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先行者4心法大公開

怕員工不想用、為導入而導入?


文●陳盈螢 攝影●郭涵羚

過去,你可能只在展覽上看過送餐機器人。但現在,人機協作已經是進行式。如何與機器人共舞,很快將成為職場顯學。

鼎泰豐、王品、千葉火鍋都在做!
服務型機器人提供租賃方案推升需求

鼎泰豐有機器人帶位、王品有機器人送餐到桌邊、連鎖餐飲業者如千葉火鍋、饗食天堂也都有機器人負責將桌上餐盤送回到廚房清洗。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二○二三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銷售量達二十一萬一千台, 相較二二年成長三○%,尤其是物流運輸、接待,為最大宗應用類別。

IFR也預估,專業服務型機器人銷量在二三年至二五年複合年均成長率達三八%,比多國政策支持下的電動車市場成長得更快。


▲希爾頓逸林酒店的機器人會和房客一起搭電梯,運送備品或餐點,尤其受商務客歡迎。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智造科技中心副主任謝沛宏說,如今人機協作因關鍵技術突破變得更成熟。比如說,機器人與更多通訊設備串聯後,當外送員送餐到機器人肚子裡,機器人就會自動搭電梯到客房,發訊號打電話給訂餐房客,通知他到門口取餐,甚至是把餐點放在房客的餐桌上。

在台灣,協助餐飲、飯店業導入機器人的幕後推手,機器人代理商甲電國際董事長蔡世寅分析,台灣二一年疫情解封後,業界面臨人事需求大增卻缺工的窘境,因此機器人詢問度變高。甲電與業者合作提供三種以上租賃方案,讓原價三、四十萬元的機器人,每月支付不到兩萬就租得到,客戶數連兩年倍數成長。

但,機器人不是花錢買就好,尤其如今逐漸走入跟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服務業,更要拿捏好訣竅,才能維護服務業的人味。

商周採訪四家產業先行者們,分享他們如何在人與機器人間,取得服務品質平衡,讓刁民酸菜魚的Google負評降低七成、台北中山九昱希爾頓逸林酒店餐飲部門連兩年業績成長三成。以下總結四項心法:

一、用機器人省力,但用人顧情分。

全台有七家店鋪的刁民酸菜魚,在二四年導入服務型機器人,目前北中南直營店都有機器人與員工協作。解決服務生過去忙著送餐,卻無暇關照顧客需求的困擾。

刁民酸菜魚共同創辦人張棟樑強調,他們導入機器人的目的,不是為精簡人力,而是要提高服務品質。「 因為現在很多人到店是掃碼點餐,越來越科技冷漠,可是台灣做餐飲,應該就是要講求服務精神。」

因此他們一開始就決定,機器人的角色是分攤苦力活,讓員工能更專注在「非他不可」的工作上。


▲刁民酸菜魚導入機器人前,先縝密盤點外場工作,就連機器人行走動線都考量客人搭乘捷運習慣走右側,因此機器人會偏道行駛,給客人更寬敞的走道空間。

刁民酸菜魚副理林慕欣分享,他們重新盤點服務流程,驚覺西門店假日每天約一百七十筆外送訂單,等於會產生三百多趟從出菜的菜口到門口的路程,約一萬步路。

他們因此決議,由機器人做這項將外帶餐點從菜口送到最遠距離門口的工作。而真人服務生就能更專注在與客人互動,店內開始提倡「小天使活動」。

這項活動,會由店長撰寫SOP,要求服務生提著湯壺逐桌詢問顧客:「請問需不需要加湯?」「口味還習慣嗎?」「如果覺得口味偏辣,下次可以試試看番茄魚喔!」這配套措施,不僅教會內向員工如何提高服務品質,並在客人給店家負評前,踩煞車。林慕欣有感,來到服務現場,員工們和顧客的笑容都變得更多。

另一家餐飲業者六堆伙房,也有同樣看法。他們二二年開始陸續導入機器人。但他們讓機器人運送內用餐點,不是直接送到桌邊,而是送到待命處,再由外場服務生親自送上桌。

六堆伙房總經理劉光凱表示,尤其他們的中山南西店,最老員工已經七十幾歲。因此,他們導入機器人時,刻意保留老員工部分行走距離,就為維護這間店的人情味特色,讓老員工依舊能送餐到桌邊,和客人話家常、建立感情,加深品牌印記。「不會因為利用科技,人情溫度就消失了。」


▲服務型機器人在台灣餐飲業、飯店業最受歡迎,受青睞原因包括購買、租賃成本下降,以及偵測靈敏度更高。根據甲電國際統計,客戶有9成都來自租賃業務。圖中為甲電國際董事長蔡世寅。

