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萬年生 研究員‧黃煒軒

序幕 新生
乍暖還寒的春末,穀雨過後,農事也忙了起來。
四月二十五日,下午一點半,新北市坪林區茶農傅連富的幸福茶園,出現了四位生面孔的年輕人。他們從採茶開始,接下來將三十六小時不眠不休,和茶農一同完成包括萎凋走水、翻茶、揉茶、烘焙乾燥等一連串完整的製茶歷程。這四人來自茶品牌台灣藍鵲茶設計的「茶學徒」制度,每逢四月底、五月初的春茶季節,一釋出名額馬上「秒殺」,每年此時都有二十多人一起上山學茶。

青年「尬茶」、創新行銷
「年輕人進來,看到坪林的希望」
由於藍鵲茶為增加茶農採有機耕作誘因,收茶價格比市面高約兩倍,如何確保合作的茶農都不灌水,也不魚目混珠混茶賣?透過茶學徒全程參與,一位茶農,會被安排兩到三位茶學徒,他們直接進入茶園及茶農家,確認從採茶開始,到製成茶乾,做出來的就是這批,不會混茶。
這群學生,不過是坪林年輕身影的一小部分。
自從四年前,台大城鄉所的團隊進入坪林,以收復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全部流域為目標,鼓勵茶農不用農藥、轉種有機的台灣藍鵲茶之後,原本沉寂的坪林小鎮,慢慢熱鬧起來。
茶學徒來了,近兩年舉辦的茶學小旅行體驗,也有一千五百人次的遊客來了,最新還有鴻海集團、台灣愛普生科技(EPSON)、家樂福和台灣花旗銀行等大企業也來了。他們追隨年輕人帶來的復甦腳步,認養坪林的有機茶園,家樂福更加碼向當地茶農購買有機茶,並取名「醜醜茶」在自家賣場販售。
一時間,坪林茶品牌百花齊放。同樣來自都市,到坪林打造茶品牌的還有兩年前進駐的「山不枯」。六位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期待「讓人和自然交界處的山不要枯萎」,並替茶農找出路,他們的茶去年成了金馬獎指定的貴賓茶品。
「我們不想被定位成只有精緻包裝的文創茶,而是環境永續的產品,也要找回台灣半發酵茶(指烏龍茶、包種茶等)漸漸消失的多元性。」為了知行合一,山不枯共同創辦人李佳璇和團隊去年在坪林租下六分地,從茶園管理到製茶都自己來。
除了茶,三年前,二十八歲、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研究生蔡威德結束了在當地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畢業後繼續深入坪林農家,成立當地第一家結合住宿和小旅行的背包客棧「金瓜三號」,讓偏鄉坪林多了國際遊客 。

不只外部年輕人進入坪林,悄悄帶來改變,在地青年茶二代的表現,同樣令人耳目一新。
四年前,台大財金系畢業的陳易泰未和同儕一樣進入光鮮亮麗的金融業,而是選擇回到坪林,在泥土地上,和父親一起種有機茶。他認為,人要找出自己的價值,年輕人不要怕失敗,耕耘有機茶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大事。
白青長茶作坊第五代傳人、現年三十歲的白俊育,則替自家茶坊架網站、推品牌。

坪林的回甘進行曲
雪隧通車後,總人口逆勢創新高
過去提到坪林,第一個聯想到的關鍵詞或許是雪山隧道。沒錯,○六年,雪山隧道開通,這個原本是北宜公路中繼站的茶鄉,風光的「奉茶經濟」幾乎一夕傾滅,過往一輛又一輛的遊覽車不見了,大量的過路客也消失了,有茶農受不了打擊,喝農藥自殺。
坪林的人口自雪隧通車後一路下滑,直到三年前開始回升,相對於新北市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口持續淨流出,坪林的年輕人口已回穩,總人口更逆勢成長,今年三月達六五五一人,寫下近九年新高。坪林有機茶園的面積,一六年也成長到三十八公頃,五年來成長了二七%。

年輕人單純的直心、深心,已經替坪林再造了春天。現在的坪林不再只有老農、人口外移和走向蕭條的宿命,反而與這時節新生的茶葉嫩芽般,充滿蓬勃濃烈的生命力。
這天上午,我們約了一群年輕人團隊在坪林茶園集合拍照,偏偏雨愈下愈大,山谷裡一片淅淅瀝瀝,水氣逼人。
本來都說好了隔天清早再來,沒想到過了下午一點,竟雨過天青,一如坪林的命運,陰霾過後,開始迎來陽光。
金黃光芒撒落,一排排茶樹的綠葉剔透如水晶,在清亮空氣中盈盈閃動。眼前,除了濃密的綠林、雲霧的起落,更美的是這群年輕人臉上青春飛揚的神采,彷彿把整片茶園都點亮了。
一首悅耳的回甘進行曲,已然在山谷響起。
有了肯上山打拚的年輕人,台灣的未來,誰怕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