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併」後還有下一波?

IT、人才太燒錢,金融業掀2購併潮


文●高士閔 攝影●駱裕隆

台新金併新光金,董事長吳東亮成為「金融新四皇」,新新併一舉,不只結束了吳家兄弟各自爬山的時代,也鬆動了台灣牢不可破的金融版圖。

相比韓國、日本等其他國家,前五大金控可能占據六○%至七○%市場,台灣金融機構小又多,政府擔心存在過度競爭,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推行整併,最早可追溯到二○○六年的中國商銀併交通銀行。然而,這些購併大多是曇花一現,以獨立個案居多,均未成功引發後續購併潮。


▲金融業大併小成趨勢,如今年剛完成的永豐金併京城銀(左);而在「新新併」中搶親失利的中信金,為強化產品線,董事辜仲諒仍可能捲土重來(右)。

金融業IT設備、招募人才成本高
用購併補足產品線,就有餘裕投資


但,近年金融購併潮轉趨頻繁。如富邦金併日盛金、中信金併台灣人壽、玉山金併保德信投信、永豐金併京城銀,新新併更是台灣首宗兩家金控合意購併。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這次是市場機制的結果。」金管會副主委莊琇媛指出,早期的購併案,多半由政府推動,但這幾年的購併卻是由業者發起,目的是想補足公司的產品線。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張明輝解釋,金融業本來就要有「三隻腳」的概念,人壽吸收長期資金、銀行吸收中、短期資金,證券協助銀行吸收近乎無息存款,證券及銀行幫壽險公司拉保險,三者相加,又可以讓投信、投顧的資產規模變大,「收益更好、成本更低。」

尤其,近幾年來黑天鵝頻傳,比如疫情爆發時若無保險業務,成長動能就少一半,但若只有保險業務,最近面對關稅問題,風險又大增,因為保險業的獲利仰賴投資績效,而最近股市情況,只能用慘烈來形容。

「像是看到曙光。」一位金控董事長表示,新光金七成以上業務都是壽險,如果沒有合併案,現在會過得很辛苦;跟台新金合併,財務和業務像是吃了大補丸,雖然經營還是辛苦,卻有了希望。

另一方面,「IT是金融業的下個決勝點,」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產業顧問朱師右指出。

如今,科技和法遵的成本越來越高,也會推動金融機構兩極化,大者更大,中小型機構的壓力倍增。

舉例來說,主動式ETF很賺錢,許多投信都想投入,卻力有未逮,問題就卡在IT設備。一位業內人士分享,光是主動式ETF的系統,就要投資新台幣八千萬元,所以很多投信是做不來的。

貴的也不只有設備,還有人才。

「現在的金融創新,比三十年前還落後。」兆豐金控前副總經理、台科大財金系教授謝劍平感嘆,以前發行的債券都跟美國華爾街的產品一樣,但現在這種產品卻幾乎看不到。

究其原因,美國最好的人才會去金融業,台灣最好的人才卻在科技業。金融業想攬才,薪資就得追上台積電,而這並非不可能,張明輝查過許多台灣金融機構的帳,台灣許多外資分析師的薪水是美國在給,年薪動輒新台幣一、兩千萬元;若薪資能到這種水準,怎麼可能搶不到人才。

產品、科技、法遵、人才,金融業看似挑戰一堆,但購併,恰好都能解決。

若能併到業務互補的公司,產品線變完整,公司市場變大、風險變小,就能更賺錢;資金變充裕,就有餘裕投資科技、延攬人才,決勝未來。


競爭不只同業,新創也來搶生意
中小型金控相對劣勢,淘汰機率高


不過,未來想要再發生跟新新併一樣的大金控併大金控,機會比較小。

謝劍平解釋,台灣前幾大金控都是家族企業,「金控讓他們可以用二、三○%的資金,掌握百分之百的資源。」

但在科技、法遵和人才變貴的情況下,大併小、民併官,可能更加常見。

莊琇媛指出,許多成功企業都是公股行庫的客戶,這些企業主個人的財富管理,公股行庫本應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來滿足,但卻相對不積極。

舉例來說,新加坡、香港等許多國家在做私人銀行業務時都有的保單融資或保費融資,在台灣推動時,公股行庫反應冷淡,但一跟民營機構溝通,他們就很期待,因為銀行借錢給客戶買新保單,等於一份保單,銀行和壽險公司都獲利。

至於大併小,就單純是資源和風險問題。以前一些中小型金控只經營利基市場,也能活很好,但現在只要金融三隻腳缺任何一隻,風浪一來,就算沒有傾覆,跟同業的差距也會加大。

更不用說,現在金融業面對的競爭可不只同業,光是一個行動支付,就有一堆新創來搶生意。朱師右指出,消費者越來越懶,刷一次卡就想解決所有問題,比如去國外聽演唱會,買門票的同時最好就解決機票、旅平險、飯店等所有問題,若金控業務不完整,就會留給對手可乘之機。

短期來說,一些中小型金控或許在利基市場很強,還不用擔心,但長期來看,大型金控會有越來越多籌碼來吸引客戶,而小型金控卻只能守在自己一畝三分地、原地踏步,「不被購併,遲早也會被市場淘汰。」謝劍平表示。

當然,購併也存在挑戰,最大的困難就是工會。台灣金融機構的工會,有的溫和、但有的在捍衛員工權益上會比較兇悍。像南山人壽的工會,過去就曾數次上街抗議;二○一四年開發金控收購萬泰銀行時,工會還去財政部門口示威。

一場合併案中,如果碰到被併方的公司,工會屬於兇悍風格,購併方就得端出更有誠意的保障工作權方案,才有機會成功。


▲國泰世華CUBE App(上)、中信金AI助理(下),背後都是破千人數位團隊和數十億資金支撐,中小型金控難養得起。楊文財攝


金控合併,勢必縮減分行數
加上AI、自動化來臨,恐有裁員潮


但,這種購併條件,未來很難再現。

「你一個地區要兩個分行幹什麼?」張明輝直言,若業務相近的兩家金控合併,重疊的分行勢必會面臨裁撤。

再加上,「自動化讓分行需求變小,」謝劍平就表示,國外已經有不少金控在縮減分行,未來十年,起碼三分之一的金融從業人員會被取代,就算你是儲備幹部,也可能無法倖免,因為AI已經到來,且金控的科技投資越來越大。

總結來說,大者恆大會變成一種趨勢,對有能力的上班族來說,或許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產業資源更豐富,薪資或許還能往上翻兩番,但若你處於容易被取代的職位,可要更小心了。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5月 第1957期

本文摘錄自‎

「新新併」後還有下一波?

商業周刊

2025/5月 第19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