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的大玩具 變身民眾旅遊新體驗

不受航班限制,時間、地點高度彈性,下機還有專屬通關服務,私人飛機向來被視為頂尖富豪的標配之一。但這些有錢人的「大玩具」背後的商機,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深遠。

文/張道宜


受到疫情的影響,私人飛機市場從全球到台灣都出現結構性的變化,隨著經營形態愈來愈多元化,只要你敢花錢,私人飛機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大玩具,也是一般民眾更高階的生活體驗。

根據美國商務飛航服務業者Global Jet Capital 的展望報告,未來四年全球私人飛機市場,將在歷經疫情後需求快速成長。儘管二○二○年因供應鏈緊縮,訂單延遲交付,交易額年減一一%至三二五億美元,報告仍樂觀預估,二八年交易量將來到四○三億美元,成長三一%。除了交易,今年截至五月底,飛行次數也較一九年增加一五%。

私人飛機市場不僅看得到量變,使用者也產生質變。科技產業成為私人飛機愛用者,《華爾街日報》還發現,標普五百企業,商務包機費用自一九年到二二年成長五○%,來到六千五百萬美元。可見企業將商務包機作為高階主管差旅運具,從一開始基於防疫考量的暫行措施,至今已成為常態性措施。


需求:AI新貴崛起 看重時間效率

全球商務包機服務仲介公司Air CharterService 亞洲商務包機業務總監Chris Phillips發現,在科技產業裡特別是AI相關的企業,使用私人飛機出差已經成為節省時間的必要工具,「對於企業而言,私人飛機主要的吸引力是時間效率、高度彈性與便利性,並不只是豪華內裝或是尖端科技。」

AI與科技業快速成長帶出一批科技新貴,也讓私人飛機市場出現年輕化的現象。私人飛機銷售公司Jetcraft 調查顯示,四十五歲以下的私人飛機購買者,自一五年的一五%成長至二八%,其中中東非洲的買家占比最高;但同樣是四十五歲以下,平均購買金額最高的則是發生在亞太地區,甚至是中東地區的三倍。

hris Phillips 分析,亞洲在全球私人飛機市場中被視為新興市場,最活躍的地點是香港與新加坡。尤其新加坡吸納了近期香港外流的資本與高資產客戶,再加上東南亞整體財富增加,已經成為亞太地區商務差旅中心。二三年私人飛機班次高達四九二○次,創歷史新高。

而台灣同樣受益於AI浪潮,安聯集團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台灣人均財富高達新台幣五二三萬元,是全球第五富有的經濟體,僅次於美國、瑞士、丹麥與新加坡。台灣私人飛機產業又有什麼樣的改變與機會?


競爭:經營者大洗牌 商業模式多元

事實上,台灣私人飛機產業剛經歷一波大洗牌。最早投入的飛特立航空,一九年創辦人楊宿智過世,隔年底由同德電子創辦人李世隆接手經營。同年,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延攬部分自飛特立出走的高階主管,成立飛聖航空。龍巖集團李世聰成立的騰達航空則是在二○年九月停止營運。

除了李世隆與黃崇仁兩位半導體產業龍頭加入,二二年英華智電子董事長盧浩智與總經理特助林孟韋共同成立沅星航空,目前仍待民航局五階段驗證後即正式啟航。此外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傳淡出華捷航空,其子郭守正在二○年一月就已退出董事會,今年六月負責人更改為雲田基金會董事長楊仁傑。

從電子業斜槓到私人航空,盧浩智從往返兩岸三地及東協的差旅痛點裡看到機會。特別在東南亞,部分生產基地並非位於交通便利的市區,等待轉機相當耗時,「還不如我直接包機前往當地,當天晚上就可以回來。」

看好台灣企業商務差旅包機的機會,就連向來以人才訓練為主的安捷航空,也宣示進軍包機市場,將以日本為目標,爭取在二五年上半年啟動,也有後續購機打算。

然而, 並不是所有企業或經營者,都有購機或包機的財力。盧浩智便希望能夠結合訂閱制與分持制,兩家以上企業共乘來分攤費用,透過沅星航空來作為媒合平台,並藉由這種商業模式在台灣市場中找出突破口。國外專家同

樣看好台灣在商務包機的發展優勢。Chris Phillips 觀察,台灣除了有持續增加的高資產客戶,也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不論到中國、日本、韓國或東南亞都相當便利,業者不只能服務台灣企業,更有將生意做到海外的利基點。


機會:商務需求擴大 旅遊體驗萌芽

「台灣AI相關產業跨國差旅近年需求很高,即使自己沒有購買飛機,包機採購一次都是一、兩百小時,」經營私人飛機相關業務超過二十年的中租迪和海外部資深協理廖崇傑評估,從奢侈體驗轉為商務需求,台灣私人航空公司的生意規模可以擴大將近一倍,除了商務包機,表演團體與大型樂器出國,甚至有跨國賽事移動需求的職業球團,也可以考慮透過包機的方式移動。

除了商務差旅,私人飛機也成為旅遊業賣點之一。有「台灣帽子大王」之稱的希羅亞旅行社創辦人戴勝通分享,私人飛機在行程裡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就商業模式來看,整個行程都搭乘私人飛機費用太高,但距離太近沒感覺,一次感受一.五到三小時比較合理,因此我開出來的行程,大多在中國或日本。」

同樣基於地理優勢,台灣對於歐美人士安排亞太地區的私人飛機旅遊,也是合適的中轉點。希羅亞旅行社董事長戴東華認為,如果能夠實現,來自全球的高端旅遊客戶,將是台灣國旅市場一劑強心針,擺脫低價競爭,提升服務水準。


▲私人飛機艙內氣壓更接近平地,比民航機更舒適。

挑戰:法規尚不明朗 基礎設施相對不足

然而在安捷董事長高健佑心裡,這只是剛開始。「以全球最大私人航空公司NetJets 為例,營收最大的來源是航空器的銷售,分持是第二層,賣時數是第三層,再來才是管理。」高健佑也坦言,主管機關與法規對共同持有私人飛機並沒有明確表態,是一個隱憂,「如果未來這部分無法打通,我們就不打算做飛機採購與託管。」

除了法規疑慮,基礎設施也是一大挑戰。包括台灣私人飛機數量仍不足,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後。若要迎接來自國際的商務客,除了要有全年無休的機場商務中心,基本的停機棚也需要擴建,才有打國際賽的本錢。業者認為,這也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不論是政府或是航空公司,必須有人先投入,才能轉動整個商業模式轉型。讓私人飛機產業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大玩具,而是在愈來愈快速的國際競爭下,幫助台灣企業進軍國際的另一項武器。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4年11月 第723期

本文摘錄自‎

有錢人的大玩具 變身民眾旅遊新體驗

《財訊》

2024年11月 第7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