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臺灣特色植物園與標本館

從北到南的綠意行旅


文.圖|編輯部

覺得生活鬱悶時,就來「grass」吧!從都市角落盛放Touch的荷花池,到濱海頑強生長的紅樹林,臺灣氣候與地貌多變的天然環境,孕育出風格各異的植物園與標本館。本文精選九座各具特色的植物園以及兩座標本館,推薦大家親自走訪,感受植物帶來的療癒力量。在多晴的七月,說不定還能攜上紙筆,記錄專屬個人的植物誌。

臺北植物園
Taipei Botanical Garden


臺北植物園位於中正區南海路,創建於1896年、1921年更名,是臺灣第一座植物園,占地約8.2公頃。園區劃分為裸子植物、蕨類、植物分類園、民族植物、水生植物與荷花池等多個主題展示區,蒐集約2000種植物,是台灣植物教學與研究的重要場域,也是臺北都市裡的淨土。值得一提的是,臺北植物園官網貼心提供「開花情報」,盛夏時節備受矚目的荷花池,更設有專門頁面回報即時花況,讓民眾可以擇時前往。滿池荷花,再搭上紅磚綠瓦的復古建築,予人世外桃源之感。

宜蘭福山植物園
Fushan Botanical Garden


福山植物園設置於宜蘭保存良好的天然闊葉森林中,鄰接水源保護區及哈盆自然保留區,總面積約30公頃。植物類分為水生植物、林下植物、蕨類等共十區,涵蓋了台灣中低海拔大部分的植物種類,官網專設「每月植物情報」向民眾介紹福山植物園各時節可留意的多元植物。此外,因福山植物園採用維護當地自然環境的開發及旅遊模式,觀賞植物時,亦有機會與生活在當地的野生動物,如山羌、臺灣獼猴、小鷿鷉、斯文豪氏樹蛙等,來場不期而遇。

臺北典藏植物園
Taipei Collectible Botanical Garden


臺北典藏植物園位於花博公園新生園區內,占地約1公頃,是全臺唯一以單位面積展示植物種類最多的展覽型植物溫室。園區融合綠建築設計與環境教育功能,透過高、中、低海拔模擬環境,呈現臺灣多元的植物生態。館內展出近500種植物,涵蓋臺灣原生植物、多肉、蘭花、蕨類、熱帶與亞熱帶植物、溫帶植物及高山植物等六大展區,並特別展出由中研院彭鏡毅教授提供的秋海棠品種。位於都市、具備空調的植物溫室,可說是夏天半日遊的優秀選擇。

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占地約4.5公頃,以臺灣低海拔具有的特色生態和熱帶雨林為展示主題,戶外有臺灣本土具代表性的生態園區造景,選植各式喬木、灌木、草本、蕨類等原生植種,全園區(含溫室)合計超過800多種植栽。其中的熱帶雨林溫室是一座倣塔造型中國式風味的特殊玻璃溫室。總建築高度約40公尺,展示熱帶雨林植物雨生態的相關主題,內部劃分超高樹、人與植物、熱帶花樹、鹿蕨岩壁、棕櫚斜坡、低地熱帶雨林等小區,展現豐富且繽紛的熱帶雨林景觀。

雲林四湖海岸植物園
Sihu Coastal Botanical Garden


位於雲林縣的四湖海岸植物園,占地約22公頃,由中埔研究中心於1993年成立與管理。瀕臨海岸,年年受東北季風的侵襲,因此成為臺灣海濱植物的研究基地,也是全臺唯一的濱海型植物園。除了設有海岸苗圃區、海岸植物標本園、海岸防風林試驗區,還設有保育栽植區以針對西部濱海濕地植物進行保育工作,種類包括了紅樹林、半紅樹類及濕地植物類等,是一個兼具海岸植物研究、海岸生態、海岸植物保育及海岸育林體系等功能之植物園區。

嘉義樹木園
Chiayi Botanical Garden


位於嘉義東區的嘉義樹木園,占地約8.6公頃,1908年設立,其前身為日治時期之「山仔頂試驗地」,其原為橡膠的苗木生產與試驗地,後多改為熱帶經濟樹種之栽植試驗地,兼具母樹園的功能。由於園內的樹木分種成群栽種,如大葉桃花心木、肯氏南洋杉及黑板樹等,歷經百年歲月,優美林相使其成為嘉義的重要綠地,現與嘉義公園及中間新闢園區,同屬嘉義都會森林公園的一部分。園內一塊「林場風清」的石碑也是著名拍攝點,象徵此處為1948年版的嘉義八景之一。

