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DO!我的態度 【CHEERS-封面故事】

2017年5月,《Cheers》邁入200期的里程碑,再次檢視青年處境,儘管大環境籠罩在「既有秩序崩解,新典範未明」的焦慮感中,但比起抱怨和離去,同時間,仍然有一群人正努力奮起,朝突破困局、創造多元價值和改變邁進。我們稱呼他們為「高敢Do世代」。他們在最不明朗的年代裡,有追尋意義的「感度」,也有不畏艱難的「敢Do」。

他們,再次改寫「勇敢」的定義!

不安的年代,我們需要的是全新的勇敢

Cheers雜誌 第200期

318太陽花學運引爆台灣年輕人的憤怒,也成為覺醒的象徵。各種由青年主導的社會運動、創客創業、新媒體開發,都可見到大破大立的勇敢精神。


10年前的你我,怎麼樣也想不到世界會走到現下這一步。

電腦系統的千禧年危機解除後,挾著信用過度擴張的威力,以製造業為基底的經濟模式往新興國家延燒,「金磚四國」於焉誕生。全球大興土木,原物料吃緊,所有國家都想方設法,要在這過熱的經濟戰局中,佔到一個關鍵位置。

物質文明彷彿要推向史無前例的繁華高點,豈知,2008年金融海嘯掀開資本主義的底牌,一夕間,舊有機制崩盤。就業難度開始直線上升,低薪潮則逐步蔓延,成為全球青年的共同困局。

不安的氣息不斷擴大,引動能量則匯聚成「世代衝突」的臨界點。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多數國家的年輕人對現況充滿憤怒、對機會和資源感到極度被剝奪、對未來充滿疑惑。連接不同世代間的那根弦線,已繃到極點,拉鋸的兩端隨時可能因為擦槍走火而斷掉。

CHALLENGE

世代衝突,繃到極點

今年4月,台灣有兩個指標事件就是足以以小窺大的切面,深深反映出社會面臨的挑戰和矛盾。

第一個切面,318太陽花學運屆滿3年,台北地方法院終於做出判決,合議庭以學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等人犯罪動機因「公民不服從」而發動抵抗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小於訴求目的所帶來的利益,因而全部判決無罪。

雖說太陽花學運已成為台灣青年覺醒的象徵,但這項判決仍再度挑起社會敏感神經,反應兩極。有人肯定這是新世代引領變革的勝利,但也有質疑者深感錯愕,認為是民主秩序的妥協和倒退。

第二個切面,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在請辭新創企業iCHEF董事長同時,因為幾句對「年輕人很會花錢」、「不要太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會看到」的感慨,竟然掀起網路和實體世界前所未有的輿論攻擊。即使之後他承認失言,公開道歉,仍不足以讓風波完全平息。

為什麼原本應該相互提攜的不同世代,現在卻動輒出現摩擦?

爬梳衝突的源頭,是相互理解的第一步,也是新世代可以突圍之處。

衝突源頭1

微利已成常態,對「贏的公式」須有全新想像

生產過剩的時代,如何在微利已成常態下仍能永續經營,成為管理者最大考驗。造就青年低薪的原因固然盤根錯節,但根本上,還是得回到企業競爭力,偏偏這正是台灣當前的瓶頸。

而另一端,對新創企業的資源挹注,世代間又未必有共識。

對此,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合夥人楊家彥充滿感觸。他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所長、鴻海集團董事長特別助理,近年積極投入創投現場,見證了產業轉型的結構性陣痛。

「全球經濟已來到新舊模式的交替點,台灣以前擅長硬體製造、降低成本,但新經濟則講究軟體、硬體、內容三者要混和搭配,」楊家彥指出。包括Airbnb、Uber、Facebook等獨角獸企業崛起,都屬這種模式。

新經濟的特質,是需要蹲點的時間長,但後續爆發力大,與製造業一架好生產線,就有產能和獲利,是截然不同的思維DNA。儘管「贏的公式」在翻轉,許多傳產企業主卻因為陌生不熟悉,即使手握數億元資金,也不敢貿然投資新創團隊,「寧可投入房地產,保命保本。」

楊家彥指出,台灣新創公司普遍存在資金匱乏的難題,並不是台灣沒錢,而是企業家還沒有快速自我調整,具備把品牌與創意換算成資本的能力和開放心胸。於是,上一代滿手資源,卻不知道該放在哪裡,縱使欣賞年輕人的衝勁,仍矛盾地擔心他們扛不起未來;年輕一代需要資源去衝去闖,卻苦等不到奧援,打通不了資金的關節。

Cheers雜誌 第200期
至於在企業內部,工時長、薪資僵固、升遷緩慢,再再讓青年族群感到委屈。伴隨而來的高流動率與高失業率,讓企業與個人都陷入「雙輸」的循環。

「若環境對新世代不夠友善和理解,當然無法合力建構新的『贏的公式』,」楊家彥指出。若要改變現狀,這是得打破的第一個思考窠臼。

衝突源頭2

網路普及化,「解構」成主流,「穩定」是例外


過去的世代,習慣期待穩定勝過變動。支持權威,將扭轉未來的關鍵寄託於政治力,盼望出現「大有為政府」來改變紛亂局勢。

但2000年之後,台灣已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各種產業、環保、文化、性別平權、轉型正義等議題卻依然百廢待舉。於是,洪仲丘事件引發白衫軍運動,兩岸服貿協議觸動太陽花學運。

這兩項事件大大提升青年的公民參與自信,也徹底顛覆「網路串聯無法落實到實體動員」、「數位工程師社群鮮少和傳統社運團體合作」的局限。

憲法專家、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廖元豪對「網路解構狂潮」有深度的觀察。

Cheers雜誌 第200期
他指出,以往大家普遍認為「穩定是主流,反抗是例外」,年輕人即使有不滿,到了某個年紀,自然會穩定下來。但現在反過來,在自媒體當道的態勢下,反抗變成主流,「保守」意味著停滯和落伍。不論再另類的反抗理,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宣洩出口,聚集支持者。

