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紅供應鏈崛起 MIT打出一片天 無人機、無人船艦駛向新藍海
無人機與無人潛艦正快速成為軍事與產業核心,台灣憑藉「非紅供應鏈」優勢,躍升國際舞台,供應鏈可望搶攻全球無人化趨勢商機。 文 ● 吳旻蓁 
▲全球軍工科技走向「無人化」主軸,台廠供應鏈有望受惠「非紅供應鏈」趨勢(組合照片)
當全球軍工科技快速「無人化」,空中的無人機(UVA)與水下的無人潛艦(UUV)正從輔助角色,走向重塑作戰、產業與基礎設施管理邏輯的核心技術。近年來,從地緣政治戰場中頻頻出現的無人機,已開始讓各國加速投資,從「協同作戰」(忠誠僚機、蜂群戰術、AI導航)到低成本耗材化、反干擾與反無人機系統等,皆成為預算與標案傾斜的方向。
無人化趨勢成長動能佳 這也反映在產業規模與成長動能上。以無人機應用領域市場規模來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統計,軍事用途是目前最大的應用市場,以二四年市場規模分析,約占五六%的市場比重,遙遙領先市占率第二、約三○%的商業用途。根據國際產業調查機構Marketsand Markets的統計顯示,無人機的軍事應用在二四年市場規模為一三九億美元,至二九年預計達到二二六億美元,五年間複合成長率為十.二%。另外,在國家邊境安控、測繪、能源巡檢、農業與物流等應用滲透下,則將擴大帶動商業化無人機的發展。在水下領域,全球UUV市場二四年規模約四四.九億美元,預估至三二年將達八九.八億美元。 美國與歐盟各國持續擴大無人化預算與數量目標,像是美國總統川普先前就表示,希望在二六年度的國防預算中採購更多高科技飛彈與無人機;德國日前也批准了一項高達十二億美元的以色列Heron無人機訂單。企業面向則見到中小防務公司與新創在資料鏈、電子戰與AI自主決策等環節取得突破,帶動資本市場與併購熱度,根據PitchBook數據顯示,截至八月九日,航空航太和國防領域的新創企業融資額達到至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從一四年三億美元飆升至今年達到一四一.七億美元,反映出市場對國防技術和創新的興趣日益濃厚。 而在美歐強化對關鍵元件安全的前提下,這股「無人化」趨勢,也同步影響供應鏈的地緣配置,非中系供應來源的重要性正快速上升。愈來愈多大國要求跟台廠合作,落實「非紅鏈加在地化生產」,其中,美國、日本、甚至印度等無人機製造體系都對台鏈發出邀請。日前,外媒《新蘇黎世報》刊出一篇名為《台灣的無人機產業正向中國發起挑戰》的文章,表示憑藉「無中國產零件」的供應鏈賣點,台灣在軍用與安全無人機市場上迅速崛起 。
去中化凸顯台廠優勢 該文亦指出,西方國家擔心,中國產無人機可能會向中國回傳數據,也擔心發生危機時,中國會從遠端關閉無人機;此外,北京當局還隨時可以切斷系統和零組件的供應。有鑑於此,幾乎每天都在遭受北京威脅的台灣政府要求供貨商們,確保他們提供的無人機不含任何中國產零件,提出了打造所謂「非紅供應鏈」的呼籲。 對台灣自身而言,「非紅」事關生存大計,而對國際市場來說,「非紅」則成了台灣產品最有利的競爭優勢。儘管台灣要建立一條完全不含中國產零件的無人機供應鏈並不容易,畢竟以大疆為首的中國無人機產業,不僅主導了全球私人用無人機市場,同時也在電機、電池、飛行操控系統等領域占據著領先地位。不過,從日前落幕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也可見到台灣無人機生態系統的多姿多彩得到了充分展示,從手掌大小的迷你無人機,到可以裝運數十公斤負荷的四旋翼無人機、撞擊目標後立刻起爆的自殺式無人機,再到雙翼寬達十餘米的大型偵察機。從水上或水下作業的無人艇,到能走、能爬和能跑的陸上系統,可說是應有盡有。 而無人載具的增長趨勢也將同步推動供應鏈成長,從上游包括晶片、感測器、光學、電池,到中游如飛控、導航、資料鏈、結構件,與下游系統整合、任務載荷、雲端分析等整體產業鏈擴張。從供應鏈結構來看,台灣亦具備可被國際採購體系重視的競爭力。首先是半導體、電源與PCB產業的密度,讓飛控、導航與任務電腦能快速疊代;其次是光學與影像處理的技術底子,結合演算法與AI晶片,能在邊緣端完成更高效率的目標偵測、姿態估測與環境建圖。 再者,碳纖與精密加工產業鏈成熟,利於機體結構、槳葉與水密艙段的輕量化與可靠度;更不用說資通訊與網通強項,便於打造抗干擾的數據鏈、星地混合通聯與遙測回傳。配合國內維護、維修和運營(MRO)與航太製造的基礎,整體交付與維保能力可逐步貼近軍用與關鍵設施客戶的嚴格規範。
MIT軍工供應鏈蓄勢待發 其中,漢翔(2634)身為國內航太產業的龍頭,具備完整飛機零組件、維修、系統整合能力,近年來持續擴大無人載具業務版圖;日前正式公開的「無人機反制系統」,整合完整的反制鏈,能為國安、民生與隱私帶來重大幫助。值得一提的是,漢翔作為無人機製造商智飛的供應商,主要提供量產組裝服務,而智飛去年標到國軍陸用型監偵無人機標案,預算逾二四.○九億元。 除此之外,漢翔也正協助雷虎科技加速研發中大型無人直升機,並預先規劃自主量產體系;並且在台北航展期間,漢翔與美國地理空間情報領導廠商MAXAR Intelligence正式簽署「Raptor視覺定位與3D圖資系列產品合作備忘錄」,此項合作將能為無人機產業帶來革命性的突破,讓無人機在失去GPS訊號的環境中仍能精準飛行,是台灣邁向技術升級關鍵的一步。 長榮航太(2645)去年第三季取得國防部艦載監偵型無人機標案,總金額約四.二億元,預計將於今年底交付完畢,國防部為加速建置國內無人機生產量能,並達到非紅供應鏈的政策目標,今年第三季啟動最大規模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無人機總架數達近五萬架,是二四年首次標案三○○○多架的十倍以上,預估總金額將達五○○億元以上。法人指出,長榮航太目前已具備無人機產能及技術,將持續參與國防部無人機標案,若能取得相關標案,將提供明、後年業績成長動能。 此外,造船三雄台船(2208)、龍德造船(6753)、中信造船(2644)亦迎來國艦國造大單釋出高峰期。龍德造船目前手中訂單金額約八○億元,包括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布雷艦等「國艦國造」案,以及中科院發包的無人船船殼載台,訂單能見度達兩年。公司旗下第六廠北棟預計明年第一季開出新產能,承造船型將由一千噸級提升至四千噸級。若以無人艇領域來看,除了已和中科院合作三艘「快奇」無人艇科研案外,自研的「黑潮」無人艇,亦具備依需求客製化的系統整合與設計能力,且已做到百分之百非紅供應鏈,有望搶攻國內客戶商機…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無人機、無人船艦駛向新藍海
先探投資週刊
2025/10月 第237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