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全民月領一萬 讓年輕人放心追夢
UBI台灣 無條件基本收入改變低薪
一個來自美國的博士生,在台灣串聯國際,提倡發給全民每月一萬至一.二萬元「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個愈來愈多歐美政黨主張、備受矚目的倡議,能解決台灣什麼問題?
文—陳一姍
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而打出名號的楊安澤,目前是紐約市長民調呼聲最高的候選人。除了數學很好,楊安澤最簡明易懂的政見,就是每個人每月給一千美元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
不像傳統福利制度,針對特定人,設各種條件門檻。無條件基本收入強調,不須是貧戶、也沒有工作門檻,每個人定期拿到一筆現金,以應付生活基本所需。這個烏托邦般的「美夢」,在二十一世紀,隨著自動化、人工智慧取代工作,失業陰影大增、貧富差距惡化,突然成為支撐經濟正常運轉的重要工具。新冠疫情中,各國大手筆無條件撒錢,全球已變成UBI的實驗場。
滿足基本生活,才願意冒險
「台灣年輕人薪水實在太低了,無條件基本收入會引導企業提高薪資,」UBI台灣理事長、政大博士生羅泰(Tyler Prochazka)講到,UBI可以幫台灣做什麼。
大學攻讀經濟與國際關係,主攻中國研究,這位在美國中西部單親家庭長大的年輕人,二○一三年因為學校獎學金,第一次有機會出國到中國大陸;一五年第一次到台灣,愛上了自由的空氣,一六年申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政大攻讀博士,定居在台灣。
大學時期因為辯論隊的隊友,正在尋找人生意義的羅泰接觸到UBI,讓更多人也有機會,追求人生意義,成為他的追求。
「我家裡很普通,也不太有錢。我很幸運,我的大學、美國與台灣政府給我獎學金,讓我做想做的事,我也想讓其他人做他們想做的事,」他說。
身為UBI國際網絡活躍份子,他成立UBI台灣,主力就是一群年輕學生。在台灣,他最常與朋友聊到的就是台灣的低薪問題。台灣的經濟成長顯然沒有分到年輕人;沒有家累,年輕人是最容易出國工作的族群,也造成人才外流。
他認為,UBI可以作為一個觸發的工具。根據其政策白皮書,成人每個月一萬到一萬兩千元、小孩每個月六千三百元。這樣的金額雖然可以很省過日子,但也不會奢侈到讓人不去找工作。
但因為基本生活滿足了,年輕人會有底氣挑選工作。這會促使企業、管理者重新思考,自己的薪水是不是太低了,能不能吸引年輕人。「年輕人也可能會選擇一個薪水稍低,但更有興趣與意義的工作,」他解釋,這會讓人願意冒風險,促成社會創新。
會讓人變懶?實驗提出反駁
儘管二○一六年瑞士公投失敗,但過去五年,歐美各國持續進行UBI與傳統福利制度、保險優劣的相關實驗。
許多人擔心,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拿錢,會讓人變得很懶惰。但芬蘭二○一七年起的兩年實驗顯示,跟傳統失業救濟相比,只要承諾,不會因為找到工作,就減少基本收入的金額,這組人反而比傳統領失業給付的組別,多工作六天;而且他們的滿足感、精神狀況與對未來的信心也比較高。
「無條件基本收入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羅泰解釋,當一個社會有太多問題要解決,政府就會設計一大堆制度,結果搞得很複雜,而且不確定提供的公共服務對不對。
這時候,「全世界最有彈性的政策工具就是『錢』,」他認為,拿到一筆錢、有了安全感,人可以彈性運用這些資源,這是為什麼會比較有安全感的原因。
事實上,包括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都表態支持UBI,因為貧富差距、人工智慧引發的失業潮,都將讓現行經濟運作垮掉。當新冠肺炎蔓延時,富人錢滾錢,窮人就業難,UBI的浪潮,不是福利、不是慈善,而是人類的自保之道。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