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 去個人化
在某種群體情境中,人們更可能拋棄道德約束,因而忘記了個人的身分而順從群體規範。
你過馬路時會闖紅燈嗎?大家可以在心裡問自己這個問題。或者換個問法:你覺得自己闖紅燈的次數多,還是不闖紅燈的次數多?可能大部分人會說,「我不會闖紅燈」,或者「我很少會闖紅燈」。
但如果去街上觀察,你就會發現,其實闖紅燈這件事很普遍,以至於有一個名詞專門形容它,叫作「中國式過馬路」,意思就是不論路人可通行的綠燈號誌是否亮起,只要有一定的人數,大家就會一起過馬路,和紅綠燈無關。而且事實上,這種不看號誌過馬路的方式無國界之分,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但是,本文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自己不會闖紅燈,實際上卻是會跟著人群一起闖呢?
讓人失去自我感的群體效應
說自己不會闖紅燈,與跟著大家一起闖紅燈過馬路的人可能是同一群人,只是這群人前後的個人狀態不一樣罷了。
那麼,他們哪裡不一樣呢?當我問你「是否會闖紅燈」這個問題時,是把你視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這時你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同時,你的個性與個人意識是非常強烈的,當然會說出符合自己特質或社會規範的答案。
但是當你站在馬路上時,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可能馬路很寬,你急著要去某個地方,或是在等著過馬路的行人特別多,有一瞬間,你發現車子很少,幾乎沒有車了,這時,你前面的人開始走了,後面的人也開始跟著走了,你夾在中間,到底要走還是不走呢?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連想都不想就跟著一起過馬路了。
回到最前面的問題:你頭腦清醒地認為自己不會闖紅燈,又或是不會跟著一群人一起闖紅燈,這兩種情況的差異很大,實際上,其背後就是「個人化」和「去個人化」這兩種極端狀態。
個人化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強的狀態,你會自主地自我調節;而去個人化則是在群體情境下,個體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這時,個人會放棄正常的約束,轉而服從群體的力量。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身處群體中,並感覺到自己被激發,而且是處於匿名狀態時,就有可能執行去個人化的行為。
去個人化是泯滅人性的開端
你注意到去個人化的關鍵因素了嗎?那就是匿名性、被激發和群體的淹沒性。
一、匿名性
二十世紀七○年代,在美國心理學家菲力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的研究中,匿名性這個特點首次獲得重視。
研究者用一個編造的故事來測試一個人在壓力下的創造性,這個壓力就是被電擊的恐懼。研究者讓參與者相信,在實驗中,參與者真的為兩位女性執行電擊,而且是很痛苦的電擊,這些參與者全程都能看到被電擊者的狀態。
實驗採取小群體的方式,每組有四名參與者同時成為電擊執行人。其中有兩位參與者處於匿名狀態,他們穿著一樣的實驗服,只露出眼睛,彼此也都不認識,名字都改為數位編號;而另外兩位參與者則別上名牌。結果,在匿名情境下的去個人化小組,比個人化小組按電鈕的次數多達將近兩倍,並且每次按下電鈕的持續時間也更長。
實驗中的另一個細節則更證明去個人化對人性影響的嚴重性。這兩位被電擊者實際上是研究小組事先安排的「暗樁」,一位被設計成具有非常和善的性格,另一位則被設計成非常不討喜的性格,讓參與者會對這兩個人產生不同的喜好態度。
在電擊開始前,所有人都說自己比較喜歡那位和善的女士。結果,個人化小組的受試者給予和善女性的電擊次數和時間的確較少,態度上有明顯的差別;而去個人化小組的受試者則給予兩位女性的電擊次數都一樣多,時間也一樣長。也就是說,在去個人化的情境下,人們即使對態度和善的人也下得了狠手。這個實驗結論是不是聽上去就讓人毛骨悚然?
