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股神剖析5大科技夯題材

關鍵問答 從輝達、台積電買進策略談到比特幣發展……


身為擁抱顛覆式創新的代表人物,方舟投資創辦人「女股神」伍德精準布局AI、比特幣等關鍵技術。專訪中伍德也透露她的投資邏輯,以及她如何面對下一波科技革命的趨勢與機會。

撰文‧林怡妏

身為人工智慧最堅定的信徒,人稱「女股神」的方舟投資創辦人凱西.伍德,投資哲學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理念:擁抱顛覆式創新。從電動車先鋒特斯拉、AI晶片霸主輝達、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再到被她視為未來必備資產的比特幣,伍德總能精準押注推動技術浪潮背後的核心力量。

這些新興科技革命浪潮的未來推進方向會怎麼發展?如何衡量相關投資價值?伍德也在專訪中以「直球對決」的態度,給出她堅定相信的真誠答案。

談到人工智慧的崛起,輝達無疑是難以忽略的關鍵角色。然而,相較於對特斯拉堅定不移的態度,不斷宣揚AI革命大未來的伍德,實際上經常調整輝達持股,尤其,她在二○二二年大幅減碼,錯失了二三年起AI熱潮推動的股價飆升,旗下基金績效也因此受到衝擊。


談輝達

謹慎評估不重押
「面臨客戶潛在競爭」


那麼,在這位堪稱AI忠實信徒的股神級操盤人眼中,輝達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難道AI晶片霸主並不符合伍德所謂的「顛覆式創新」?

「無疑的,輝達是一家具備顛覆式創新概念的企業。」面對這道提問,伍德急切地表態強調,輝達的GPU是自駕車「中樞神經系統」的關鍵元件,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中相當重要。她回憶,「早在二○一四年,方舟基金就首度買進了輝達股票,當時股價僅約四美元,」並在該股票漲至四百美元後(均為拆股前價格)賣出大部分持股。「我們參與並見證了輝達的成長歷程。」伍德說。

她也坦言,隨著微軟、亞馬遜、谷歌及Meta 等雲端業者紛紛自研AI晶片,「輝達正面臨來自其核心客戶的潛在競爭。」另一方面,「當輝達產品已獲得廣泛應用,並推升其市值後,我們也開始思考誰會是這些產品的受惠者。」

因此,在伍德的主導下,方舟投資策略由單一持有輝達,開始轉向更廣泛布局人工智慧生態系,包含軟體企業如帕蘭泰爾(Palantir)等。同時她也強調,AI下游應用正迅速擴展,「像是通用汽車便與輝達合作開發自駕平台,這類應用將是下一波機會所在。」

儘管對輝達的評價趨於謹慎,但四月初市場受關稅戰與對中晶片出口限制等利空消息衝擊、輝達股價明顯回檔時,方舟選擇逆勢加碼。創新主動型ETF(ARKK)當月增持輝達逾三十萬股,另外,自主技術與機器人主動型ETF(ARKQ)則自五月起加碼逾十萬股,市值約一千二百萬美元。

從績效來看,四月一日至五月十九日,ARKK漲幅逾二○%,ARKQ亦上漲近十九%,遠優於同期標普五○○指數近六%的漲幅。這顯示,即便方舟對輝達的布局已從早期的重押轉為靈活應對,但輝達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權值股,依然是其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惟與特斯拉的長期堅守不同,伍德對輝達的策略更強調依據估值變化來管理風險。


▲伍德認為輝達將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台積電則可憑藉技術優勢坐穩龍頭寶座。圖左為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為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攝影·陳永錚

談台積電

對自動化充滿信心
「無可取代的角色」


談及輝達,自然也必須論及它的關鍵合作夥伴,且同樣是方舟旗下主動式ETF重要持股——台積電。事實上,台積電與輝達間不僅是密切的技術夥伴,兩者在方舟的故事也有幾分相似。

二三年六月,ARKQ首度納入台積電,買進約九萬八千股。然而,隨著台積電股價攀高,到了隔年二月,方舟首度減碼台積電,出售逾八千五百股。此舉雖是基於估值變化的權衡因應,但也導致方舟基金錯失隨後台積電持續上漲的獲利機會,不僅拖累基金績效,也引發市場對其操作策略的質疑。

