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茹涵 攝影/駱裕隆
最在乎獲利的羅智先,竟然一連買下兩個賠錢貨,他在想什麼?
十月二十三日傍晚,網家(PChome)公告董事會決議,將引進統一企業認購其三○%股份,並成為最大股東。「統一購併網家」的重磅消息,在零售業、電商業社群引發熱烈討論。
大家議論紛紛,主要原因是,他四年就急著發動四次購併(見下表),但意向不明。
統一vs.非統一新戰國誕生
「店取訂單」首先開打!
統一不缺電商平台,其旗下品牌眾多,光是iOPEN Mall、康是美等大大小小的電商平台,再加上多年前購併的博客來,加起來就有快十個。去年,小金雞博客來意外虧損,還一度鬧得滿城風雨,自己內部都沒整合完,又要加入新成員。但,它引發的連鎖效應已經開始。
「(統一)無論最後有沒有整合成功,這起購併對整個產業都意義重大。某種程度上,它已經變成了市場版圖變動的推力,甚至去形成一個『非統一』的策略聯盟誕生!」一位超過二十年資歷的零售業高層直言。
據側面了解,在這則購併消息發布後,包括momo、蝦皮、全家、全聯⋯⋯,這些統一和網家各自的競爭者,都紛紛展開動作,例如,當小七跟PChome走得越來越近,也可能促成momo與超商第二名的全家,有更多合作想像。
「他們的競爭者被刺激到,就會跟著動起來,當一家公司太大的時候,自然會有另一群抵抗你的人,開始合縱連橫,只是影響可能還不會立即發生。」這位高層說。
光是到店取貨這個戰場,就可能有新變化。
過去,大家在網路購物時,如果指定到超商取貨,超商可以賺服務費,「代收包裹的服務費,對超商而言幾乎都是淨利,代收的現金大約是營收的四到五倍。」全家董事長葉榮廷曾公開表示。由於門市、店員、物流車原本就是現成的,不難想像,服務費之於超商究竟有多補。
統一吃下網家後,「第一個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店取。超商要賺服務費,但是繳費這件事會慢慢被App取代,只有取貨不會,它這塊一定要守住,才能防堵蝦皮!」一位不具名的零售業主管直言。
二○一五年,蝦皮在台灣發動了「電商免運大戰」,讓選擇超商取貨的包裹數量暴增。而四大超商賺取了更多的服務費,也紛紛加碼投資物流、擴大處理量能。
然而,二○二一年開始,蝦皮開始自建實體店面,且擴點迅速,目前全台已有超過一千五百個取貨點。其慢慢將包裹由超商「收回」自家門市,超商的店到店物流稼動率,開始迅速下降。例如全家旗下負責店到店物流的日翊,就在二○二二年由盈轉虧,去年的虧損金額,甚至還比前年再增加兩倍多。
入主網家「退可守進可攻」
延伸會員數據、整合物流
「小七因為店數夠多,輻射範圍廣,目前衝擊沒這麼大,但它也很怕遇到這風險啊!」
前述主管直言,而無論Yahoo或PChome,都曾是網購店取強者,至今也仍有一定市占率,「可以透過一些手法,技巧性的把店取訂單大量倒到小七去,那就是立即的收入!儘管對PChome來說,物流成本不會因此下降,但對統一集團而言,這錢就是自己賺的了。」二十億元的購併金額,只是統一超獲利的約五分之一,算很便宜的投資。
商周遍訪十幾位零售業與電商產業主管,大家一致認為——這筆交易對羅智先而言,退可守、進可攻;若以下棋來比喻的話,就是一盤活棋。
退可守,指的是短期可見的立即成效
比如,數據。業界指出,光是小七的一千四百多萬名數位會員、家樂福被購併時的近五百萬名會員,整合起來,就已經是巨量資料。如今,再加上擅長綜合品類的Yahoo、主打3C家電用品的PChome,兩大平台數據灌進來,只要利用得當,統一集團就會成為國內擁有最多形態會員的資料庫中心,換句話說,它將成為「最了解台灣消費者的人」!
