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廣告失靈,全球6,000億美元行銷預算大洗牌
MarTech 行銷科技新浪潮
我們每天可以接觸到3,500個品牌,平均每分鐘會看到2.4個,這麼多企業在競逐你的眼球,你,為誰停留?你可能厭倦廣告,總是毫不猶豫按下「×」,也說不出上一支看過的廣告是什麼內容,但有一波蠢蠢欲動的新勢力,正在掀起革命浪潮。這股力量是MarTech,當行銷遇上科技,品牌要的不只是你的目光,它們要走進你家客廳、臥室,還有私密的對話裡,找出一條捷徑直入你的心房。
採訪.撰文/蕭閔云‧陳君毅‧高敬原‧程倚華‧吳元熙‧唐子晴 攝影/蔡仁譯.賀大新 美術/陳美如 編輯/林美欣
不用費心尋找這些人了,他們走了,而且永遠不會再回來。——《故事行銷聖經》
這 是一群極力將廣告逐出生活之外的人,他們厭惡瀏覽網頁時被中斷,痛恨令人出戲的插播,更別說那些容易誤點的廣告,簡直令人髮指。
《故事行銷聖經》開篇用斗大的標題定義,這是一個「拒絕廣告的時代」,人們逃進沒有廣告的「付費訂閱服務」中、「廣告封鎖工具」開闢的清淨天地裡,幾個簡單的數字可以告訴你,這群人的規模遠比想像還要大:
‧ 提供無廣告的串流影音服務Netflix,有1.51億訂閱用戶,每天占據全球1.64億小時的注意力
‧ 2017年全球有6.15億台裝置安裝了廣告封鎖軟體,相較前一年成長了30%
行銷危機正如火如荼地上演著,所有證據都尖叫著廣告失靈,但全球總廣告支出卻來到6,000億美元新高,這些錢又都用在了哪裡?
調研機構Gartner針對全球品牌行銷長(CMO)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2018年行銷長們對於口袋裡的錢,有了全新的分配。其中拿走了近三分之一預算、成為品牌最大投資的領域是:行銷科技(MarTech)。
「行銷(marketing)+科技(technology)」不是新概念。根據MarTe ch之父史考特•布林克(Scott Brinker)定義,MarTech泛指一切優化行銷工作的科技方法,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電腦開始能儲存大量消費者資訊時,不過產業爆炸性成長期卻在後頭。2011年,專注MarTech的公司僅150家,2019年來到7,040家,成長逾45倍。
MarTech大爆發的主因,來自科技克服了三個傳統行銷的痛點。
放棄逃離廣告的人,抓住「對的人」
回到文章開頭,那些「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人」,他們真的找不回來了嗎?其實這群人逃離的不是品牌,是鋪天蓋地、與自己無關的廣告,而MarTech改變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品牌找到會愛上它的消費者。
「許多中小企業主碰到的問題是『不知道市場有多大』,」數位行銷公司安布思沛台灣執行長蔡秀麗說,「他們不知道透過網路,自家的產品到底可以賣給哪些人。」
安布思沛台灣顧問服務總經理王蓉平,分享了一個客戶的案例:某電器品牌客戶推出了一款高畫質、護眼的4D電視機,最初認為只有男性專業級影音玩家會願意掏錢,沒想到針對市調與搜尋數據加以研究後,發現其實還有一群高潛力消費者是品牌原先完全沒想到的:媽媽。
這群在乎孩子視力健康的媽媽當中,包含了職業婦女,除了關心功能外,還在意安裝流程麻不麻煩、電視尺寸與客廳的格局是否相符等,於是針對這些需求,他們重新擬定行銷策略,最後為品牌創造了96%新客流量成長。
在科技的助攻下,品牌可以找到有高度需求的客群,而且結果往往出乎意料。
第二件事是,老闆們的思維開始轉變了。
「投了錢,就要看到成效。」這話現在聽來相當合理,但傳統廣告卻做不到。過去,行銷部門被視為「花錢」的單位,就算砸重金拍攝高品質廣告片,也只能換回一些模糊的收視人數、曝光率等,然而當科技元素加入後,每筆行銷預算究竟為品牌增加多少粉絲、帶來多少銷售、轉換效果如何,全都一目瞭然,甚至細緻到每筆訂單是從Instagram限時動態來的、還是聯播網廣告,或是來自YouTuber的推薦助攻,都一清二楚。
「現在品牌主已經不要看觸及、按讚這種數據,他們要看到的是實際帶來的銷售。」奧美亞洲區消費者互動及行銷技術總裁任仕林(Sheilen Rathod)說。
