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超跑、飛天車等高階應用 避開紅海卻難提升產能利用率
一場高雄鋰電池廠大火,重創台泥集團轉型關鍵的電池事業。面對產能利用率低、市場競爭激烈等挑戰,台泥的轉型之路更顯艱辛。 撰文‧陳禹蓁、王子承 一場無情惡火,打亂了台泥集團的能源事業布局。 「電芯是能源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台灣企業應該有機會對能源轉型做出貢獻。」八月十三日晚間,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率總經理程耀輝等集團高階主管舉行記者會,針對一個月前發生的高雄三元鋰電池廠大火,向社會致歉,並宣布自行減薪兩成至年底,但同時也立場堅定地宣誓,台泥不會放棄電芯事業。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8月13日率經營團隊召開記者會,針對三元火災一事致歉外,還再次強調布局電芯事業的決心。台泥提供
台泥認列百億損失 獲利回吐 七月十四日,台泥旗下的三元能源科技位於高雄小港區的鋰電池廠,由於瑕疵電芯半成品被放入「化成半成品常溫靜置區」,引發「熱失控」起火,主要生產設備幾乎被燒毀,導致廠房、設備及存貨帳面損失與拆除、修復費金額高達一六四億元。 雪上加霜的是,三元能源科技今年五月變更意外險投保條件,將單次理賠上限縮小到三十億元,導致扣掉保險理賠後,持股七八%的母公司台泥,仍須認列約一一○億元損失,接近集團去年全年獲利。 發生意外的三元能源科技,是版圖龐大的台泥集團於二○二一年成立、透過旗下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能元科技層層控制的子公司,由張安平親自出任董事長,生產高能量密度、高充放電功率的鋰三元高鎳電池。產品以「Molicel」品牌行銷全球,鎖定電動超跑、電動垂直起降飛機(eVTOL,又稱飛天車)、AI伺服器用電池備援設備(BBU)等高階市場。 隨綠色載具普及, 鋰電池被視為台泥轉型重要支柱,張安平亦持續加碼。 二○一九年,接任台泥董事長兩年的張安平,辭去中橡、信昌化副董事長職務,接任能元科技董座,展現直接主導鋰電池業務發展的企圖心。 二一年,台泥斥資一二○億元在高雄小港紙廠舊址成立三元能源科技,打造全國首座三元電池超級工廠,年產能一.八GW,足供二萬四千輛電動車使用,加上能元既有台南廠產能可達三.二GW。當時台泥估算,新廠於二三年下半年投產後,與台南廠合計每年可生產逾二億顆鋰電池,若二四年產能全開並受惠市場需求,可望創造超過十億美元(約三百億新台幣)產值。 但即使沒有這場意外,三元能源科技的發展,也不如當初預期的樂觀。 翻閱台泥財報,三元廠確實如期於二三年第三季投產,但二四年全年,三元虧損二十億元,連帶使百分之百持有三元的母公司能元虧損擴大至二十三億元。 張安平在今年股東會坦言,三元與能元月產能雖逾二千萬顆,但實際出貨僅七至八百萬顆;火災後,台泥更指出三元上半年產能利用率僅二五%,顯示需求不如預期,甚至有產能過剩隱憂。 事實上,台泥二三年原本宣布與加拿大政府合資,在溫哥華興建三元電池電芯廠,後續也因為三元高雄廠區產能未被充分利用而中途喊停。 三元廠的產能利用率不高,可能與「全球前一%高階應用」的市場定位有關。 去年台泥股東會上,三元廠效益就備受關注。張安平指出,全球許多電池公司規模都比台泥大很多、且在中國有生產基地,而中國品牌電池價格甚至只有台灣製造的Molicel四成;但Molicel技術仍打進全球最先進的eVTOL與超跑供應鏈,有望在下半年小幅獲利,然而根據去年財報數字,目標顯然並未達成。 「張安平一直以來的行事風格,就是打破常規思考。」一位前台泥集團主管推測,張安平選擇高門檻的eVTOL與電動超跑,就是想避開與中國業者間的低價競爭,他的盤算是,跟著這類高階產品研發的電池,通過漫長驗證就有望取得大量訂單,「到時候三元的榮景就來了。」