不過,相較對輝達的謹慎態度,談到台積電時,伍德語氣中展現著更為樂觀與長遠的信心。伍德表示:「台積電是全球創新領域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之一,不僅技術領先,在晶片製造產業的生態系中亦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

她也巧妙比較自己心中對輝達、台積電的投資價值差異:「輝達正在面臨來自亞馬遜、微軟、Google 等雲端業者的競爭,但這些競爭者卻仍須仰賴台積電進行晶片代工。」伍德強調:「這說明台積電是全球最被信賴的合作夥伴之一。」她更直言,隨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數年,台積電將持續站在人工智慧產業鏈的核心位置,並憑藉著其製程優勢,鞏固市場領導地位。

從持股比例來看,也能一窺方舟對台積電的積極布局。根據最新資料,截至五月十九日,主攻關鍵技術與機器人相關投資的ARKQ,對台積電的持股比重達二.三七%,高於同一基金對輝達二.○四%的持股比重。

不過,隨著台積電面臨愈來愈多國際政治壓力,特別是美國政府不斷推動晶片供應鏈在地化,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市場對其成本結構與經營彈性難免產生疑慮。

對此,伍德抱持正面態度。她指出,即使在美國製造必須承擔較高的人力成本,但台積電透過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技術,預料仍能維持競爭優勢。「自動化,將是『台積電模式』的關鍵!」伍德強調,這也是她認定台積電未來能繼續維持領先地位的信心來源之一。

她並補充,台積電近年在全球的擴張策略,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十分正確,「畢竟台灣存在地震風險,對於像台積電這種重度依賴本地產能的企業來說,多元化布局是必要的。」


▲伍德表示,無人駕駛計程車業務將成為特斯拉未來營收的主要引擎。法新社

談特斯拉

自駕計程車整合技術
「人形機器人會更快」


女股神對特斯拉的堅定信仰,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截至五月十九日,方舟旗下總計六檔主動式ETF中,有三檔ETF把特斯拉列為前三大持股,其中,ARKK對特斯拉的持股比重更超過十二%,是該檔基金的最大持股。儘管特斯拉今年以來股價下跌近一○%,但今年三月她仍大膽預測,特斯拉股價在五年內有望攀升至二六○○美元,幾乎是目前股價的十倍。

然而,檢視特斯拉今年第一季財報,受到交車量下滑等因素影響,整體營收遜於去年同期與市場預期。對此,伍德的看法與特斯拉的「第一季淡季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她表示,在經濟趨緩時期,高單價商品通常表現欠佳,「現在,本來就不是汽車製造商的好時機。」

緊接著,伍德開始對特斯拉的前景逐步拆解,首先強調,特斯拉預計今年內推出售價約三萬美元、價格幾乎為現行款式的一半的平價車款,且預計在六月發表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Robotaxi),「這將迫使分析師對特斯拉的定位改變,從單純的電動車製造商,轉向訂閱型平台商。」

據她研究,「這類平台商的毛利率可達八○%以上,」伍德並預料,五年後,市場對特斯拉的估值當中,有九○%將來自無人駕駛計程車業務,「現在美國Uber費率是每英里收費二至四美元,一旦計程車自動化,每英里只需要二十五分錢,屆時這個市場將有望進一步擴大,達到十兆美元規模。」

更重要的是,「自駕計程車代表的是儲能、AI新技術的整合。」伍德認為,利用自駕計程車,也可以發展出訓練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因此,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有機會可比我們想得更快。」伍德因此格外看好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未來商機。

根據馬斯克今年初的談話,預估今年Optimus將進行小規模生產,主要用於特斯拉內部,若一切順利,Optimus的產量將在二六年增加十倍,一年生產五萬至十萬個機器人。


談比特幣

穩定幣或成交易媒介
「未看見被駭風險」


除了特斯拉,女股神對比特幣的鍾愛也從未改變。她曾直言,未來十年若只能選擇持有一種資產,比起黃金或現金,她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比特幣,強烈展現她對比特幣長期價值的堅定信仰與看多立場。

