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蹲好馬步 台積電如何從台灣走向世界

在高波動、高風險、高資本密集的產業建立一座城池

危機中蹲好馬步,然後跳躍,台積電如何從台灣走向世界


在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拉開了全球金融海嘯的序幕。2008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觸發全球金融危機,股市大跌、消費緊縮,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也包括台積電。

回顧台積電2009年第一季財務報告,營收年減54.8%,稅後純益年減94.5%。也因為業績萎縮,當時的CEO蔡力行資遣840位員工,導致員工上街抗議。

雪上加霜的是,最新40奈米(40nm)節點傳出良率只有40%,過低的良率讓合作夥伴輝達(NVIDIA)嚴重損失(後續台積電賠償金額達上億美元)。此外,還有產品價格的跌幅高於成本跌幅,毛利正在下滑。

在內憂外患夾擊下,創辦人張忠謀回任CEO,重掌經營大權。面對景氣難料的未來,如果你是張忠謀,你會怎麼做?

眼光放長遠,大環境不好仍逆勢投資

第一件事是先救火。他打給所有的主要客戶像是高通(Qualcomm)、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溝通、請被解僱的員工回任;還有,加大投資產能,儘管這件事面臨董事會質疑。

「當時的研發支出大約是營收的5∼6%,我把它改成固定為占營收的8%。改成8%董事會倒沒什麼問題,但一下要把資本支出提高到3倍,這就引起董事會的疑慮了。」張忠謀在接受《Acquired》採訪時說。他最終說服董事會,《張忠謀自傳》寫到,他把資本支出從2009年的26.71億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59.36億美元。結果證實了他的選擇是對的。

台積電2009年年報指出,當時市占率為48%,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指出,到2024年第四季,在全球晶圓代工業中,台積電市占率已達67%。

《器識》提到,曾任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副總裁、通用器材(General Instrument)總經理的張忠謀,認為自己的使命感就是經營世界級的企業。要把公司經營成世界級,有3個關鍵,一是長期經營思維

他曾提到,台灣很多企業追求立竿見影,如果2009年的台積電,只看到眼前市場不景氣,在人才養成、研發上縮手,恐怕對於推進技術、占領市場會趨向保守。

二是客戶需求優先的商業模式,「從終端客戶的需求找技術」,而不是有什麼技術就提供給客戶。《器識》寫到,英特爾共同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對台灣科技業提出一個問題,要做「技術提供者」,還是「最終客戶提供者」?前者指的是單純提供技術,例如組裝代工服務,後者則是思考客戶要什麼,再發展技術。

「客戶的競爭力就是台積的競爭力,客戶的成功便是台積的成功。」台積公司財務資深副總經理暨財務長兼發言人黃仁昭表示,因此,他們在產能規畫上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客戶的成長。

這也體現在台積電的技術推進過程,比如隨著科技發展,2018年領先量產7奈米先進製程,能應用於5G及高效能運算產品,看到摩爾定律(在積體電路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24個月將增加一倍)有天可能達到極限,因此切入封裝領域,發展CoWoS(台積電研發的先進封裝技術),透過晶片堆疊技術,讓效能繼續提升。


不輕易承諾,但承諾就要做到,取得客戶信任,也踩穩底線

最後是價值觀。企業若要走向世界,「誠信正直」(integrity)至關重要,這包括對客戶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全力以赴。

《張忠謀自傳》提到,在2010年蘋果(Apple)上門談合作時,提出極高需求預估,若接下訂單,可能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不接,又錯過大客戶。

最終張忠謀依循價值觀做出決策:「對客戶做他能接受、我們在盡力下也能實現的承諾,然後不計代價,實現這承諾。」最後台積電僅承諾供應一半產能,蘋果也接受了。2013年底產品通過認證,2014年助攻營收衝上251.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創辦人張忠謀的選擇,讓台積電在關鍵時刻壯大;而以「誠信正直」為核心建立的制度,也讓後來者有一致原則可循。如今,這家創立38年的企業不僅站穩世界舞台,仍持續成長。2025年第一季營收年增35.3%,達255.3億美元,截至2025年4月20日,市值位列全球第十大…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5/5月 第246期

本文摘錄自‎

危機中蹲好馬步,然後跳躍,台積電如何從台灣走向世界

經理人月刊

2025/5月 第2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