這波行銷革命,讓奧美這類老牌廣告公司也面臨了新挑戰——廣告人也要開始懂技術。任仕林分享,奧美光是在亞洲就有70 0位專職負責MarTech業務的員工,相關人力在過去幾年以倍增的速度成長。因為客戶不只要精美的廣告片了,他們要的是整體的行銷策略,他們要的是實際的「成果」。
“現在品牌主已經不要看觸及、按讚這種數據了,他們要看的是實際帶來的銷售。——奧美亞洲區消費者互動及行銷技術總裁任仕林”
“中小企業主不知道他們的消費者在哪裡,不知道透過網路可以觸及的市場其實非常大。——安布思沛台灣執行長蔡秀麗”
數位時代2019.09 BUSINESSNEXT
資料來源:Gartner
消費者回饋,成企業「鑲金」資產
第三件事:企業開始重視、也終於能夠掌握消費者的真實反應。
全球最大日用品龍頭P&G,旗下擁有SK-II、幫寶適、Olay等金母雞品牌,在1924年開創了消費者洞察研究,最初的做法是挨家挨戶敲門詢問:「我可以問你一些問題嗎?」「我可以進去看你怎麼使用我們家的產品嗎?」但現在行銷人不必沿路訪談了,靠著分析網路蒐集而來的使用者足跡,品牌能挖掘更多商機。
以牙膏為例,P&G觀察在電商平台上,有一群會買美白牙膏的女性,也都買了鮮豔色彩的唇膏,於是得出一個結論:牙齒顏色也是妝容的一部分。以此洞察為核心,設計了一檔行銷活動,創下亮眼的成績。
MarTech證明了自己的能耐,市場也迎來了對行銷科技需求的高點。企業採用MarTech的動機前所未有地強烈,行銷長紛紛撥出最大塊預算,投入到行銷技術領域裡,但這背後的驅動力,除了MarTech突破上述的三大難關之外,還來自行銷領域面臨的全新挑戰。
你如何提升顧客忠誠度?
「流量廣告費跟房租其實已經沒有太大分別了,」MarTech新創、漸強實驗室執行長薛覲,用一個簡單的對比來解釋,「你花廣告費讓一定的人次造訪你網路上的『商店』,跟你花錢租一間店面能接觸到的人流,差距已經不大了。」
這反應的其實是一個簡單的供需現象。當廣告預算還未全面向網路挪移時,早期投資數位行銷的企業,享受了一波流量紅利。當時的Facebook觸及率之高、Google關鍵字廣告轉換之好,而程序化技術更是讓廣告全面地包圍消費者⋯⋯行銷人開始大手大腳地撒錢買流量,因為一切實在是太划算了。直到幾乎所有品牌都加入了這個戰局,需求飆升、供給不變,紅利消耗殆盡,流量就開始越來越貴。
除了成本提高的挑戰之外,還有一個來自「小餅乾(Cookie)」的難題。
2018年,先是Facebook被踢爆了劍橋分析資料外洩的世紀大醜聞,接著歐盟史上最嚴個資法GDPR上路,一連串事件下來,隱私保護的意識被喚醒,大眾將目光聚焦到了廣告資料的使用上。其中追蹤網路行為的關鍵技術「Cookie」就成了箭靶。
你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才在A站點了一則外套的廣告,接著就持續在B站、C站、D站上看到同樣的廣告,這就是Cookie的功能,讓廣告商可以追蹤用戶的足跡,而這件事在隱私意識高漲的今天,備受排斥。
瀏覽器業者紛紛宣布更新Cookie政策,以隱私守護者自居的蘋果,限制了Cookie的使用壽命;Google與微軟則提高門檻,限縮廠商可以取用Cookie的權限。巨頭的大刀揮下,以Cookie技術為核心的MarTech廠商傷得慘重,而依賴這些廠商發送廣告的客戶也備受威脅。
當品牌意識到仰賴第三方數據(以追蹤Cookie為主)不管用了,才又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握有多少籌碼,發現比起不斷開發新的客群,留住那些老客戶才是長久之計,紛紛苦思該怎麼擴充會員、讓顧客黏住自己。
於是待解的問題一一浮出:要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品牌得用更有趣的方式說故事;想提升顧客的忠誠度,則需提供更即時、更個人化的服務;而過去只有年齡、性別的會員資料根本不夠,品牌勢必得掌握更細緻的消費者數據⋯⋯這些,全都需要MarTech。
廣告失靈了,但新行銷正在脫胎換骨,準備浴火重生,不管你是行銷人還是廣告主,MarTech是你必備的軍武,來,我們一起,讓子彈上膛!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行銷科技新浪潮
數位時代
2019/第30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