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工作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職場本身就是一個大江湖,確認自己的角色與職責,釐清上下班時間的分際,是讓你動力必需要有的邊界感。

文/肖衛


責任邊界:確定自己的角色和職責

職場是一個大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或霸凌。

衛曼青在某家電視台上班,我問她進了新公司之後是否適應?而原本還算開心的她,聽完我的話立刻皺起眉頭……。

原來,初到新公司的她被分配到企劃部。由於是新人,企劃部主管張經理就讓她從打雜做起。入職後,她每天不是幫同事列印資料,就是在開會時給同事們端茶遞水。雖然這些事情繁雜且辛苦,但她卻做得樂此不疲。直到有一天,資深同事王姐請她幫忙列印一個行銷檔案開始……。

記得那天,她幫王姐印好資料,順勢就擺放在王姐辦公桌上。然而第二天王姐看都沒看就直接交給張經理審核。

而張經理在審核這個行銷案時發現有某一個資料裡多填寫了一個0。這還了得!他立刻打內線電話把王姐叫進辦公室,劈頭就問她怎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王姐竟然對張經理說:「我寫完這個行銷案就交給衛曼青去列印紙本,並且叮囑她列印時一定要多看幾次,千萬不能出錯!我哪裡會想到她工作居然這樣草率!」衛曼青聽說這件事後非常吃驚,甚至做好了被辭退的準備,同事們也都對她指指點點,大家都是一副準備看好戲的姿態。

好在這件事並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張經理也算明事理,沒有對衛曼青做出太多批評,只是提醒她以後工作要認真且更仔細一些。

而經過這件事,過程即使有驚無險,衛曼青也開始體會到職場上的複雜。她既感委屈又有一些不解:「為何不是自己的責任,王姐卻要讓自己承擔呢?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職場霸凌呢?」

其實職場就是一個大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或霸凌。一旦遇到有人「甩鍋」給自己,很多人首先的反應就是像衛曼青一樣:「我被同事欺負或霸凌了,天啊!這可怎麼辦才好呢?」

怎麼辦?

我曾見過有人給「背黑鍋」的朋友出餿主意:「像這種公司,建議你還是早點辭職吧。早點辭職就是及時止損!不然你就要像小媳婦一樣熬著。等到有一天你熬成為老員工,媳婦熬成婆,你就可以讓他人為自己『背黑鍋』,報這一箭之仇了!」

其實,在「背黑鍋」的情況下提出辭職,確實是親者痛、仇者快之舉。而透過將來有一天讓他人為自己「背黑鍋」來一雪前恥,卻也可能會得不償失。萬一你遇到了一個容易較真的上司?萬一他查清了事情的真相?那麼,你就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此我的建議是,先瞭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一般來說,職場上之所以會出現上司或同事「甩鍋」給別人的現象,主因是某些人的職場角色與責任邊界出現問題。例如對自己的職位與職責不夠瞭解或劃分不清,時間一長了就會出現推諉、「甩鍋」、互踢皮球等壞現象,進而讓同事或下屬為自己「背鍋」。由此可見,身在職場若要想避免發生推諉、「甩鍋」、互踢皮球等現象,我們就必須瞭解職場中的責任邊界,然後學會對不屬於自己責任邊界內的工作任務說「不」。

責任邊界,通常是指界定自己與他人責任的分割點。在職場中,所謂的責任邊界就是工作任務與職責範圍,以及為完成這些工作任務所需承擔的責任。

要想瞭解自己在職場中的責任邊界,我們又該怎麼做?

首先,要明確自己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整個公司裡,你是主管還是基層員工?在某個部門中,你是主管還是普通員工?甚至是在某一個專案中,你是負責人、管理者,還是執行者?……只有釐清這些關係,我們才能認清自己的職位與職責。

其次,我們要瞭解自己所需負責的具體工作是甚麼。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為他人「背黑鍋」,就是因為不瞭解自己所負責的具體工作室甚麼。例如在一個職位上,自己究竟要負多少責任,哪些事情是歸自己管的,哪些事情是不歸自己管的?

