空出來的市場缺口。
新新聞1742期
對於核心的科技部門,只要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的國際秩序挑戰者,美國就會繼續實行嚴格的政策。這也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過程必會遭遇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