「當公民參與的機會變多,反而需要更多『耐性』,不能事事都盼望立竿見影,因為環境能真正改善,一定都得經過埋頭苦幹,」廖元豪說。弔詭的是,現實中很少有人反對這個道理,但網路的特性就是「快」,當議題不斷被揭發,深耕反而是奢求。

關於社群網路的「能」與「不能」,隨著社會經驗值不斷累積,必須建構出更成熟的意識和共識,這是不分世代的第二項功課。

衝突源頭3

知識轉型,年輕人不是難教,是學習工具和思維不同

在教育現場中,愈來愈常聽到老師感嘆:「學生很難教。」事實上,類似的聲音,也出現在職場上的主管和部屬間。

Cheers雜誌 第200期
Cheers雜誌 第200期
針對這個現象,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助理教授駱麗真近年來努力深入思索,除了親身發起「文化元年」等社會運動,還積極參與各種新媒體與新載體的講座課程。她深覺,這是個教學者必須更「謙虛」的時刻,如果希望被教的對方打破「偏食」或偏見,老師自己要率先做到,承認「世界上沒有難教的世代,只是教的人沒有了解他們的特質」。

Cheers雜誌 第200期
資深世代總是批評,數位介面讓年輕人的知識吸收傾向輕薄短小、囫圇吞棗,進而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然而實際上是,新世代想削鑿自己的學習工具,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他們的學習通常是先廣泛涉獵,慢慢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對哪個領域感興趣之後,再興奮而熱情地深入。

駱麗真舉自己在台灣大學開的「當代藝術研究」為例,原先這門課程設定為2學期,上學期先教理論,下學期再教策展實務。過去,教授容易把這個順序視為理所當然,因為「不知道理論,怎麼實作?」

不過,現在卻有愈來愈多學生主動來問:「為什麼不能先修下學期,再修上學期?」他們想先知道如何操作,發現哪些地方不足後,再回溯到理論探討。

「如果看過學生的Hackpad雲端共同筆記,許多老師應該會嘆為觀止,」駱麗真說。同一門課的學生自行分配必須抄錄的上課筆記,每個人負責一小片段,但他們會將老師提到的各種影片、文獻、圖像,逐步補充到完整。短短2小時的課程,共筆卻可做到包羅萬象,連老師自己都自嘆弗如。

「這種放射型知識介面的邏輯,顛覆過去講究順序的建構型知識。學習者可以隨時進入,隨時離開,隨時觸類旁通,隨時補充,絕非閱讀紙本書成長的世代可以想像,」駱麗真說。

當老師、教授、主管大聲疾呼年輕人「怎麼教都教不會」時,可能得低頭自問,「教」的方式是否與時俱進?「學不會」的理由,或許不是「不想學」,而是「不會教」!

縱使有再多歧異,無論如何,台灣正走向一個多世代組成的社會,相互靠近、彼此理解,不啻是唯一的解方。特別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人口趨勢下,年輕人是全世界的共同珍貴資產,可以確定的是,若新世代沒有出路和未來,社會也不會有出路和未來。

如何重新認識並描述這群正一步一步接棒,組成社會和企業中堅的臉龐?

SOLUTION

世代攜手,重新定義「勇敢」

首先,這個世代,絕對是個「高感度」世代。

今年《Cheers》雜誌進行的「2017新世代最嚮往企業調查」中,對於「什麼叫做成功?」高達6成以上受訪者認為是「實踐自己的興趣和夢想」。

自我實踐和意義追尋,對職涯抉擇的影響力,站上前所未有的高點。

換言之,資訊透明、言行一致、知道「為何而戰」而非僅是「照單全收」、「奉命行事」,才是真正能說服並驅動年輕人的要素。談到任何領導和管理的議題,都不能忽視這個面向。

再來,這個世代,也是個「高敢Do」世代。因為愈來愈多年輕世代意識到,若是繼續「不敢」、「不做」,不能從單純「去夢去想」進階到「去做去闖」,則無法創造實質的改變,為接下來的人生帶來不同。

從「敢學」、「敢做」到「敢失敗」、「敢突圍」,新的典範正不斷出現、不斷覆寫、再不斷激勵出更多新的故事和態度。

旅居美國的「苦勞網」共同發起人卞中佩分析,從台灣乃至全世界,正興起一波重視在地議題的「家園學」風潮,不管是創客、社會企業、人權運動、社會改造,幾乎都是由青年領軍。

Cheers雜誌 第200期
「這些草根性的小凸起,或許還在實驗階段,但一點一滴終將凝聚成力量。這些勇敢的行動,如果淹沒在世代誤解裡,將是多麼可惜!」卞中佩說,既然世代衝突是雙方的,勇敢當然也必須是雙方一起來,共同了解彼此的痛苦、承認需要時間解決,共同建立起世代間都懂的語言,以及不怕試錯,尋找出路。在「解構」變成主流的同時,別一味情緒化地責難彼此。

駱麗真補充,世代必須攜手,走向新的夥伴關係。雖有利益和價值見解的差異,但兩邊都要學習傾聽和共好。「不勇敢的人會直接放棄,但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的新世代正坦然著手建構自己可以掌握的未來,上一代也不能鬆手或放棄!」

讓「很敢的這一代」勇猛奮起,讓「很敢的上一代」認同支持,這將是左右台灣下一個10年走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全民社會運動··· 閱讀更多
Cheers雜誌 第200期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敢Do我的態度

Cheers雜誌

2017/5月 第2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