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開始研究懷舊時我還在念大學感這個主題非常有興趣。我也熱衷於欣賞,對於時間科幻電影,尤其是跟時間旅行有關的。許多人也都跟我一樣,喜歡思考未來的日子會是什麼樣子。 在第一次研究中,我設計了一項實驗,以弄清楚人們在聽到悅耳或刺耳的聲音時,心裡的時間感是否會不同。我發現,聽到不愉快的聲音,時間感會更漫長(我知道這並不是令人震驚的發現)。雖然這項研究我有很多思慮不周之處,但在許多教授的鼓勵下,我決定要以心理學研究作為畢生職志,用科學方法去研究人類的心智。 念研究所時,我仍然對時間心理學深感興趣。想想看,人們運用想像力來連結過去和未來,不只是為了娛樂自己而已。大家都喜歡想像不同時空下的生活,包括古羅馬的戰士、西部牛仔或是《星艦迷航記》中的太空探險家。除此以外,心理上的時空旅行還有其他功能;學習、成長以及應對當前的各種挑戰與壓力。 事實證明,許多心理學家都對時間心理學感興趣。在英國,有兩位社會心理學家(後來成為我好同事)也在研究人們對於自己的過往有哪些情感。他們是南安普頓大學的賽德凱茲(Constantine Sedikides)和維爾德舒特(TimWildschut)。而我和指導教授阿爾恩特(JamieArndt)則在密蘇里大學做研究。當這兩個研究團隊得知彼此的存在後,便決定攜手努力、共同合作。 思鄉病 懷舊有助於理解自身的生活意義。 二十年多來,我們的研究團隊與眾多學者系統性地研究了懷舊的心理機制,並強調,懷舊可以改善生活。不過長期以來,其他學者和醫療專業人士卻不這麼認為。他們的負面觀點可以追溯到一六八八年,當時有位瑞士醫生霍費爾(Johannes Hofer)創造了「懷舊」(nostalgia)這個詞。 當年歐洲戰爭不斷,許多瑞士士兵遠離家鄉,霍費爾認為他們大多有思鄉病。懷舊這個詞是由兩個希臘詞所組成的:返回故鄉(nostos)以及痛苦(algos)。換句話說,就是渴望返回故鄉所引起的痛苦。 霍費爾判定,思鄉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問題。士兵們渴望返鄉,內心夾雜了悲傷、焦慮等情緒,還有疲勞、失眠、心律不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燒等症狀。有些人病情嚴重到得退役。最終,霍費爾認為這是一種神經性疾病,病因是「動物精神在中腦的纖維裡不斷震動,而對祖國的印象深深附著在那些纖維上」。 霍費爾將思鄉視為疾病,當時的醫師也大都接受這項觀點,但對於病因的看法是分歧的。一位醫生認為:「思想病是大氣壓力的急劇變化所引起的。身體承受巨大壓力,血液不斷被推向大腦,所以產生了明顯的情緒問題。」 因此,在低海拔地區作戰的士兵特別嚴重,因為他們的故鄉是在高海拔地區。既然思鄉是瑞士人的專屬疾病,所以有的醫生還認定,阿爾卑斯山脈中的牛鈴鏗鏘作響,導致瑞士人的耳膜和大腦長期受損。 直到十九世紀,思鄉還一直被視為是某種疾病,但已不限於瑞士士兵;英國、法國和德國軍方也都有類似的病歷紀錄。在美國內戰期間,北軍的報告指出,許多在南方作戰的北方人染上此病、需要接受治療。有些學者甚至提出,狗、貓、馬與牛也有可能會患上這種病。這些看法並不奇怪,因為當時學界普遍認為,思鄉病並不限定於特定的群體。然而,後來的醫生都未能找到這種心情與身體病症的具體關聯,所以慢慢放棄這種觀點。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學者還挑戰了當時蔚為主流的疾病觀點。他們指出,對過去的想望其實會在心中喚起正面的情緒。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在《人與動物之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寫道:「對往事所產生的溫情,是很難分析的;它似乎是由愛、喜悅和同情心所組成的。這些都是令人愉快的感情。不過,若是往事令人非常遺憾,或是聽到以前有人或動物被折磨,我們就會產生恐懼感。」