而想瞭解自己的職位與職責,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多讀幾次職位權責說明書。有些公司通常會在新人到職後,提供非常詳細的職位權責說明書。新進員工若想瞭解自己的責任邊界,那麼就要多讀上幾遍,方可確定哪些工作是自己專責的,又有哪些工作並不屬於自己的職責所在。

第二,多與主管溝通。如果公司沒有職位權責說明書,那麼主管就會分工或改以臨場交代工作任務來因應。在主管分工或交代任務後,我們若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建議一定要多問,以便徹底瞭解具體的工作任務。

第三,積極參與相關培訓。很多公司都有針對新進員工的入職培訓,在培訓時會讓員工瞭解自己的工作職位與職責等。因此建議新進員工到職後一定要參加這類培訓,並且認真做筆記。這樣就能明確自己的工作,認清職責。


第四,多與同事溝通。透過與同事溝通,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和職責,再進一步對比,明確職責範圍,避免出現衝突,在溝通中明確彼此的責任邊界,以便最終達成默契。

在明確自己的職責後,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屬於自己分內的工作。至於分外的工作,我們就要看自己的心情或人情。如果同事想偷懶,將他分內的工作交給我們,我們需要問自己的內心是否真想幫忙?畢竟正常來說,我們理應是要學會說「不」的。

但如果同事手上工作實在太多,確實需要幫忙,而我們又剛好有時間,那麼我們自然也要看心情來決定是否伸出援手。即使同事需要幫忙,我們也一定要多留個心眼。例如保留自己是在幫忙的證據;或向同事說明一旦出問題,自己不幫忙承擔任何責任。這樣一來我們就算明確自己的責任邊界,得以避免自己因責任邊界問題而成為「背鍋俠」。

時間邊界:理解工作的時間界限

學會管理時間,明確工作時間界限,避免超時工作而影響身心健康。

伍玉剛是一家直播帶貨公司的主播,他告訴我,雖然自己收入不菲,卻已從公司辭職。辭職原因是工作時間太長,身體有些吃不消。

他是在二O一八年進入這家直播公司並成為帶貨主播。通常每週要上線播報4天,每次直播時間是從晚上6點到12點。

雖然每次直播是6小時的時間,但他要提前3小時到公司。畢竟每次上線直播前都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例如選品、背台詞等,所以每次直播完下線,他都感覺自己快要累死了……。

加上由於公司要求主播必須在鏡頭前保持特別興奮的狀態,長期下來,他總感覺自己快發瘋了。而即使今天不用上線直播,他也要到公司上班,協助拍視頻或做一些行銷、客服之類的工作,工作量依然很大。


直播工作壓力大,時間一長,心理終於出現問題,例如容易焦慮、脾氣變急躁。於是,他權衡再三,不得不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那就是辭職。可是,家裡人卻反對,認為他矯情。因此,他與家人大吵了一架。

他問我:「自己辭職是矯情嗎?是一種錯誤的選擇嗎?」

其實,伍玉剛的辭職不論對錯,這都是他個人的選擇,且不容置疑的是他需要明確自己工作的時間界限。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工作的時間界限,導致他每天都在超時工作❶。

什麼是超時工作呢?

根據《勞基法》第30 條第一項規定,在非變形工時前提下,勞工正常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不得超過40小時。可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每天甚至每週都在超時工作,而超時工作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我們正常的家庭與社交生活。

週末時,我發起了一場同學聚會。那天,其他同學都準時來了,劉彬卻沒來。他發了一個LINE給我:「你們別等我了,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吧!」

我問他怎麼了?

他說:「我原訂下班後去接孩子放學,然後帶他參加聚會。可是現在,部門原定1小時的例行會議已超時20 分鐘,不知什麼時候結束。而我接著還有另一份工作需要處理。所以,我不得不加班。」然後,他又告訴我,自己此時坐在會議室裡看似雲淡風輕,可是心裡卻早已猶如千軍萬馬在奔騰,甚至開始在心裡O S,抱怨會議主持人:「怎麼這麼拖拖拉拉?知不知道你已跨越了你的時間界限?」但他只是私下說說而已,並不敢直接跟同事抱怨。


我告訴劉彬,與其這樣敢怒不敢言,不如明確自己工作的時間界限,並與同事溝通自己確定的時間界限。

身在職場,如何明確自己工作的時間界限呢?我

❶ 根據《勞基法》第32 條規定,超過正常工作時間就是所謂的「延長工作時間」,也就是俗稱的「加班」。加班時間一天不得超過12小時,一個月不得超過46 小時,否則就是超時工作。 閱讀完整內容
big大時商業誌 2025/8月 第108期

本文摘錄自‎

與工作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big大時商業誌

2025/8月 第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