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川普當選,為什麼不可預測的事一再發生?
在發現澳洲之前,人們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想法已經被人們確認千萬次,因為他們經驗範圍內的天鵝都是這個樣直到有一天,有人在澳洲發現第一隻黑天鵝⋯⋯。
對於鳥類學家而言,這也許只是個有趣的意外。然而,這個故事卻隱藏更深的涵義:人類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東西有嚴重的局限,一個單一觀察,就能讓驗證千萬次的推論失效。
這也是《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以「黑天鵝」比喻:不可預測、衝擊力強的事件,發生後我們會試圖編造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隨機。如果不想被自己的經驗限制,發現世界真正的樣貌,你得先了解不確定性對我們的影響。
危機評估、控管都是徒勞,不如跟隨變動,找尋發展機會
現在買房是最好的時機,貸款利率比租房子還便宜!」電視上的分析師說道,並從數據上可以預測,未來幾年的景氣會持續走高。
一個星期之後,「次級房貸風暴的發生,早就有徵兆了,金融商品連業內人都看不懂,怎麼可能不出問題。」同樣一位分析師,一邊說一邊露出「早知如此」的神情。
2007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危機後,問每個人原因,都一副「早知道」的表情,好像遺忘了在危機發生前說過的話。更重要的是,類似的情境總是不停發生,像是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當選,事前沒人認為他會選上,媒體、專家學者卻在事後分析他能當選的原因,像是他的數據分析團隊很強,試圖解釋川普的當選早有跡象可以預測。
面對這些前後不一的說詞,《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直接表明:「我們就是不可能預測。」
事情比你想像的更隨機,我們就是不能預測
2007年,塔雷伯出版了《黑天鵝效應》(英文版出版時間),解釋「稀有事件」,也就是俗稱的「黑天鵝」為什麼無法預測,以及人為什麼總是認為自己可以預測。沒想到這本書出版不到一年,2008年就爆發「金融海嘯」,這個突如其來卻又對全世界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恰好都與書中所提的稀有事件極為相似,感覺像是塔雷伯「預測」到了金融海嘯的發生。這使他的書跟著爆紅,盤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榜一年有餘。
其實早在2001年,塔雷伯第一本書《隨機騙局》(英文版出版時間),就探討了「社會大眾都低估隨機性在真實世界中占的比重。」例如「運氣」就是一種隨機性,只是「多數人都低估了運氣在成功中占的比重。」
第二本書《黑天鵝效應》的爆紅,剛好印證塔雷伯的說法:成功(暢銷)帶有運氣成分。
然而,《黑天鵝效應》和《隨機騙局》雖然呼籲,低估「稀有事件」,會為每個人的生活帶來極大衝擊,卻沒有告訴讀者「該怎麼辦?」所以在2012年,第三本書《反脆弱》誕生(英文版出版時間)。它的解決方案,則是比誰能更快在傷害中站起來。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像是A和B一樣被老虎(不可避免)追,A不需要打敗老虎,只要跑得比B快就好。
總結來說,《隨機騙局》,解釋你為什麼要重視隨機性(why);《黑天鵝效應》,講解隨機性是什麼(what);《反脆弱》,是面對隨機性,你該怎麼辦(how)。
但塔雷伯在寫作過程卻發現,我們現在的社會,由於分工、組織結構改變,可能促成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同樣以老虎的例子,古代的勇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使得風險(可能被老虎吃掉)和利益(打敗老虎成名)都是由一人所擔;現代人卻是「好處自己拿,風險他人承擔。」反而制定更容易造成危機的決策。
制度可能是危險推手,促使我們利用別人來得利
例如企業經理人為了短期績效與分紅,制定短期可獲利的策略,任期到了就走人,但10年後企業可能會因為當初短視的投資而倒閉,受到嚴重影響的卻是企業擁有者或以這份工作維生的員工。風險和利益的不對稱,使得少數人得利,多數人卻得承擔不良後果。
所以在2018年,他出版了《不對稱陷阱》,揭露各種領域的不對稱現象,並強調如果事情和個人能有「切身利害」,意即風險和利益都由自己承擔,考慮事情就會更全面。
但他也指出,法律、規範對有心人來說總是找得到漏洞可鑽,只有當人們的倫理道德意識提高,才有可能在決策時,不把風險轉嫁給別人。
另一方面,他還剖析社會中其實處處都可以看到「不對稱」現象,差別只在於你用它來轉嫁風險,還是從中發現機會。例如,多數服從少數案例,像是英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只占3∼4%,但肉品卻有非常高的比例通過清真認證,像紐西蘭進口的羊肉就有70%。穆斯林因為信仰,只吃清真認證的食品,但一般人卻是有無認證都吃。既然如此,不如賣有清真認證的食物,兩個客群都能打到。結果就造就多數人服從少數人喜好的不對稱狀況。
放下試圖掌控的想法,學習如何在黑天鵝中存活
塔雷伯用了4本書,解釋為什麼正確理解「黑天鵝」很重要。因為一旦黑天鵝事件發生,對我們的影響和衝擊都很大,而且你就是無法預防。雖然我們無法提前防範,你還是可以透過塔雷伯寫到的觀念,學習如何在黑天鵝事件中存活,或至少減低黑天鵝帶來的傷害。
只是,塔雷伯的一系列書籍,都是以「隨筆」的方法進行,也就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並強調他不寫「不是親眼目睹或獨立發展研究出來的東西」。
換句話說,所有內容都是他的親身經歷,而非因為某一個作者很權威,就全盤引用對方研究。塔雷伯進一步說明,提到許多人即便是自己的領域,做的和說的是兩回事。《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就曾做了研究,以不用統計學術語寫成的統計問題,問統計學家:「假設你住的地方有兩家醫院,一大一小,其中一家生男嬰的比例為60%,是哪一家?」學者多回答,大醫院。然而,就統計上來看,長期平均男女誕生率為各50%,而大醫院去的人多,應該更接近長期平均值才對。
為了證明自己是「知行合一」的人,在文章中,常常一個論點,塔雷伯會用3個以上領域的案例支撐,這導致他完整論述一個論點需要十幾頁的篇幅,相比一般書籍,論點、證據、應對方法通常在同一段,幾乎不會超過兩頁,這難免會造成讀者閱讀理解的難度。
所以,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黑天鵝的概念,這次的企畫,我們先介紹塔雷伯的著作與主要概念,包含黑天鵝是什麼、反脆弱的定義等;接著講解讓我們不容易看見黑天鵝的心理偏誤;最後,帶到面對黑天鵝,我們該怎麼應對,才能從中減少傷害或得利…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