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支實付險醞釀漲價該減額或停保嗎?

保單損失率飆破2倍,業者不堪負荷


撰文:湯名潔

被視為健康險基石的實支實付醫療險,即將迎來一波波漲價潮,金管會已設定調漲上限:首年最高30%,往後每年得再調升10%。若以最多人投保的「1年期附約、住院醫療雜費20萬」保單來計算,40歲至59歲男性中壯族群的每年保費原本約落在5,000多元至1萬5,000餘元的區間,確定漲價後,第1年的保費可能調升到6,000多元至2萬餘元之間,荷包有感失血(詳見表1),之後若每年再調漲10%,長期累積下來,增加的保費負擔不輕。


實支實付醫療險醞釀調漲,並非保險公司漫天喊價,而是實在「撐不住」。據統計,有些實支實付險的損失率飆破2倍,等於收取100元的保費,保險公司卻要付出超過200元的理賠金,入不敷出的情況相當嚴重。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針對實支實付醫療險不堪負荷的現象,國泰人壽推展處襄理曹嘉峰歸納出4大結構性因素:

原因1》自費項目激增

醫學發展快速,治療方式推陳出新,結合現代人在意治療品質,希望降低後遺症帶來的身心折損,寧願多花錢選擇新型療法與高端醫材,導致醫療支出攀升。

「10年前一台傳統手術可能5萬元就能完成,但如今『達文西』(編按:使用機器手臂的微創手術)快要變成手術的代名詞了,開銷動輒15萬元起跳。」曹嘉峰表示,先進醫療衍生的高額開銷,許多是在實支實付險的理賠範圍內。

原因2》保費供需失衡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國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逾46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19.8%,距離「超高齡社會」的標準20%,只剩一步之遙。老年人口增加、少子化加劇,對於健保與商業醫療險而言,都意味著繳費的人變少、用保險的人變多,這樣的失衡結構,同樣重創實支實付險的存續力。

原因3》副本理賠溢領

過去實支實付險的保戶可以憑醫院開立的醫療收據影本,同時向多家保險公司申請同筆醫療支出,導致類似「花5萬元醫療費、卻可領回20萬元」的不合理現象,加重了實支實付險的虧損程度,直到去年7月,新制才全面取消副本理賠,避免其淪為套利工具。

原因4》業者錯估風險

不少保險業者為搶市占,以低價吸客,結果「收得少、賠得多」,使損失率惡化。2021年「宏泰人壽薰衣草之亂」即是典型案例,當時宏泰人壽推出的「薰衣草醫療健康保險附約(HSA)」因虧損調漲費率,保費最高上調178%,雖遭金管會糾正且停售,但已為實支實付險漲價起跑,開出了第一槍。

對於實支實付醫療險即將漲價,保戶的反應如何?「保費要漲,沒有保戶會樂意。」曹嘉峰直言。但就他在第一線的觀察,保戶的反應大多是「勉為其難,但仍接受」。因為,「會買實支實付險的人,本身就有保險觀念,雖然抱怨保費增加,但最後還是會去接受,」曹嘉峰說:「特別是自己或身邊親友有過手術或癌症治療經驗的保戶,都清楚實支實付險的重要性,更不會選擇減額或停保。」

曹嘉峰表示,實支實付醫療險的核心價值,在於「補位健保」。當健保僅能給付基礎治療時,實支實付險卻能承擔高額自費項目,避免家庭財務因醫療風險陷入崩潰。他舉例,住院時,病房費、手術費之外的其他醫療費用,如設備使用費、特殊材料費、新穎藥物費等等,都被歸在健保不給付的「雜費」大項,雜費往往所費不貲,實支實付險可以彌補健保給付與真實醫療費用之間的缺口。

此外,實支實付險的理賠範圍相對其他醫療險廣泛,不管是耗材、藥物或手術本身,都在其理賠範圍內,保戶更容易取得理賠,在醫學日新月異、許多傳統醫療險無法賠付新治療方式的情況下,實支實付的醫療保障益顯重要。

不宜因漲價放棄
建議保額至少20萬元


既然實支實付醫療險是必要險種,不宜因漲價而放棄,那麼在有限的預算下,民眾該如何配置保單?曹嘉峰表示,在保險規畫中,實支實付醫療險是第一優先,保額至少達20萬元、最好能拉高到30萬元,若是經濟吃緊,可考慮刪減手術險、住院險的額度,因為此兩者的賠付項目亦在實支實付險的保障範圍內。

一次性給付的癌症險也不可或缺。曹嘉峰解釋,癌症帶來的最大衝擊,往往不在治療當下的醫療費用,而是休養期間收入中斷的風險,一次性給付的保單,不僅協助支付醫療費,還能用來支應家庭日常開銷。同理,他也建議加保基礎型的意外險,其保費低廉,卻可填補療養期間的金流缺口,值得配置以應對突發事故。

其他像是重疾險、失能險、長照險、壽險,以及保障退休生活的年金險,則是行有餘力時再補齊。曹嘉峰表示,不妨以「年收入的10%」作為總保費支出的基準線,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可拉高至15%至20%,以獲取更充足的保障。 閱讀完整內容
Smart智富2025/11月 第327期

本文摘錄自‎

實支實付險醞釀漲價該減額或停保嗎?

Smart智富

2025/11月 第3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