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篇》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若有變化 台灣如何警覺並抓住新機會?
這次《逃犯條例》看似香港本土事件,卻引起國際關注,後續對於香港經濟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恐怕無法想像,鄰近香港的台灣,從中該獲得什麼警惕?如何找到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香港憑藉著中國崛起以及與世界接軌的優勢,造就出許多世界級富豪,但現在富豪資產卻紛紛外逃。(圖/達志影像) 採訪、撰文:張嘉伶
香港因《逃犯條例》引發風波,雖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稱「暫緩」修訂工作,但對於香港經濟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恐怕無法想像。一位曾在紐約、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國際金融集團擔任高層主管的香港人Simon,對香港金融中心的發展憂心忡忡,他說,過去選擇在香港長期投資,是選擇投資一個制度,在此制度下,商業機制得以運行,資產價值才能保全,還能吸引源源不絕的資金。若是香港這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漸弱化後,台灣該如何警覺且又能從中找出什麼樣的新機會?
香港這城市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搭飛機僅1小時可達,地小人稠、街道擁擠,搭著地鐵逛金鐘、中環等,高檔的辦公大樓與購物中心林立,然而轉進路邊的大排檔也十分有特色,小小的店面擠滿人,吵雜的環境卻能吃到美味的港式飲茶;從周星馳的電影看到市井小民生活的喜怒哀樂,還可從作家張愛玲筆下《傾城之戀》中一窺香港淺水灣迷人的風情,這樣的香港還滿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富豪開始將資產轉進新加坡
出生於香港的Simon,從爸爸那一代開始,由廣州轉移到香港落地生根,他在美國讀完大學,至紐約開始了金融業的工作,之後又輾轉回到香港,見證了香港從荒蕪小城市到繁華璀璨的國際級大城市,他提到,很多到香港的觀光客感覺香港人偏冷漠,且對於政治無感,只重視自身利益,但在英國殖民的環境下,香港人與國際接軌比較快速,英文能力佳,國際金融大公司都爭相前進香港設點,香港人的薪水也是有國際水準,但在高房租與高物價的壓力下,也造就香港人比較重現實。
香港憑藉著中國崛起以及與世界接軌的優勢,造就出許多世界級富豪,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2018年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在香港擁有1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為853人,是新加坡的2倍以上。
但根據《路透社》報導,從今年2月提出修訂條例以來,已有不少富豪,甚至連中國富豪都籌劃將香港資產轉移至海外,轉進新加坡。見證香港金融發展歷史的Simon說:「香港的價值在於它過往擁抱自由與有獨立法治,如果『送中』條例通過之後,意味香港不再有這個優勢,未來的發展勢必堪憂。」
更奇特的是,這次《逃犯條例》看似香港本土事件,不過因美中貿易大戰對立的情緒下,美國意外丟出兩議題,一是《美國香港關係法》案,另一則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法案。一旦依兩法案評估結果,若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恐將讓美企撤出在港投資,中國失去貿易戰下的關稅避風港,國際對港幣失去信心,這對香港、中國來說是相當可怕的震撼彈。
眼見這場風暴已引起國際關注,過往對政治無感的香港年輕人開始思考,要拿回香港自己的獨特性與自主性,大小衝突不斷,更讓不少香港人思考要移民來台灣,2018年已有1,267名港澳居民取得台灣身分證,是4年前的近1倍。而2019年1到4月有400位香港人移民台灣,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甚至傳出有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寧願降薪,也要移民台灣。這群人會考慮移民,主要是香港政治氛圍與社會動盪日趨嚴重,加上物價、房租壓力過大,且台灣的移民門檻較歐美低,因而選擇來台定居。
台灣想拿下亞太金融中心地位挑戰不小
鄰近香港的台灣人,應該也要在此時間點有些體悟,目前定居在台灣的Simon就說,「錢會選擇想要流去安全的地方」,但台灣有沒有這個本事拿到亞太金融中心,他也不諱言這難度真的不小,而這也是過往台灣金融業格局一直伸展不開的困境,包括金融專業人才不足、國銀偏保守經營、賦稅法令以及金融商品種類不夠多元等問題。
在金融業人才的部分,Simon認為外商銀行普遍擁有雙語專業人才的優勢,而本土銀行甚至是公股行庫,可能因國際級的金融商品種類較少,讓國內的金融人才也較缺乏這樣的國際經驗來做判斷以及產品價格決定,且能用英文進行金融交易的專業人員數量確實較少,要培養具有國際觀以及雙語能力的金融人才十分重要。
過往的賦稅法令也讓不少資金停泊國外避風港,幸而近期政府已訂定海外資金匯回專法,恰逢此時機點,台灣銀行界也搶新商機,透過設立信託專戶,有機會擴大高階投資理財這塊領域。不過要做到頂級財富管理,恐怕還是得有更多元的金融商品可以選擇,以及同時提升理財專員的素質,否則高資產客戶不見得會願意將錢轉進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