高雄原生植物園
Kaohsiung Original Botanical Garden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原生植物園是全臺第一座以原生植物為主題的綠化公園。占地約4.66公頃,結合了高低起伏的地形和舊曹公圳原有水渠,以生態工法建造而成。園內大致分為紅樹林區、水生植物區、南部低海拔植物區、珊瑚礁區、海岸林區,以及教育解說中心和植物演化解說廣場。此外,園內亦設有自行車道以及兒童遊憩設施,相當親民。而鄰近的都市森林浴場,種植多樣木本植物,提供更加天然、蓊鬱的綠林體驗。

恆春熱帶植物園
Hengchuen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位於屏東縣恆春鎮的恆春熱帶植物園,歷史可溯至1904年。現在是臺灣僅有且列名世界植物園名錄的熱帶植物園,占地約64公頃,除了未對外開放的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其餘與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重疊。開放區域共分為17個主題展示區,其中多肉植物展示區本因小犬颱風而重創,經一年多修整,於2025年6月重啟。而白榕植物區中茂密的白榕林,令人憶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奇幻小島。順帶一提,該電影真正的取景地──港口白榕園,同樣位於恆春半島,亦為生態環教的重要場域。

金門植物園
Kinmen Botanical Garden


位於金門心臟地帶的金門植物園,由林務所原太武苗圃重新規劃而成,為全臺唯一的離島植物園。占地達26公頃,園內植有華南及金門原生植物達250種,分布於各類植物種源栽植區、溪流生態區、濕地生態與水生植物展示區等區,而沿著園內長達500公尺、由火廣竹組成的竹林廊道向山上走,還能遠眺金門地景。除了生態資源,園區內部具有特殊軍事防禦及戰爭遺址,30多座廢棄碉堡分布其中;園內的老兵故事館也彰顯其為結合戰地特色的植物園。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
Herbarium of Taipei Botanical Garden


臺北植物園內的「腊葉館」,興建於1924年,原為臺灣總督府所屬「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館名中的「腊」字為日本漢字,意指「乾燥」,用以指稱乾燥保存的植物標本。這座館舍為臺灣首座專門典藏植物腊葉標本的設施,標誌著臺灣林業與植物學研究制度化的起點,亦是本地植物分類與調查工作的重要歷史見證。腊葉館目前為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的市定古蹟,見證百年來臺灣植物科學發展的軌跡。館內典藏逾48萬份植物腊葉標本,涵蓋臺灣各地與時代的植物多樣性。其中不乏現今已難以見到的珍稀物種,例如細蕊紅樹、五角金魚藻等,皆為重要的生態與歷史資料。由於標本數量龐大,為維護與研究之便,自2000年起,大部分藏品已轉移至鄰近的森林研究大樓內的植物標本館妥善保存與管理。原腊葉館則轉型為展示空間,呈現臺灣林業與植物研究的發展歷程與代表性成果。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TAI Herbarium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位於臺大校園內,創立於1929年,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腊葉館,是帝大時期第一批落成的建築。館藏主要為本地植物以及部分日本南進政策時所採集的海南島、東南亞、密克羅尼西亞等約6萬份古老標本。近期則移藏臺大森林系標本館(NTUF)至本館,目前總館藏30萬份以上,為全國第二大植物標本館(註)。標本館展示室除週二及週日外開放參觀,展示室中可見以腊葉標本及浸液標本等不同方式製成的植物標本,陳設展櫃亦是日治時期植物學第二講座教授日比野信一所使用的櫃子,具有歷史意義。

註釋: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TAIF)現有標本數量達57萬筆,為全國第一大植物標本館。目前僅提供植物分類之相關研究人士查閱標本,及學校團體參觀教學服務。官網:https://taif.tfri.gov.tw/tw/News. php(2025/6/23查閱)。
閱讀完整內容
古美術2025/7月 第394期

本文摘錄自‎

走訪臺灣特色植物園與標本館

古美術

2025/7月 第3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