拚規模 須打進汽車供應鏈 正因為eVTOL、超跑、BBU電池,從性能、安全、跌落、耐熱、防火,都需要經過多年嚴格驗證,所以火災發生後,許多三元客戶第一時間都來台關切。因此業界普遍認為,還在驗證階段的Vertical Aerospace、Archer Aviation等客戶,大概不會因為一場意外而放棄三元。 但即使順利守住既有客戶,三元未來發展仍有挑戰。 一位電動車業界人士分析,Molicel鎖定的電動超跑、電動重機、電動垂直起降飛機,都是尚在發展階段的「未來產品」,即使有天實際走入人類日常生活,需求也遠不及已成熟普及的電動車市場,「就算電動超跑穩定生產,仍屬小眾,全球每年的需求遠少於一般跑車,能創造的營收很有限。」 該人士直言,三元廠若想要擴大生產、降低成本,還是得打進汽車供應鏈,「這時候比的就是價格、產品穩定度和能量密度,綜合來看,還是中國的寧德時代最有競爭力。」 對於三元的技術水準,與三元有合作關係的電池系統組裝公司、行競科技董事長洪裕鈞倒是並不擔心。 「Molicel就是因為能量密度和放電速度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才能拿到國際訂單。」洪裕鈞以近年盛行的油電混合車為例,因需要體積小、輕量化的電池,以容納燃油引擎和電動系統,這點恰好是Molicel產品的優勢。即使價格遠高於中國電池,仍有機會吸引高階客戶下單。 然而,即使Molicel手握技術領先優勢,投資上百億元的廠房付之一炬,可能也給了競爭對手急起直追的機會。 去年接受媒體專訪時,張安平就曾坦言「Molicel技術領先的時間正在縮短」,競爭對手發現台灣電池廠竟能打進電動超跑、飛機供應鏈,而開始研究三元的技術強項、甚至已做出原型產品。

▲由於三元掌握國際客戶關鍵電池零組件,7月14日的大火恐影響後續進度,引來多家國際大廠來台關切。高雄市消防局提供
代工生產計畫 也隱含風險 火災後,台泥表示 Molicel訂單將移往二一年起已認證過的能元科技台南廠生產;張安平也宣布將加速在東南亞的代工生產(OEM)計畫。 由於台泥早在二三年就與中國電池廠天鵬展開技術合作,外界因此推測,張安平口中的代工生產合作對象,可能是在馬來西亞有廠的天鵬。 國泰證券資深研究員呂理舜指出,馬來西亞有成熟的電池生產聚落,韓國、中國都有企業在當地設廠。台泥為避免核心競爭力配方外洩,可能考慮將第一代電池委外代工,把第二、三代高階製程技術留在台灣。 然而此舉也隱含風險。 天鵬本身就是三元的競爭對手之一,而近年投入高功率電池領域的對手愈來愈多, 包含韓國三星SDI、日本Sony、村田製作所,以及寧德時代與ATL合資成立的新能安科技(Ampace)等。另一個潛在隱憂是,為降低斷鏈風險,客戶往往會尋找第二供應商。 據了解,已有三元的航空客戶選擇「買保險」,同時與中國電池廠合作,雖然短期內不至於出現跑單,長遠而言仍可能出現變數。 在水泥業受中國市場需求下降、越南水泥傾銷之際,張安平接掌台泥後,積極布局低碳水泥、綠電與儲能,確實極有遠見。 但在台泥營運面臨挑戰、股價陷入低檔之際發生的一場大火,雖不至於動搖集團基業,卻無疑會讓張安平投注重大心力的能源事業,前路更顯艱辛。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台泥火劫 燒出張安平電池事業挑戰
今周刊
2025/8月 第149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