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車展現場 台灣機車雙雄拚外銷突圍

三陽祭八款新車出征全球 光陽強化地頭蛇經銷商策略


全球規模最大的兩輪殿堂「米蘭車展」上,歐日大廠與中國新勢力齊聚大秀肌肉,台灣機車雙雄三陽、光陽也帶著最新技術與外銷企圖,積極拓展全球市場。

撰文‧曹悅華

每年十一月,與台灣相隔近一萬公里之外的義大利米蘭,總會上演一場專屬於機車世界的年度大戰。站在全球規模最大的兩輪殿堂——米蘭國際摩托車展(EICMA),耳邊眼前盡是引擎的低鳴與金屬反射的冷冽光線,空氣中混著新車烤漆味與觀眾貼近車身時的熱度。這裡不是展示間,而是各國車廠端出最新家底、爭奪全球市場版圖的前線戰場。

歐洲百年車廠、日系大廠、崛起中的中國新勢力全都在秀肌肉,台灣機車雙雄——三陽與光陽,也沒有缺席,雙雙帶著各自的企圖與轉型陣痛,踏上這個全球最殘酷也最公平的舞台。


三陽》機海戰術拚賣百萬輛

三陽今年一口氣端出八款次世代車型,以「機海戰術」彰顯正在加速的全球布局。再度代父出征的少東、三陽董事長室協理吳奕成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強調:「不是台灣賣得好的車款才帶來米蘭,這些車一開始規畫就是全球布局。」

他舉例, 速克達機種BWT配備十四吋大輪圈,是專為南歐崎嶇路面設計;體積更大的ECHS則是為「 人高地廣」的中東市場打造。「研發不難,最難的是市場配對,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新需求何時出現。」他直言。

自二○二二年超車光陽、拿下台灣機車市占第一後,三陽強攻外銷市場的野心更明確。吳奕成認為,台灣是最好的機車實驗場,一旦銷售數據能驗證策略正確,可立刻推向海外,三陽已訂下二七年達到「內外銷合計百萬輛」的目標。

三陽內部統計,今年外銷量預估成長約一成至四十三萬輛,主要成長動能來自中東與中南美洲,全年度(含內銷)可望達七十五萬輛,符合既定節奏。

三陽外銷的核心攻略是「提升反應速度」,首先讓全球三座生產基地、五大據點的市場資料回流台灣,在研發與決策上統一。公司重新建立全球市場調查系統和團隊,從過去十年一變,進化到每一、兩年就要推出吻合新消費型態的產品。

「未來誰先找到出路誰贏。」吳奕成語氣直接。他觀察到年輕族群,不只在意車本身,還希望結合「娛樂化」需求,因此三陽正思考如何打造跨服務的聯網生態系平台,與不同的生活產業合作,提供服務串接,最快二八年問世。

光陽》回歸經銷體系在地化

而距離三陽展場不到兩百公尺、相隔一條走道就是光陽展區,展場的新車款不多,重點放在技術亮點「三向動力科技」(Tri-Power)。這套油電混合系統整合引擎、電池與電動啟動馬達,可在起步時以電推輔助加速,吸引不少經銷商關注。

「台灣已有兩款量產車使用該技術,既然成熟了,當然要全球賣。」光陽董事長柯俊斌受訪時不諱言,雖然搭載此技術,一輛車成本會多兩百美元,「但目前反應都還不錯。」他笑著說。

「國內市場趨於成熟,但全世界市場很大,要趕快搶啊!」甫接掌光陽半年的柯俊斌認為,過去光陽太著重於電動車開發,目前最要緊的不是砸錢衝新品,而是回歸最拿手的經銷體系,重新強化布局。

過去光陽在歐洲與中南美多仰賴「跨國代理商」銷售,表面上覆蓋率高,但實際上「不是地頭蛇就賣不動」。例如,德國代理商同時負責捷克市場,看似一魚兩吃,卻因為不熟悉當地通路與消費習慣,產品反而難以落地。柯俊斌看出問題後,決定全面清查海外布局,採取「能在地化就不再外送」的精準策略,在每個國家尋找更懂市場、更能長期深耕的在地夥伴。

這項策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祕魯。過去光陽始終找不到合適代理商,市場遲遲無法擴張。今年,隨著柯俊斌積極「補洞」,已有多家當地代理商主動洽談合作。

柯俊斌也坦言,過去因為油車新車研發停滯,讓對手三陽在歐洲多地「彎道超車」,今年對光陽仍是艱困的一年。受到關稅與景氣影響,代工訂單縮水至過去的一半,包括BMW、KTM都有掉單情形。所幸明年情況可望好轉,因為光陽已爭取到哈雷四款車款代工,加上川崎沙灘車訂單回流,代工金額預估將反彈。

而今年的米蘭車展,整體氣氛明顯比去年保守。尤其各國的電動機車產品明顯降溫,不僅三陽、光陽放慢腳步,Honda、BMW等國際大廠也絕口不提新電動車的量產計畫。「歐洲電動機車賣不好,大家都虧錢。大品牌不敢量產,只敢出概念車。」一名台灣機車廠高層分析。

唯獨中國車廠卻逆勢而來。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創辦人何柏毅觀察,中國車廠春風、奔達等油車,以及電動機車龍頭雅迪的展區都愈做愈大,車款數量與開發速度驚人,不少車型在歐洲街頭的能見度已大幅上升。「中國的擴張力道非常強,是台灣車廠在外銷上的最大對手,也是國際車廠的最大威脅。」他說。

中國電動車比亞迪讓全球汽車品牌備感威脅,兩輪機車的中國威脅是否也會跟進,值得密切注意。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11月 第1509期

本文摘錄自‎

米蘭車展現場 台灣機車雙雄拚外銷突圍

今周刊

2025/11月 第15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