二、被激發
這項特點,包括人在去個人化的情境下感受到自己對其他人的支配能力,以及情緒上的激動。比如,在公共的、群體的事件中,一些平時溫和且彬彬有禮的人,可能會變得非常暴力、有攻擊性。
三、群體的淹沒性
這點和匿名性有些類似,但更著重於一個人在群體中體會到的安全感。因為去個人化的研究最早來自對暴動和群體暴力行為的關注。研究結果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做出極端的行為,尤其是極端暴力的行為,是因為人們處在去個人化的狀態下。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每個人都保持自身的個性化,人們會意識到彼此之間的不同,別人會做出的極端暴力行為,自己是做不出來的。但是當大家都穿上相同的衣服或都戴上相同的棒球帽時,人們會覺得自己跟他人是一樣的,那麼他的行為就很可能超出大家的預期。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遊行中,大家要統一穿一樣的衣服,目的就在於去除自己的個性,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樣的。
有一個成語叫「法不責眾」,就特別適合運用在這種情況,意思是如果人數眾多,且大家看起來都一樣的話,就很難追究其中某一個人的責任,那麼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安全了。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網路暴力,就是結合以上這些特色的產物。在網路上進行網路暴力與霸凌的人都特別毒舌,什麼難聽、惡毒的詛咒都罵得出口。如果注意一下這些人的帳號,其頭像、暱稱往往都和真實的長相、姓名無關,這就是匿名的作用。
此外,網路上的言論往往很有煽動性,人們也很快會隨之起舞,在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前就急忙選邊站,還寫下具有情緒性的留言。同時也覺得,那麼多人都在罵,別人肯定不會只注意到自己,而且罵完還覺得很過癮。
事實上,那些讀者很可能平時並不是那種被激發狀態的人,他們的行為只不過是去個人化狀態下的一種發洩。
人際心理學 打造團隊合作的6大生存技能
你如何失去個性? 為什麼變成惡魔? 如何被人影響? 被人控制? 你能分辨周遭的危險分子? 讓人願意幫助你? 精通這6 大法則,成功將無往不利。
︱文/張昕︱
01 你是如何失去個性的?
拉開我們與惡的距離
人是群體性的,任何人都無法離群索居,但我們也永遠要小心任何團體對我們進行的去個人化。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去個人化所激發的人性之惡呢?
一、記住名字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愛德華.迪納爾(Ed. Diener)曾設計一個巧妙的實驗。在萬聖節前夕,研究人員在西雅圖觀察了一千三百五十二個孩子玩「不給糖吃,就惡作劇」的遊戲,發現結伴而行的孩子比單獨行動的孩子多拿到糖的機率要高一倍,匿名的孩子比那些被問及姓名和地址的孩子出現違規行為的機率也高一倍。
我們可以利用匿名的特點瓦解去個人化。比如,當你站在一個小群體的對立面,可以利用叫出他們之中每個人名字的方式,來瓦解小群體的去個人化狀態。
如果你是某個群體中的一員,也要隨時記得自己是誰。就像電影《神隱少女》一樣,記住自己的名字,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走什麼樣的路。
二、布置環境
這裡的環境既可以指外在的社會環境,也可以指一個人周圍的環境。千篇一律的環境容易造成去個人化的暗示;而獨特的環境,如辦公環境、服裝、髮型等,這些可以幫助你保持自我覺察,維持高度自我意識喚醒狀態。
另外,在環境中安裝鏡子、錄影機等,可以有效提升一個人在環境中的自我意識。
三、人性化管理
十多年前,很多大工廠流行統一化管理,廠服、規則、制度,所有事物都千篇一律,於是,誇張的髮型就流行起來,因為全身上下能夠表達個性的地方就只剩下頭髮了。
一般來說,統一化會讓人內心疲累,如果太過壓抑,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心理上的扭曲。
所以,這就提醒管理階層,不能只是一味追求統一化和制度化,也要適當尊重員工的個性化需求,做人性化的管理,才能讓員工發揮最大的潛能。
在群體中容易出現去個人化的現象,而很多時候我們又不得不處在群體當中,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發揮群體的積極作用呢?這一點在之後的文章中會提到…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