「數據就是未來最大的能源。統一現在等於已經拿到一座油田了,可是它還要鑽井,讓油可以冒出來,只要資源和技術能力足夠,那就是時間問題,」另一名零售業高層,給了一個傳神比喻。
若再從會員數據延伸,那想像空間又更大了。只要整合會員經濟,就有機會做到生態圈,甚至再延伸到金流與支付。
或是,物流。許多業界人士不約而同指出,網家在林口建置的A7大型自動化物流中心,由於目前訂單量不足,確實造成網家嚴重負擔,每月光租金加攤提費就要三千萬元;但,對於擁有大智通(小七超商間的商品配送物流)與黑貓宅急便的統一而言,這個倉庫,就是立刻可用的現成資源。
羅智先自己也曾公開透露:「(電商平台)不用急著去整合,消費者看到的這一端,我不會想要去改變它的面貌⋯⋯反倒是物流、倉儲這一塊,可以先有一些整合的綜效。」退可守的理由充分,但精明的商人不會只想防守。
「打造全電商都適用系統」
目標:仿效AWS賺資訊財
過去,虧錢對統一集團而言,是很難容忍的事。當年統一入股電商博客來,博客來內部建議虧錢賣帶路雞商品,以創造流量,這是電商慣用的手法;這卻完全不合乎超商的邏輯,因為在超商,廠商須支付上架費,過大的人流也沒有意義,畢竟一個實體店面的容納量其實有限⋯⋯,這些邏輯上的矛盾,也導致兩邊的綜效一直無法發揮。
但這次,羅智先買下虧錢的Yahoo後,竟不選擇立刻介入,而且還在一旁觀察,他,在等待什麼?
商周訪問與他共事數十年的統一集團事業群高層,得到的答案是——羅智先想要挑戰的,是「資訊財」的規模效益。「在公司內部,我們一直都在談電商的賺錢三階段:第一賺商品財、第二賺廣告流量財、第三階段賺資訊財,例如Amazon的AWS(雲端服務),」該主管透露。
什麼叫資訊財?例如AWS或Google雲端,都是打造一套強大系統,讓自家使用或外部單位租用,且企業一旦採用,轉換成本就會極高。
近兩年,羅智先陸續找來Yahoo前董事總經理林振德等多位電商專家,擔任統一的顧問,近期就連掌管所有關係企業IT的統一資訊公司,也大量延攬外部電商人才。
大家的共同任務是什麼?答案是:打造一套所有旗下電商都適用的系統!
「很多人說博客來的系統老舊,但只改一家,那效益真的太低了。我觀察,羅董真正的謀略是:打造一個很棒的系統,讓博客來、PChome、還有統一的各種電商平台都可以用,大家一起升級賺資訊財。這件事情很花錢,所以越多平台一起share(分擔),均攤的成本越低,效益越高,」該主管直言。
乍聽很理想,但真的有可能落實嗎?挑戰可不小。
兩賭注:資訊債恐成風險
「規模化」系統將耗時耗人
首先,「資訊債」對組織本身就是風險。無論是長時間投資後,系統做不出來,或是尚未完善就套用,也可能釀成災害。例如三商家購旗下的美廉社,就曾因一九年時,急於導入ERP系統,導致訂貨異常、價格錯亂,淨利年減逾七成。
其次,是得掌握「系統」與「人」的關係。簡單來說,光靠外來專家還不夠,因為系統的設計,與人的工作習慣息息相關,必須要有一個熟悉企業文化,且橫向、垂直都能溝通的人,徹底釐清各部門需求,重新梳理工作流程。
十幾年前,統一超內部首次大規模POS系統更新,是由當時擔任副總經理的謝健南與日籍顧問合作,而他帶領的「系革小組」更橫跨業務、營業、資訊等各方人馬,才達成任務。如今交由外來電商專家執行,是否也能達成同樣效果?
最後,是「什麼功能都想要,反而會變成四不像」。由於這套系統不是針對單一電商平台開發,每個平台定位都不同,業務單位的需求就會不斷往上堆疊追加,不僅讓難度越來越高,這些需求之間,也可能相互牴觸。如何決定哪些擴增、哪些需求狠心刪除,「減法」才是最大關鍵。
「羅董是很smart(聰明)的人,他很嚮往AWS這種資訊財的觀念,但這要規模夠大才有辦法,」該主管分析,正好統一的核心思維是製造業起家,也向來都是追求綜效極大化、規模經濟,「會想用規模經濟來賺資訊財,去嘗試彎道超車,也是合理策略。」
這個推論,或許也間接解釋了為何統一入主Yahoo至今,都還沒特別介入營運,因為它想賺的,原本就不是商品財。至於「資訊財之戰」是否有機會成功?因為系統的開發預計至少三到五年,仍有待後續觀察。
羅智先這次買下網家,乍看投資很小,但其實,他正挑戰所有人在數位轉型時的最大兩難:資訊系統可不可以走規模經濟?這是集團的大賭注。
統一過去最擅長的罐頭、飲料這些標準品,生產採購的量越大,成本越低,但資訊系統可用同一個邏輯嗎?這,都需要時間證明。
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零售業已經變天,當第一大的實體通路,吃下台灣第二大線上零售平台後,零售市場正切分為統一與非統一陣營兩大區塊,它對你我消費行為的影響,現在,才正要展開。
閱讀完整內容
今年二月,身為國內實體零售霸主的統一,斥資約八億元,取得Yahoo台灣電子商務部分股權。八個多月過去,不僅外界看不出效益,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似乎也不急著介入,還在媒體聯訪時公開透露:「目前沒有急著要(跟Yahoo)進行任何整合⋯⋯,我們也還在觀察它的運作。」