然而,大多數人還是把懷舊視為是負面的感受。 二十世紀初現代心理學興起後,醫界開始從另一種角度理解懷舊,也就把它當成精神問題。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懷舊是一種憂鬱症:患者執著於童年的回憶,因而心態停滯不前。也就是說,這些患者在潛意識中希望回歸胎兒的狀態。懷舊依然被視為負面狀態,只是從身體疾病轉變為精神問題。 在這段時期,專家對於懷舊的看法有所轉變。最初,他們認為,懷舊與思鄉情結密切相關,患者太渴望回歸家鄉才會生病。但到了二十世紀,心理學家開始意識到,對過去的渴望不局限於家鄉,也會涉及物品、人物甚至是抽象事物。例如懷念自由的青春歲月或當兵的日子、想念以前的同學或情人、回想以前熱愛的運動或某些心情。 因此,懷舊和思鄉這兩種概念逐漸被區分開來。有些研究人員著重在離鄉所引起的焦慮和情緒,即思鄉病(homesickness)。有些學者更廣泛地去分析其他的懷舊情感。雖然思鄉病令人痛苦,但學界逐漸認為,懷舊是更加複雜的情感。 此外,心理學家也開始意識到,對過去的渴望也有正向的一面。雖然某些人事物不復存在會令人感到痛苦,但也會帶來愉快的感覺。也就是說,懷舊是一種深刻而複雜的情感。慢慢地,學界便不再堅持懷舊是某種精神疾病。 在那之後,學者和研究人員便開始探索懷舊的好處;如果它能產生正向情緒,那麼也許就有心理價值。一九七九年,社會學家弗雷德.戴維斯(Fred Davis)在他的專著《遙想昨日:懷舊社會學》(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中提到: 懷舊有助於應對生活的重大變化。我們會更懂得欣賞以前的自己,並放下不愉快的回憶,以正向的方式重新詮釋自己過往那些矛盾、古怪又不被理解的一面。這樣一來,就能確立自我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定位。 換句話說,懷舊有助於幫助人們理解自身的生活意義。在本書後半段,我會提到各種相關研究,以說明它有助於創建和維護自己人生故事的連續性。 許多臨床心理學家也開始思考懷舊的療效。實驗證明,透過懷舊,失智症患者就能保有些許的自我認同。專家也發現,懷舊也有助於應對失落與創傷。 儘管專家們的態度有所改變,但相關研究仍然很稀少,所以懷舊對心理健康有哪些好處,都停留在推測階段。想要了解懷舊包含哪些感受以及它會帶來的助益或傷害,還需要更多系統性的科學研究。

懷舊經濟學 科學家用量化方法研究懷舊,首度出現在市場行銷和消費心理學領域。研究人員觀察到,終其一生,我們都會特別喜歡自己在少年和青年時期所購買的產品,以及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等。對於成年人及中老年人來說,當前社會所流行的音樂、電影明星和玩具模型,就沒有那麼多吸引力了。 仔細想想你的消費選擇和習慣。你是否感覺到,現今的流行樂不如你年輕時的好聽?電影公司為何不再製作那麼經典的電影?回想少年時期,雖然覺得自己那時的穿著荒謬又好笑,內心卻仍舊偏愛那種風格。 有些人比較跟得上時代,能接受新的音樂、電影和時尚,但仍偏愛自己年輕時期的流行文化。音樂和電影的串流平台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網路上有無數的懷舊電影、音樂專輯和電視節目。 研究人員進一步反駁傳統觀點,強調懷舊不是精神問題。許多人對年輕時期的經歷有正向的情感,所以才會花費時間與金錢去接觸那些人事物,而且還得透過當代的新科技。 許多電影和節目都是為了迎合懷舊市場而製作的,並結合了新的拍攝技巧與特效。例如在新一波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和影集中,不但經典的角色重新回歸,視覺效果更是驚人。當然片商也會引入新的角色和情節,但一定要連結過去的故事,票房才會賣座。迪士尼近年來製作的新影集便是一例…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