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硬體製造邁向高值應用新紀元
臺灣無人機產業結合資通訊優勢與在地創新能量,正快速由硬體製造邁向整合應用,拓展至農業、能源、物流與災防等多元領域。出口動能強勁,並藉「非紅供應鏈」成為國際信賴夥伴。 文/方文章 圖/陳素芳 在臺灣東部的重安部落,一場融合傳統與科技的實驗正悄然展開。透過與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亞太雨林野生咖啡保育協會合作,阿美族族人運用搭載LiDAR、多光譜儀與AI的無人機,建構出「雨林咖啡智慧溯源系統」,從生長監測、病蟲害分析到核糖核酸驗證一連串的溯源管理,成功搶進海內外大型通路。

▲發展無人機產業,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揚強調,實際營運並獲利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
從雨林到防救災 無人機跨域應用成形 在全球日益重視公平貿易與產地透明的趨勢下,東海岸原住民部落的做法正好切中市場需求。實際上,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早於2016 年在東帝汶即部署無人機,針對超過30 萬公頃的雨林咖啡林地進行大規模勘查,面積相當於臺灣國土的三分之二。此外,印尼、馬來西亞與非洲亦陸續展開類似的種植與監測計畫。協會理事長張揚表示,透過溯源管理系統,每顆咖啡豆都有一張「護照」,清楚記錄其生長位置與栽培方式,可供應給集體採購的星巴克、Walmart、全家、大潤發等海內外大型通路,這種商業模式年銷量已超過10 萬噸。 除了「雨林咖啡智慧溯源系統」之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無人機技術應用正迅速從傳統的航拍與軍事用途,全面拓展至能源、物流、農業與公共安全等多元領域,成為驅動自動化與智慧基礎建設的關鍵技術,展現出強勁的成長動能。
全球市場快速擴張 臺灣出口展現動能 根據德國研究機構 Drone Industry Insights 發布的《Global Drone Market Report 2025–2030》,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預計將以年均7.9%的速度成長,至2030 年達到578 億美元。 而臺灣無人機產業,在地緣政治、科技革新及低空經濟推動下也迅速崛起。作為全球資通訊產業的重要基地,正站在無人機產業轉型的關鍵點,從早期以硬體製造與零組件供應為主的模式,逐步邁向應用導向、整合解決方案及國際鏈結的新階段。2025 年1 至8 月出口總額已突破3,182萬美元,年增率高達14.3 倍,出口成長潛力強勁。
張揚表示,無人機技術應用正迅速從傳統的航拍與軍事用途,全面拓展至能源、物流、農業與公共安全等多元領域。

▲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運用搭載LiDAR、多光譜儀與AI 的無人機,建構出「雨林咖啡智慧溯源系統」,從生長監測、病蟲害分析到國際級DNA 驗證與產地認證,成功搶進海內外大型通路。圖/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
產業鏈升級 從產品製造到整合方案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李國昶回顧臺灣無人機產業起步已近10 年,初期多以農業巡檢與影像航拍為主,代表廠商包含新樂飛、中光電、翔隆、中保無限與璿元等,產品涵蓋農藥噴灑、電力巡檢、地形測繪等應用。然而,商用市場發展受限,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產業發展一度受挫。 近年軍用需求興起,成為推動產業規模化的重要契機。美國「軍民融合」的模式提供參考──以商用規格零組件支援軍用開發,可有效降低成本並快速部署至戰場。臺灣業界亦採此模式,期望透過軍用帶動產能,進而反哺民用技術與應用,形成正向循環。 同時,無人機正從「產品導向」轉型為「服務導向」,DaaS(Drone as a Service)商業模式漸受青睞,企業無需自建機隊與訓練人員,降低使用門檻。李國昶指出:「一臺無人機本身價值有限,真正的價值在於應用。」整合型 Total Solution 已成為提升產業價值的關鍵。 例如,巡檢應用為目前最具商機的場景。中光電、經緯、中保無限等業者已開發針對電塔、輸電線、橋梁與工業設施的完整巡檢解決方案,結合 AI 影像辨識、即時通訊與自動航線規劃等技術。然而,Total Solution的成熟需仰賴大量實地驗證與應用經驗,臺灣內需市場有限,應用方案難以持續打磨和優化,導致開發進展受限。為突破此瓶頸,臺灣廠商積極與海外應用商合作,透過輸出整機與零組件,在國外場域中蒐集實際數據與回饋,加速技術及方案優化。
李國昶指出,一臺無人機本身價值有限,真正的價值在於應用。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李國昶指出,臺灣發展無人機有兩大核心優勢,亦即完整的資通訊與電子零組件供應鏈,以及高度的客製化能力。
非紅供應鏈興起 臺灣成國際合作核心 近年地緣政治促成供應鏈重組,所謂「非紅供應鏈」應運而生,臺灣正成為取代中國大陸的重要夥伴。李國昶指出,隨著美國與歐洲針對無人機進口來源設限,「非紅供應鏈」成為政策焦點。美國聯邦政府雖未明令禁止中國大陸製無人機,但已要求轄下機構優先採用非中資產品,特別是涉及政府監控、警政巡檢或數據敏感的應用場景。因此,美國與歐洲的無人機進口來源逐漸轉向臺灣與其他民主國家。臺灣無人機出口2025 年1 至8 月成長暴增,突顯臺灣「非中國大陸製造、安全可信」的供應鏈價值已獲國際認可。 臺灣發展無人機有兩大核心優勢,亦即完整的資通訊與電子零組件供應鏈,以及高度的客製化能力。李國昶指出,與中國大陸主攻消費型無人機不同,臺灣出口明顯成長之產品為2 至7 公斤與15 至25 公斤2 種級距。 政府方面也積極推動發展,包括設立「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及「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TEDIBOA)」,攜手民間企業拓展海外市場。2025 年工研院與 TEDIBOA聯合參展日本「Japan Drone」與德國「XPONENTIAL Europe」兩大國際展會,展出6 項創新技術,展現高值化應用成果。 在外貿協會主辦的「2025 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中,無人機技術成為矚目焦點。展會期間舉辦的「國際無人機產業論壇」, 由國際無人載具系統協會(AUVSI)與來自美國、日本、波蘭及捷克等國的專業組織領袖共同參與,深入剖析全球無人機市場趨勢與產業政策。活動吸引180 位產業專業人士出席,充分展現無人科技於多元領域的發展潛力與應用前景。
建構空中基礎設施 推動UTM與航道管理 張揚則強調實際營運並獲利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他舉例說,火災救援雖是個極具潛力的應用場景,臺灣也已有具備相關技術的廠商,但在實際救災中被採用的案例仍不多。癥結在於救災現場的複雜性,需要各種不同用途的無人機。當多機操作更搭配不同機型與操作員混雜於火場,此時若無統一調度,將導致意外甚至指揮癱瘓。 為了協調空域,這就需要UTM(無人機交通管理系統) 與Drone Air Corridor(無人機空中廊道)。UTM能協調多種無人機,整合指揮資源,使其與消防車、救護車、救火員等現場人員協同作業,形成完整的作戰情境。更何況,商用無人機如要實現如「空投咖啡到辦公室窗台」等所謂的「低空經濟」想像其實很不容易,如何建立更細緻的法規配套與空中廊道(Drone Air Corridor)管理系統顯然不可或缺。目前,這樣的多機協作模式正在全球各地的研發機構與政府單位中積極開發。從農林漁牧到災害防治,從單一任務到情境模擬,無人機所支持的「應用型商業模式」已逐步成為各國重點投入的方向。