伍德解釋,看好的主因在於稀缺性,「比特幣的總量上限永遠只有二千一百萬顆,目前,已經挖出近二千萬顆!」她相信,隨著比特幣供給稀缺日益顯著,價格上漲空間也愈大。此外,伍德也提到,川普政府的去監管路線能為整體加密貨幣產業帶來重大利多,進一步支撐資產價值。

她進一步指出,當前多數機構投資人仍未大規模配置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資產,意味整體市場對比特幣等相關資產仍有巨大的資金投入想像空間。

伍德建議,現階段是機構投資人應該更認真看待加密貨幣的時候,「必須開始思考它在資產配置中的角色,選擇你的態度……,像退休基金這類機構,對投資組合有信託責任,若能納入與傳統資產相關性低的標的,例如比特幣,就能有效分散風險,並提升風險調整後的報酬率。」

伍德預測,二○三○年比特幣的「基本情境」目標價位將達七十萬至七十五萬美元間;而在「樂觀情境」下,則可能上看一五○萬美元,以當前比特幣約十萬美元的價格計算,就算只是「基本情境」,也代表將有五八三%的漲幅。這些聽來誇張的預估數字,是她的研究結果,也是她勇敢押注比特幣的信念,但在她的心中,比特幣難道沒有任何風險?

她強調:「除非比特幣的『第一層協議』(Layer 1)遭到駭客入侵,否則,我沒有理由改變看多比特幣的立場。」簡單說,區塊鏈的應用需求可概分為四個層級,其中,「第零層」(Layer 0)是基礎設施,伍德口中的Layer 1,則是承擔數據確認與交易執行、確保系統安全穩定的核心。「但直到今天,我從未見過比特幣核心協議層被成功攻破。」她說。

另方面,對於比特幣能否在有朝一日成為重要的「支付工具」,這位忠實信徒其實是抱持觀望態度。「目前,比特幣主要仍被當成一種『價值儲存工具』,很多人買了以後就是放著,等它升值。」相較之下,「未來,『交易媒介』的角色可能會由穩定幣擔綱。」她補充,穩定幣的崛起有助於虛擬資產普及,同時因多數穩定幣與美元掛勾,也將進一步鞏固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


談AI應用

新藥開發效率躍進 「治療手段正革新」

最後談及人工智慧前景,作為AI最堅定的信徒,伍德毫不掩飾自己的樂觀態度。她直言,AI是人類史上最大一次技術革命與突破,不僅將徹底顛覆產業生態,更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AI技術也將扮演對抗通膨的重要角色。「從過往經驗來看,技術的進步一向能有效降低通膨,AI的普及應用,將能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生產與營運成本,進一步緩解物價壓力。」

而在眾多關於AI的未來應用想像中,「我們認為,最強大的應用將出現在醫療產業。」伍德信心十足地表示,當AI與基因定序等科技結合後,未來不僅能加速藥物開發流程、降低開發成本,更能最終實現出「治癒疾病」的終極目標。

她說出自家研究數據:依傳統作法,開發一款癌症新藥往往需要耗費十三年、投入二十四億美元,才能通過層層臨床試驗並正式上市;但在AI協助下,研發時間有望壓縮至八年,總成本則可能降至六億美元。「這種效率上的躍進,將大幅降低醫療創新的門檻,也提高企業的投資回報潛力。」

伍德特別點名生技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該公司正運用基因編輯與AI技術,治療兩種血液相關疾病:鐮狀細胞病與地中海型貧血症。「過去,這些罕病僅能以『緩解病情』應對,如今,治療手段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她也說起自己投資生涯的起點,一九八○年代,基因科技與單株抗體等創新技術掀起一波醫療革命,也在資本市場催動一波生技熱潮,就類股表現來看,曾經創造出年報酬高達二○%至三○%的盛況。「而如今,隨著AI進入醫療產業的每個環節,我們相信未來的報酬潛力,可能比當年還要更高。」她興奮說道。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5月 第1483期

本文摘錄自‎

女股神剖析5大科技夯題材

今周刊

2025/5月 第14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