二、管理客戶期待、用回饋降低「被剝奪感」,業績反漲三成。

轉換個場景,來到位在台北市條通商圈的中山九昱希爾頓逸林酒店。他們也已經導入服務型機器人約三年,負責跨樓層取餐、配送客房服務餐點。

但,畢竟這是一間每晚均價七千元的國際品牌飯店,該怎麼讓客人不會覺得:「為什麼給我機器人這樣的『次等服務』呢?」

首先,他們將省下的人力成本回饋給客人,降低客房服務的菜單價格,改成與飯店餐廳內用一致的售價。不像多數飯店,客房服務會加收兩成服務費,或比餐廳貴上幾百元。

並且,他們也在客人下單前,就先管理顧客的心理預期。提前提醒顧客,客房服務由機器人送餐。同時也會在電話裡教客人如何操作機器人,避免初期導入時,客人曾反映的「期待落差」。

希爾頓逸林酒店餐飲部經理林賜美說,這項機制,不僅讓業績不減反增。客人也不像過去,因為送餐慢、餐點貴,寧可改訂外送平台,現在反而出現更多商務客,習慣留在飯店裡用餐。業績已經連兩年,成長兩至三成,而他們也將績效獎金回饋在餐飲部員工身上。

三、理解員工需求,安撫機器人取代人的不安感。

林賜美提到,起初考慮導入機器人,難免會聽見員工耳語,有員工會笑機器人笨、腳程不比人快,乾脆自己來就好,沒有必要花錢添購。

但,她更深入探究其原因發現,是部分員工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

為降低這項不安全感,林賜美在還沒有正式導入機器人時,便不時在工作群組裡,與團隊分享,不同場域導入機器人的應用案例、與廠商交流進度,並一個、一個的跟團隊成員交流看法。

重點是真正導入後,要讓機器人解決員工最討厭的問題。

該飯店導入的,是價格更高、有辦法跨樓層使用的配送機器人,原因正是員工反映,由於飯店空間配置關係,一樓是飲品處,二樓是出餐口,他們經常為節省時間,不走遠路搭乘員工電梯。但端盤子上下樓梯,一不小心就會灑落飲料、湯品,很危險。

加上用餐時間,服務生都要忙裡忙外,經常抽不開身送餐到客房,因此工作時,壓力很大、情緒控管不佳,常出現「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手足無措感。於是,他們才決議,交由機器人負責處理單量較少,但流程相對棘手的客房送餐。

透過共同決議,現在就連原先反對的員工也有感,人機協作將是未來趨勢,提早學會如何導入和操作,更能提高未來自己的工作優勢。

四、不是跟風買進就好,磨合期要有耐心。

四年已服務一千四百多家店的甲電國際總經理任介卿則提醒,購買機器人,最怕餐廳用沒幾次,覺得不會用、不好用就閒置在一邊。因此他建議業者,想添購機器人,務必先盤點清楚工作流程和導入需求,切忌跟風。

比如,服務是否真的缺乏人力、達不到工作要求?機器人真的行得通嗎?像缺乏規律的工作,機器人就無法符合需求。

更要注意,人機協作一定會有磨合期,短則兩星期、長則半年,也因導入過程,須與廠商密切交流, 調整最合適的參數,例如,運送的速度、煞車的秒數等。就像新員工也需要教育訓練,機器人也需要跟環境、還有團隊磨合,才能真的成為理想員工。

別讓機器人淪為擺飾!

6大評估準則幫你順利導入


想在營業場所導入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代理商甲電國際執行董事蔡成龍提醒,不是所有環境、工作任務都適合機器人,更要避免跟風,以防浪費。以下是導入前應進行的6項評估:

1.使用目的與應用場景是什麼?

機器人適合執行重複性高、能降低人際尷尬的任務,如:接待、用餐時間提醒。

2.服務動線是否穩定且固定?

若常有併桌、移動家具等場地變動情形,容易導致機器人迷航。

3.場域是否友善?

確認走道寬度是否可以容得下機器人與客人或員工、地面是否平整、有無門檻、布簾或透明自動門等會干擾機器人服務範圍的障礙。

4.是否有專責人員維運?

導入初期須有專人持續觀察運作情況,如移動速度、煞車等級等,並據此調校優化。

5.是否有數位管理基礎?

若已有 POS(銷售時點情報)系統、監控平台等,更可以掌握機器人帶來的成效,提高接受度。

6.顧客與員工的接受度如何?

建議先小規模試用觀察反應,避免大量添購卻因協作流程不順暢而閒置。 (文●陳盈螢)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5月 第1957期

本文摘錄自‎

機器人先行者4心法大公開

商業周刊

2025/5月 第19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