▲臺灣東部的重安部落,透過與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亞太雨林野生咖啡保育協會合作,建構出「雨林咖啡智慧溯源系統」。圖■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
硬體基礎完整 技術突破持續推進 此外,儘管臺灣在無人機硬體製造具備優勢,張揚提醒:「無人機與無人車雖同屬自動化載具,但技術需求大相逕庭。」無人機對感測器靈敏度、體積、重量、電池效能與即時處理能力有極高要求,許多核心感測技術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仍需要取法歐美經驗。 例如,無人機所需的高階鏡頭與遠距感測器目前多數來自德國、荷蘭、美國等地,臺灣雖具備鏡頭製造實力,但在高階感測器整合、非球面鏡片精密加工等方面,仍需技術突破。 為讓臺灣在技術上迎頭趕上,工研院配合政府提出「三晶二軟」策略,聚焦晶片、感測器、通訊模組與AI、飛控軟體,補齊產業鏈缺口,降低對外依賴,並積極與業界合作,加速國產化進程。

▲政府積極推動發展無人機產業,包括設立「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
面對挑戰 技術、法規與國際競爭多重壓力 無人機發展不僅面臨技術與產能挑戰,更關鍵的是「法規」與「民眾接受度」。無論臺灣或國際市場,過去均對無人機飛越商業區或住宅區持保留態度,主要考量為隱私與安全性問題。可喜的是,李國昶指出,美國2025 年6 月起由川普政府推動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重新評估無人機監管法規,尤其針對「超視距飛行(BVLOS)」鬆綁限制,意圖在安全與產業發展間找到平衡,這被視為商用無人機應用普及的轉捩點。

▲在外貿協會主辦的「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中,無人機技術成為矚目焦點。
未來展望 臺灣無人機邁向新階段 在國內外多重驅動力下,臺灣無人機產業正加速向應用導向與國際鏈結邁進。李國昶建議未來發展方向可聚焦以下5 點: 1. 持續深化Total Solution 應用方案,尤其針對巡檢、物流、災防、農業等高值場域。 2. 強化與國外服務商的實際應用合作,提升技術成熟度與產品可信度。 3. 以「非紅供應鏈」策略卡位國際供應鏈重組,建立臺灣作為民主供應鏈中樞角色。 4. 推動法規鬆綁與測試場域建設,加速本地應用場景開發。 5. 擴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與中大型無人機技術發展,布局下一波飛行載具革命。 隨著全球無人機市場朝向AI 化、自動化與供應鏈在地化發展,臺灣雖以中小企業為主、系統整合能力仍待強化,但憑藉其高階製造能力、彈性供應鏈與技術整合潛力,透過政策引導、跨域合作與持續創新,未來有望在全球無人機產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臺灣無人機 產業轉型迎新機遇
《經貿透視》
2025/10月 第67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